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面见玄德开始剧透
成都城,最近沉浸在喜庆的气氛中。
汉中大捷的消息,飞快传遍了街头巷尾。
茶馆酒肆,寻常百姓家,都在兴高采烈地谈论着这场辉煌的胜利。
曹操败退!
主公克定汉中!
这八个字,驱散了连年战乱带来的阴霾,让所有人都看到了希望。
兴复汉室,似乎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口号了。
田信走在略显喧闹的街道上,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喜悦。
心头,却也掺杂着一丝难以言喻的忐忑。
刘备要回来了。
那个只在书本、故事、游戏中存在的名字,即将带着他麾下的文臣武将,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面前。
自己,真的准备好了吗?
和众人翘首以盼的盛大凯旋仪式不同。
刘备的归来,显得异常低调。
没有旌旗招展,没有万民空巷。
就在一个寻常的清晨。
几辆不起眼的马车,在少量精锐亲卫的护送下,悄无声息地驶入了成都城。
为首的马车上,正是刚刚取得汉中大胜,威名震动天下的左将军——刘备。
如此行事,既是为免惊扰百姓欢庆,更是因诸葛军师密信中所言天机事关重大,让刘备心中更添了几分急迫,恨不能立刻一探究竟。
随行的,只有寥寥数人。
一身银甲不染尘埃的赵云。
须发虽白却精神矍铄的黄忠。
以及那位眼神锐利、智计百出的法正。
车马径直朝着城西,诸葛亮府邸的方向驶去。
这无疑印证了诸葛亮那封密信的分量。
也显示出刘备对于天机二字的极度重视。
诸葛亮的府邸,今日的气氛格外肃穆。
当田信跟在诸葛亮身后,走进那间熟悉的书房时,心脏不争气地加速跳动起来。
书房内,几道身影已经落座。
居中而坐的那位,面带风尘,眉宇间难掩长途跋涉的疲惫。
但那双温和而坚毅的眼眸,顾盼之间,自有一股仁德宽厚又兼具威严的气度。
双耳垂肩,双手过膝。
《三国演义》里的描述,竟在此刻得到了几分印证。
他穿着一身寻常的深色袍服,并非想象中的王袍。
这,便是开创蜀汉基业的一代雄主,刘备,刘玄德。
田信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他跟随着诸葛亮上前行礼。
“主公,这位便是我信中所提,外甥田信。”
诸葛亮的声音沉稳依旧。
刘备的目光,落在了田信身上。
那目光并不凌厉,却带着一种洞察人心的力量。
仔细地打量着眼前这个年轻人。
穿着儒衫,但细节和气质,仍与周遭格格不入。
好奇。
审视。
以及一丝被巧妙掩饰的期待。
“草民田信,拜见刘皇叔。”
田信躬身行礼,声音尽量保持平稳。
与此同时,他也感受到了来自旁边几位大佬的目光。
几乎是实质般的压力。
坐在刘备左下首的赵云,身姿挺拔,面容沉稳。
目光平和地扫了他一眼,微微颔首,算作致意。
赵云身旁的黄忠,老将军精神矍铄,花白的胡须打理得一丝不苟。
看向田信的眼神带着几分和蔼与好奇,仿佛在打量一个有趣的后辈。
他还下意识地轻抚了一下长须。
而坐在刘备右侧那位,身形略显瘦削,眼神却极为锐利。
仿佛能直接刺穿人心。
毫无疑问,这便是那位以奇谋闻名,深受刘备信重的法正,法孝直。
法正的目光最为直接,也最具侵略性。
他审视着田信身上的每一个细节,仿佛要将他从里到外彻底看透。
这无形的压力,让田信的后背微微有些发紧,只能强自挺直。
简单的寒暄见礼之后,气氛稍稍缓和。
刘备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
“田信,你的名字,备已听孔明多次提及。”
“你所献之曲辕犁、改良翻车,皆是利国利民的大功德。”
“盐铁官营之策,亦颇有远见卓识。”
“今日一见,果然是青年才俊,名不虚传。”
刘备的语气带着真诚的赞许,并非敷衍。
“皇叔谬赞,草民愧不敢当。”
田信谦逊回应,姿态放得很低。
就在这时,法正忽然开口了。
声音带着一丝特有的沙哑,看似随意地问道:
“田先生既有奇术妙思,不知对我军克定汉中之后,该如何部署,可有高见?”
