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一个金融家的荒诞人生

第83章 83. 提携家族年轻人

一个金融家的荒诞人生 鬼雨 3144 2025-05-04 10:16

  就在这时,张青云的小孙子跑了过来,拉着他的衣角说道:“爷爷,我饿了,还有吃的吗?”

  张青云低头看着孙子瘦弱的脸庞,心中一阵酸楚。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摸了摸孙子的头:“乖,爷爷这就去给你找吃的。”

  他站起身,走向厨房,翻找了一会儿,找到几块干硬的麦芽塌饼。

  张青云将饼掰成小块,递给孙子。

  张明澈道:“我对家中情况不熟悉,大伯能否说说,我那些侄子和侄女们,是否读完高小?有谁上完中学?如果读完中学,可以交给我,我帮他们想谋生的法子。哪怕读完高小,也能勉强派上用场。”

  张青云眼前一亮,对大儿子张明庆说道:“你把上过学的孩子都叫过来!”

  张明澈强调:“没读完高小的,就别叫过来了!”

  这年头的教育制度,包括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从初小到高小,总共7年教育,已经很不错了。

  老爷子张永寿曾经是举人,鼎盛时期家底很厚实,但两个儿子不成器,连晚清秀才都没考过,到了孙子这一辈,越发不成器,上完中学的极少。

  除了张明澈完成中学教育外,他的四个姐姐都只读了高小,他那些堂兄和侄子们因为待在青浦乡下,受到的教育更少。

  张明庆把孩子们扒拉一遍,只找到三人上完高小,其中还有一个女孩,名叫“张谨”,今年14岁,家里正准备给她订亲呢!另外两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分别叫“张墨龙”和“张墨鹰”。男孩的辈份带个“墨”字,女孩的名字随便取。

  张明庆陪着笑,说道:“上完高小的就这三个。六弟,你能否降低要求,从初小毕业的人里边再挑几个?”

  张明澈沉吟道:“可以,但我需要考核,挑选有潜力的人。不拘男女,年龄在13-20岁之间。”

  于是张明庆又叫来7个孩子,其中有两个女孩。

  接下来,张明澈进行了一番测试,挑选了两个少年,分别叫张墨鲸和张墨崮。

  有一个女孩,名叫“张翠”,表现不错,但年龄17岁,已经订婚了。

  她用祈求的目光看着张明澈,哀求道:“六叔,我不想结婚,我能否帮您做事?我上了六年学,还差一年读完高小,因为家里没有钱,后面读不起了。”

  张明澈问张明庆:“大哥,这是哪一房的?”

  张明庆道:“老三家的。她爹去年走了。”

  “跟谁家订了婚?婚约能否取消?”

  “能,赔点钱即可。”

  “那就取消吧。”

  张明澈让其余的人退下,只留下选中的六个年轻人。

  他开口问道:“你们想不想继续读书?如果想读书,我给你们机会,让你们读完中学,甚至读大学也行,所有费用我出了!”

  其中张谨、张墨崮和张墨鲸愿意读书,其余三人不想读书,想出去做事。

  张明澈特意叮嘱13岁的张谨:“你如果愿意接受我的资助,就不能在20岁以前订婚,能做到吗?”

  张谨道:“我能做到,请六叔劝我爹娘,别逼着我嫁人。”

  “好。我会跟他们说。”随后,张明澈当着大伙儿的面,将1万法币交给大哥张明庆,道:“这是三个孩子未来几年的学费和食宿费。大哥你收好,这笔钱是用来上学的,不能挪作他用。”

  张明庆接过一沓纸币,心中欢喜,笑道:“没问题,交给我就行。”

  张明澈心里明白,这钱交给他,相当于肉包子打狗,真正能用到孩子身上的钱,能有一半就不错了。

  他跟三个愿意读书的孩子交代:“如果上学缺钱,或者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你们写信告诉我,我想法子帮你们解决。”他留的寄信地址,是上海一家珠宝店的所在地,可以将信笺转到重庆。

  然后他望向其余三位不愿读书的人,分别是张墨龙,张墨鹰和张翠,道:“你们先回去歇着,过两天跟我走,我安排你们做事。”

  等孩子们离开后,两个堂兄也离开了,老爷子张永寿问道:“你为何不直接拿出一笔钱,资助所有适龄儿童读书?不患寡而患不均,你不怕惹得下边的人抱怨?”

  张明澈道:“我怎会怕抱怨呢?别人抱怨,与我何干?爷爷,我拿一万法币出来,那只是明面上的。除此之外,我还有别的安排。”

  “你有什么安排?”

  “我给您准备了100根小黄鱼,您找个地方藏好,千万别走漏消息。另外还有2万法币,外加一万美元。这笔钱由您掌握,想怎么花怎么花,想给谁给谁,可以拿来做教育资金,让适龄儿童上学。也可以购买粮食,让家里人吃饱饭。”

  “好孩子,让你破费了。”张永寿感叹自己老了,要搁在年轻时,有这些资本做基础,还可以将张家拉起来!

  张永寿长叹一声:“其实,你不必如此,每个人有自己的命,日子好坏取决于他们自己。想当年,你太爷是个穷秀才,家里没什么钱,我年轻时读书上进,起五更睡半夜,20岁出头考中举人,后来因为牵涉进一场科举案,失去考进士的资格。

  那次科举案闹得很大,正一品大学士都被斩首了。

  自那以后,我谋了个小官吏,在淀山湖围了一片水域,开始养殖珍珠,慢慢发家致富,购买了三千亩桑田和八百亩水田……”他说起当年的“丰功伟绩”,看上去神采奕奕。

  张明澈坐在祖父张永寿的跟前,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脸,轻声问道:“爷爷,到底是谁陷害你,让你身陷囹圄,家境败落?“

  张永寿沉默良久,叹了一口气,眼神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他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其实,我受了布政使胡雪岩的牵连……“

  老人的思绪仿佛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

  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企图垄断丝茧贸易。

  张永寿记得,那时候的生丝价格日日下跌,整个市场都笼罩在一片紧张的气氛中。

  “胡雪岩开始时占据了上风,“张永寿回忆道,“他高价收购了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几乎控制了整个市场。华洋双方都到了忍耐的极限,眼看胜负就要分晓……“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永寿的声音突然低沉下来:“谁知'天象'忽然大变。欧洲意大利生丝突告丰收,再加上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

  张明澈静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祖父话语中的无奈和惋惜。

  张永寿继续说道:“胡雪岩无回天之力。清光绪九年(1883年)夏,他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

  说到这里,张永寿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们家因为有3000亩桑田的缘故,也被卷入这场生丝大战之中。我曾经跟随知县,拜见过胡大人,因此被攻击为他门下走狗,在胡大人死后受牵连……“

  张明澈注意到祖父的眼神闪烁,似乎有所隐瞒。他轻声问道:“爷爷,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您还记得是谁吗?“

  张永寿沉默了片刻,缓缓摇头:“落井下石的人太多了,具体是谁我也不清楚……“但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犹豫,显然并非真的不清楚,而是不愿多说。

  张明澈明白祖父的心思。那些都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很多人都已经不在人世,再追究也没有意义。他看着祖父苍老的面容,心中涌起一阵酸楚。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老人,如今只能在回忆中寻找过去的影子。

  “爷爷,“张明澈握住祖父的手,“那些都过去了。现在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重要。“

  张永寿看着孙子,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轻轻拍了拍张明澈的手背,低声说道:“是啊,都过去了。你能明白这个道理,我很高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