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九块钱
“记得早先少年时……”
周川刚凑到林秋面前,林秋就朗声读起了诗。
林秋声音清亮,擅长朗读,之前《诗刊》内部举办的诗歌朗诵大赛,他拿了第一名。
编辑部遇到什么好诗,也都喜欢让林秋读一读。
他一读,周川干脆就不看投稿,专心听诗朗诵了。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听到第三阙,周川就忍不住点头,这首诗虽然用词简朴,但是长短、平仄、押韵都经过了精心的安排,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跟韵律美。
诗歌、诗歌,古时诗本来就是用来唱的,一首诗能唱出来,是最基础的。
而如今,现代诗只要能做到这一点,便有成为佳作的潜力。
读诗的林秋,也觉得这首诗读起来毫无迟滞之感,让人通体舒畅。
这样的诗歌,他已经好些日子没有遇到过了。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听到最后一句,周川拳头紧紧一握。
他没有像肖瑞那样狠狠地拍桌子,但是手上使的劲一点都不少。
最后这个“锁”的意象用得实在是挠人,这诗人简直是个天才。
特别是最后一句“你锁了,人家就懂了”,完全是画龙点睛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人家到底懂了什么?
结合到前面一阙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里的“懂了”似乎应该理解成男女之间的心照不宣。
但如果只是这样简单的理解,似乎又觉得辜负了诗人前面几阙在时空对照中做出的精心安排。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而在这首诗中,一千个读者眼中,大概就能懂一千件事情。
读完诗的林秋也长长地舒了口气,“痛快,果然是好诗!”
“如此沉稳、朴实的风格,是哪位诗人?”周川一边问着,一边就探头去看署名,是“木羽”二字。
“玄俗无影,木羽偶仙,这笔名挺有意思,木羽可是仙人。”
“说不定是人家真名。”林秋笑道。
“不是真名,不过这笔名也不是瞎起的,你们看。”肖瑞又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了详细的汇款信息,其中就有姓名“杨翊”。
周川探头看去,随即笑道,“原来是将真名拆成了两半,只是这个杨翊从前没有听说过,你们听过么?”
其他两人也都是摇头,表示没有听过。
“这两年冒出的新人还少么?”肖瑞笑了笑,从林秋手里拿回稿子,“只要作品好,我管他作者是谁。”
“作品自然是顶好的,可惜今晚主任不在,不然可以让他看看这首诗。”
“没事,明天看也是一样的,反正邵主任肯定会要。”肖瑞对这首诗非常有信心。
“这倒是。”其他两人对这首诗也同样有信心。
第二天早上,编辑部主任邵燕翔刚上班,就被肖瑞拦住了。
“主任,给您看首诗。”
“什么诗,不能等我进了办公室再看?”
“诗很短,您先看看再说。”
邵燕翔拿肖瑞没办法,只得接过稿子,看起诗来。
一分钟之后,肖瑞试探着问,“怎么样,主任,能用么?”
邵燕翔给了肖瑞一个白眼,“明知故问。”
“嘿嘿,那就是能用了?”
“收到下一期吧,位置等到定版的时候再说。”
“好嘞。”
……
八月三十日上午,杨翊坐在传达室里,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心情非常不错。
之前每次看到东门进去的那条“黄土大道”,杨翊都会生厌,可如今这“黄土大道”上走着青春洋溢的学生们,竟又变得可爱起来,再不像之前那样死气沉沉。
特别是如今天气依旧炎热,女生们多穿着裙子,虽然款式都很简单,却也让人赏心悦目。
这该死的青春,是如此的迷人。
“研究什么呢?”
不知道何时,徐帆友骑着车到了传达室窗户外面,笑盈盈地看着杨翊。
杨翊将目光从远处收回,笑道,“没事望望远,有助于视力维护,徐哥,今天信多么?”
“不算多。”徐帆友掏出一个小包,“跟昨天差不多。”
杨翊点点头,接过信,“都是普通的信么?”
