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田信临行,托付重器
启程的日子,定在了三日之后。
夕阳熔金,晚霞铺满天际。
临行前的这个傍晚,田信拎着那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现代行李箱,再次来到了诸葛亮的书房。
书房内灯火通明,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好闻的墨香与竹简清气。
诸葛亮没有伏案疾书。
他负手立于窗前,身姿挺拔,静静望着庭院中随晚风摇曳的修竹,眸光深邃,神色沉静如水。
“舅父。”
田信将行李箱轻轻放在了光洁的木质地板上,发出了一声轻微的磕碰声。
诸葛亮缓缓转过身。
他的目光先是在那个熟悉的箱子上停留了一瞬,随即温和地看向田信。
“德远,此来何事?”
“舅父,三日之后,信便要启程,远赴江陵。”
田信指了指脚边的行李箱,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
“此去荆州,路途遥远,前线风云变幻。”
“虽有子龙将军先行,亦有舅父运筹帷幄,信自觉当无性命之忧。”
“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他的目光落在那行李箱上,里面装着的是足以颠覆一个时代的秘密。
“这些信带来的物件,太过重要,也太过惊世骇俗。”
“若是在路途之中,或是在江陵之地,万一,只是说万一,有所遗失,甚至落入歹人之手,那后果,不堪设想。”
田信的语气无比诚恳,抬头望着诸葛亮。
“所以,信思虑再三,还是决定,将这些东西,都暂存于舅父此处。”
“唯有放在舅父这里,信才能彻底安心。”
“待信自荆州归来,再行取回。”
诸葛亮闻言,缓步走到行李箱旁。
目光在那熟悉的密码锁上停留了片刻,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微微颔首,脸上露出赞同之色。
“德远思虑周全,此举甚好。”
诸葛亮的声音平和,却带着令人信服的力量。
“这些天外奇物,确实干系重大,稍有不慎,便可能引来滔天祸患。”
“放在我这里,最为安全。”
他伸手指了指书案上摊开的一些竹简与纸张。
上面用一种简洁明了的奇特符号,记录着密密麻麻的数字与推演公式。
“你所传授的那‘阿拉伯数字’,简便快捷,远胜算筹百倍。”
诸葛亮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求与赞叹。
“亮这几日已在尝试,用于府库记账、军粮核算,效果斐然,事半功倍!”
“此物,实乃经世致用之大器!”
“我与主公近日研习那武将事典,推演天下大势,亦多赖此数字之便。”
他看向田信,目光中带着毫不掩饰的期待。
“不知德远所携之物中,可还有类似这般,能利于军政民生,或是格物之道的奇巧之术?”
田信闻言,心中微动。
他太清楚眼前这位千古智圣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是何等的恐怖。
“回舅父,信的电脑之内,确实还存有一些后世的基础学识。”
“除了算学之外,尚有格物(物理)、化学、地理、天文等诸多门类。”
“这些,皆是后世孩童自启蒙至及冠,人人必学之基础。”
“只是……”
田信略微迟疑了一下,斟酌着措辞。
“这些知识,皆是以一种……嗯,与当今文字差异颇大的简化字体记载。”
“信之前教导舅父算学时,已将部分常用的简化字形与读音相告,想必舅父已有所了解。”
“其余科目,体系庞大,内容更为繁杂深奥,非一时半刻所能讲清。”
“舅父若是有暇,或可先行翻阅,若有不明之处,尽可记录下来。”
“待信自荆州归来,你我二人,再细细探讨,如何?”
诸葛亮连连点头,难掩兴奋。
“善!便依德远所言!”
“格物致知,探究天地运行之至理,亮亦深以为然,向往久矣!”