问题来得突然,且直指当前战略的核心。
这看似寻常的询问,却精准地测试田信的斤两。
不仅是在考量田信的军事见识,更是在试探他的政治敏感度、野心以及对自身定位的认知!
田信心中一凛。
瞬间想起了诸葛亮之前的提点——谨慎,务实,不妄言。
他脑中快速闪过相关的历史知识,结合当前的局势,沉吟片刻。
才谨慎地开口:
“回禀法军师,小子愚见,汉中初定,百废待兴。”
“当务之急,应是固本培元,休养生息。”
“安抚民心,恢复生产。”
“同时,曹贼虽败退,但其根基未损,主力尚存,绝不会甘心汉中之失,必会寻机反扑,不可不防。”
“尤其需加强东三郡,即上庸、房陵、西城一带的防务。”
“此三郡乃汉中东面屏障,亦是沿汉水顺流而下威胁襄樊之前沿,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务必牢牢掌握在手,方能巩固汉中侧翼,亦可防备曹魏或东吴孙权可能的袭扰与渗透。”
这番回答,可谓四平八稳,滴水不漏。
既点出了核心要务(休养生息)。
也指出了潜在风险(曹魏反扑)。
更提出了具体的战略要点(稳固东三郡)。
显示了一定的战略眼光,却又没有涉及太过敏感或超前的预测。
法正听完,没有继续追问,只是微微点了点头,心中却暗自评估:
“此子对答,条理清晰,逻辑缜密,既有见识,又知分寸。”
“倒不像个只懂奇技淫巧的方外术士,有点意思。”
刘备欣慰颔首,转向诸葛亮道:
“孔明慧眼识珠,此子确有不俗之处。”
这句评价,意味着田信初步通过了这位乱世雄主的审视。
诸葛亮见时机成熟,神色变得郑重起来。
他上前一步,对刘备禀报道:
“主公明鉴。然田信之能,远不止于此。臣此前密信中所言之天机,皆源于此子,事关大汉兴衰,非同小可。”
“亮已备好密室,请主公与孝直、汉升、子龙移步一观,便知分晓。”
“天机?”
刘备、法正等人闻言,神色皆是一肃。
他们都是当世人杰,自然明白诸葛亮如此郑重其事,所言之事必然非同寻常。
刚才田信的对答虽然不错,但还远不足以用天机来形容。
真正重要的事情,显然还在后面。
“好,我等便随军师一同前往。”
刘备当即起身,语气中带着决断。
一行人跟随诸葛亮和田信,穿过几重回廊,走向府邸深处。
沿途的守卫明显增多,气氛也变得越发凝重。
最终,他们来到了一间偏僻院落的门前。
这间屋子看起来并不起眼。
但门口侍立的护卫,皆是孔武有力、眼神警惕的精锐。
诸葛亮亲自上前,推开了那扇厚重的木门。
门内,并非寻常的厅堂陈设。
光线有些昏暗。
隐约可见一些轮廓奇特的器物,散发着冰冷而陌生的金属光泽。
一种前所未有的气息扑面而来。
所有人的心,都不由自主地提到了嗓子眼。
好奇。
疑惑。
还有一丝莫名的紧张。
这些情绪交织在每个人的心头。
田信跟在最后,深吸了一口气。
成败在此一举。
这扇门背后所展示的东西,将决定他未来的命运。
甚至可能,彻底改变这个时代的走向。
众人依次踏入密室。
厚重的木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闭。
发出一声沉闷的声响。
仿佛隔绝了外界的一切。
真正的剧透,现在,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