“有一张汇票。”
“哦,是谁的?”
汇票要麻烦一点,信息核对要比普通信件更详细准确,毕竟涉及到钱财,出错会很麻烦。
“你猜。”徐帆友卖起了关子。
“这我哪猜得着?”
“是你自己的。”徐帆友哈哈一笑,又从挎包里面掏出一封信跟一张汇票,“《诗刊》那边给你回信了,还有一张九块钱的汇票。”
听到是《诗刊》邮过来的,杨翊脸上露出喜色,既然汇票都来了,自然说明《诗刊》已经要用《从前慢》了。
徐帆友看起来比杨翊还要高兴,之前他那么热心帮杨翊,一则是看在杨翊二爷爷的面子,二则也是觉得小伙子不到处厮混,就只是往杂志投投稿子是件好事情,值得鼓励。
他压根没想到,《诗刊》竟然真能要了杨翊的诗。
一个门卫写的诗竟然要上《诗刊》,这无疑是个小小的奇迹,而这个奇迹就发生在他的身边。
将信跟汇票都交给杨翊,徐帆友笑道,“你的诗要在哪一期发行?到时候我来支持一下。”
“我来看看。”
杨翊直接拆开《诗刊》的回信,看了起来。
回信的是《诗刊》编辑部一个叫肖瑞的编辑写的,他在信中告诉杨翊,《从前慢》得到了编辑部的一致认可,杂志将于下一期,也就是十月份发表这首诗。
信的内容不长,最后面肖瑞表示希望杨翊能够多多给他们投稿,同时他看到杨翊的地址就在师大,便邀请杨翊有时间去他们编辑部坐坐。
稿件无需改动,这次就不用杨翊跑一趟了。
“我的诗是十月份发表。”
“叫什么名字?”
“从前慢。”
“从前慢,记下了。”徐帆友笑着点点头,又蹬上自行车,“我走了。”
等到徐帆友走后,杨翊又研究了一下汇票。
九块钱,比杨翊之前预期要多点。
这要是每个月都能拿一笔稿费,加上他的工资,每月能有六十多元钱,生活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之前他因为手头拮据,没去买烟,有烟瘾也是忍着,现如今他不仅买了烟,而且连两毛的打仗都看不上了,直接买两毛三的香山,着实奢侈。
将自己的信跟汇票收好,杨翊又开始给今天到的信分类。
他这边刚分好,何书琴蹦蹦跳跳来了传达室。
“杨老师,今天有我的信么?”
“没有。”杨翊回了一句,随即又问,“昨天给你们布置的作业,你做完了么?”
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杨翊见到自己的学生总要给他们找点茬,虽然只是代课老师,但他也把何书琴他们当成自己的学生了。
何书琴吐了吐舌头,“快做完了。”
快做完,就是没做完。
“你是课代表,作业完不成,惩罚加倍的。”
何书琴这个课代表不是杨翊选的,而是导员刘琰直接任命,她这个课代表权力巨大,不仅管学生,甚至还能管老师。
杨翊每天上课,多少个课时都是何书琴统计的。
“知道啦。”何书琴笑了笑,随后从挎包里面掏出一封信来,“这是我自己写的信,杨老师你帮我看看。”
“给笔友写的英文信?”
“嗯。”
杨翊接过信来,大概扫了一眼,随即说道,“字还算工整。”
“然后呢?”