田信见状,顺势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另一个,也是更深层次的困惑。
“舅父,信有一事不明,还望舅父指点迷津。”
“信乃一介教书匠出身,深知教化乃立国之根本。”
“后世之所以能有诸多奇术利器,国力远超如今百倍,皆赖于基础学识之广泛普及。”
“然,信所知之学识,与当今儒家经义,颇有不同,甚至可称格格不入。”
“若欲推广,恐阻力重重,非议必多,亦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方为稳妥。”
田信的目光带着探寻,望向这位屹立于时代之巅的智者。
“不知舅父对此,有何高见?”
诸葛亮闻言,并未立刻回答。
他手持羽扇,在书房内缓缓踱了两个来回,目光深邃,仿佛在权衡着千头万绪,利弊得失。
片刻之后,他停下脚步,看向田信。
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洞悉世事、不容置疑的深思熟虑。
“德远所言,格物之理,其重要性,亮深以为然。”
“然,凡事不可一蹴而就,尤其教化万民,更需循序渐进。”
“当今之时,天下纷乱,百姓流离失所,战祸连绵不休。”
诸葛亮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
“其一,民智未开。相较于深奥的格物之理,寻常百姓更需先识字,后识数。如此,方能知礼义,明算计,此乃乱世之中,安身立命之根本。”
“其二,资源匮乏。纸张昂贵,寻常人家难得一见。笔墨难求,书籍更是世家大族才能拥有的稀缺之物,远未能惠及庶民。”
“其三,师资短缺。朝廷虽设学官,然历经数十年战乱,州郡教化早已名存实亡,能识文断字,且品行端正的合格良师,更是凤毛麟角。”
“其四,亦是为政权稳固计。人口流动,知识传播,皆需有所管控,方能避免别有用心之人,借机生事,蛊惑人心,动摇我大汉国本。”
诸葛亮目光坦诚地看着田信,毫无保留。
“故而,亮以为,此事需徐徐图之,分步而行,急不得。”
“于官方层面,当务之急,是重视工匠,擢升格物之士,改良器械,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此乃巩固根基之要务。”
“于民间教化,则当以推广识字、普及算学为先。”
“待将来纸张易得,若能如德远所言,有那‘印刷术’相助,书籍成本大降之后,再逐步培养师资,将基础教化覆盖更广之区域。”
他看向田信,眼中带着殷切的期许。
“德远于算学一道,见解独到,远胜当世之人。”
“待将来时机成熟,或可由你先编撰几本浅显易懂之算学蒙书,并亲自授课,培养一批既懂算学,又略通格物之理的种子。”
“先将这格物之学的种子,悄然埋下。”
“待其生根发芽,假以时日,将来或可长成参天大树,荫蔽我大汉天下!”
听完诸葛亮这番深思熟虑、高屋建瓴的规划,田信只觉眼前豁然开朗,心中疑虑尽消。
他明白了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也深刻理解了这位顶级的政治家,在推动时代进步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所做的艰难平衡与取舍。
“舅父深谋远虑,目光如炬,信,受教了!”
田信郑重地躬身一礼,发自肺腑。
“信此去荆州,定当竭尽所能,绝不辜负主公与舅父厚望。”
“亦会谨言慎行,积累声望,以待时机。”
“待他日归来,再为舅父分忧,助推格物教化之事,方能更有底气,事半功倍!”
诸葛亮欣慰地点了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与欣慰。
“德远能如此想,甚好。”
他走到田信面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如同一个真正的长辈。
“荆州之事,关乎国运兴衰,万事小心为上。”
“亮,在此静候佳音,盼你……平安归来。”
这简单的一句“平安归来”,比任何豪言壮语更能触动田信的心弦。
他只觉得眼眶微热,再次深深一躬。
“信,谨记舅父教诲!告辞!”
没有过多的言语。
只有目光交汇间,那沉甸甸的信任与嘱托。
田信转身,推开书房厚重的木门,身影很快融入了外面的深沉夜色之中。
诸葛亮目送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庭院深处。
良久,他才缓缓收回目光,重新落在那只来自未来的银灰色行李箱上。
眼神复杂难明,却又充满了对一个崭新未来的,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