杨翊乜了何书琴一眼,“然后就没有你爱听的了。”
何书琴拍了拍胸脯,“杨老师你放心,我这个人意志力顽强,不怕批评,有什么问题你只管说,我承受的住。”
听何书琴这么说,杨翊直接拿出一根铅笔,在信上改了起来。
“这个‘congrantulate’写错了,多了一个n。这里,关系代词用错了,哪能用that呢,我圈出来了,用什么你回去自己改……”
不多会儿,杨翊就把何书琴的信画得密密麻麻,几乎每一行都有批改。
改完了之后,杨翊说道,“交笔友是提升英语水平的一个好方法,敢于使用复杂句式跟高级词汇也值得鼓励,所以,虽然这封信粗陋很多,但我还是要表扬你。”
本来何书琴看到自己的信被批得体无完肤,都快要掉小珍珠了,听到杨翊的这番话,心情又好了很多。
“不过嘛。”杨翊又继续说,“每次写完信之后,还是要多总结总结,调整调整,不然写了跟没写一样。”
“嗯,我明白了。”
“光明白可不行,还是要实践。”杨翊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样吧,你就在我这里,好好把这封信改一下,等到改好了之后再寄出去。”
何书琴也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便点头道,“好,那我就借杨老师的地方,把信改好再寄。”
“来,板凳给你。”杨翊笑着起身,将板凳让出来,“要改就好好改,仔细的改,多改一会儿。传达室就交给你了,要是一会儿有人来取信,你知道怎么做么?”
何书琴点头,“嗯,我知道,信件都是按照收件人姓名首字母分类的,收件人登记好信息之后,再把信交给他们。”
杨翊鼓了鼓掌,“很好,果然是课代表,一学就会,那我就先走了。我回来之前,你不要走啊。”
说完,杨翊就跑了。
刚才他还在发愁,该怎么去兑钱,恰好何书琴送上门来,他立马抓住了这个好机会,让何书琴给他顶班。
这两天杨翊也发现了给学生们代课的好处了,就是偶尔可以让学生们给他顶班。
不然的话,他就得另外去找人顶班。
其实找人顶班也容易,师大北门住了一家人,姓牛,所以师大的学生戏称北门为牛门,而东门这边杨翊跟他二大爷姓杨,就对应着被称为羊门。
牛门那边一家好几口人,杨翊直接找他们顶班就行,不过顶一天班,他要给人一块钱,他哪里舍得。
何书琴见杨翊溜了,笑着摇了摇头,她自然知道应该是想让自己顶会班,不过她也不介意,反正她要是要在这里改信的。
……
两个小时后,杨翊回来,何书琴还在。
杨翊忍不住在心里赞叹,这何丫头还是挺靠谱的。
“信改好了,已经贴上邮票,放在盒子里面了。”见杨翊回来,何书琴起身准备走了。
“有人来取信么?”
“取走了三封信,都登记了信息,杨老师你看了登记簿就知道了。”
杨翊点点头,“好的。”
“那我走了。”
“别急。”杨翊叫住了她,然后从抽屉里面掏出一小沓纸,“这是我这几天手写的一份教材,给你们第一阶段用的。等到三号正式开课,你们要用这份教材上课。”
“教材?”何书琴将纸接过去,如获至宝,“那我们是不是不需要用之前的《英语》了?”
“不需要了,你们能把这个教材学好就行。手写的就这一份,有需要的学生,让他们自己手抄。”
搞不到印刷机,复印教材是个难题,杨翊原本想要自己刻蜡板,但是后来想想,还是让学生们自己抄。
蜡板油印的试卷质量很差,味道又难闻,不如让学生们自己抄一遍,还能加深印象。
“好的,杨老师,这事交给我就行了。”
“嗯,你去吧。”
“好,晚上见。”
……
何书琴拿着教材兴高采烈地回了宿舍,迅速将好消息分享给了其他同学。
英语慢班总共二十多个学生,今天已经来了十几个,其中大部分已经上过杨翊的课。
不过这几天上课没什么内容,基本上就是新来的同学进行摸底考试,然后杨老师给大家讲试卷。
虽然杨老师的水平看起来还不错,但是大家依旧迷茫,不知道后面的英语学习会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见何书琴拿了一份教材回来,慢班同学的反应各不相同。
有人觉得这杨老师水平果然不错,竟然能够自己编写教材。
但也有人嗤之以鼻,认为杨翊不自量力,不让他们用燕京外国语专家编的《英语》,反倒自己编个教材让他们学,这纯粹是瞎搞。
这些人看不上杨翊编的教材,自然也不会费时费力去抄写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