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文豪1979:我在师大当门房

第5章 历史系的难题

  杨教授走后,杨翊着手将剩下的那些信件做好分类。

  原本他想要按照系和专业分类,但是很多信的收件地址就填到师大,根本没有体现系跟专业。

  杨翊才来几天,也没办法根据姓名分辨这些人是老师还是学生,是中文系还是历史系的。

  因此,他就按照姓名首字母进行了简单的排序,为了更方便寻找,他又将二十六个英文字母划分成了七组。

  这样一来,只要知道收件人姓名,就能迅速根据首字母找到对应的组别,然后找到信件。

  分组也不是随便分的,像W这种字母肯定是要单独放一组的,根据杨翊当了这么多年老师的经验,姓名首字母W占比最高,因为首字母是W的有王、汪、魏、吴、万等大姓。

  另外还有Z,H这种占比也比较高。

  杨翊的分组,是尽量让每一组的信件数量能够差不多。

  做好了分类,杨翊重新把目光投向誊写了《从前慢》的那张纸上。

  看到上面龙飞凤舞的字,杨翊拍了拍脑袋,刚才写的太急了,写出来的字有些他自己都看不懂。

  不过好在脑海中关于《从前慢》的记忆依旧清晰,他又不紧不慢地重新誊写了一遍。

  看着重新誊写,字迹工整的《从前慢》,杨翊的嘴角不禁露出一抹笑意。

  真是瞌睡了来枕头,他正愁不知该怎么从《今天》那里赚点稿费,转眼就来了这首《从前慢》。

  不过,随后杨翊又拍起了脑袋,今天只顾着问稿费的事情,忘了问北岛他们要个联系方式,现在他想要投稿也不知道往哪儿投。

  杂志上应该有他们编辑部的联系地址吧,但是杨翊又不知道该从哪儿弄,这种民营杂志,一般地方可没卖的。

  沉吟片刻,杨翊忽然愁眉舒展,他真是钻进死胡同了,这天下又不是只有《今天》这一家杂志收诗歌稿子。

  投不了《今天》,他可以投《诗刊》、《星星》这种专门的诗刊,或者还可以投给其他收诗歌的文学杂志。

  如果一线的杂志不收,他也可以尝试发给省一级甚至市一级的杂志,只要有稿费就行。

  只是这杂志的投稿地址他一概不知,还得想办法弄到才行。

  ……

  第二天早上,杨翊搬了个小板凳坐在校门口,眼睛一直盯着马路的南边。

  大概八点半左右,邮递员徐帆友骑着自行车从南边过来,他人还没到,两短一长的铃声已经传来。

  远远的,徐帆友就看到杨翊站在门口,笑盈盈地看着他,就好像是在迎接他似的。

  车子到了门口,杨翊脸上的笑意更盛,“徐哥,早啊。”

  徐帆友被杨翊笑得心里发毛,这小子今天吃错药了?笑的这么谄媚?

  “今天有件么?”

  杨翊笑着从口袋里面掏出一个信封,“是有一封信。”

  徐帆友打眼一看,只见信封上面光秃秃的。

  “你这信上连个收件人地址都没有,我给你往哪儿寄,还有啊,寄件要邮票,这些事情老杨之前没跟你交代过么?”

  老杨指的就是杨翊的二爷爷,之前杨翊二爷爷在这的时候,跟徐帆友打交道也比较多,两人还是挺熟悉的。

  杨翊摸了摸脑袋,“我是听说投稿不用邮票。”

  “投稿?”

  徐帆友盯着杨翊手里的信封看了看,很薄,便问道:“诗歌?”

  杨翊竖起大拇指,顺势拍了一记马屁过去,“徐哥厉害,就是诗歌。”

  “没写地址,是因为不知道地址?要投给《诗刊》么?”

  杨翊点点头,“昂。”

  徐帆友笑了笑,伸手要过了信封,然后掏出笔在上面写下地址。

  “100026燕京市农展馆南里10号《诗刊》编辑部收,以后这么写就行。”

  随后徐帆友又在信封右上角写上“稿件”二字,并撕去一角,“投稿是不需要邮票,但是要这样才行。”

  杨翊感激地点点头,“明白了,谢谢徐哥。”

  “行了。”徐帆友将信往包里一塞,“人家《诗刊》每天稿件很多,不一定能够很快看到你的,就算看到了,回信时间也不一定,所以你也不用着急,慢慢等着吧。”

  徐帆友的反应让杨翊有些意外,杨翊之前想,自己一个看大门的往《诗刊》投稿,即便徐帆友不嘲笑,也该好奇,但是徐帆友的表现却很平淡。

  杨翊却不知,徐帆友当了这么多年的邮递员,收过的稿件不知凡几,投稿的那些人什么样的都有,杨翊在里面算是正常的。

  不管怎么说,杨翊也是高中毕业的。

  每年往《诗刊》投稿的高中生数不清楚有多少,甚至初中生、小学生也是一抓一大把。

  现在这年头,诗人越来越多,写诗渐渐成了一种潮流。

  光是徐帆友知道的,他们局里面就有好几个人每天绞尽脑汁地写诗,写完了就往各个杂志投。

  反正写诗也没什么成本,运气好稿子被用了,不仅能得一笔稿费,还能多一笔吹牛的资本。

  徐帆友走后,杨翊转身回了传达室。

  他今天要给传达室来一次大扫除,之前他二爷爷在的时候,收拢了不少东西在里面,导致传达室有些杂乱。

  老人家爱收集东西,大到破桌子烂椅子,小到一块布头子,不管当下用不用得上,都不舍得扔,总觉得早晚有一天能派上用场。

  要说师大虽然破,但是东门这边的传达室面积挺大的,有二十多平,比好多老师住的房子都要宽敞。

  拾掇拾掇,条件绝对不差。

  ……

  一转眼,时间来到八月二十七,距离杨翊投稿给《诗刊》已经过去一个礼拜。

  编辑部的回信一直没来,杨翊倒是不急,不过每天徐帆友来的时候都要安慰他一句。

  除了安慰,徐帆友还给了实质性的支持,他将除了《诗刊》以外,其他收诗歌的杂志地址一一写给了杨翊。

  意思是,让杨翊不要气馁,即便是《诗刊》不过他的稿子,也可以另寻他处。

  徐帆友如此帮忙,倒让杨翊有些感动。

  只是诗歌的事情,杨翊暂时也没有太多心思放在上面,因为他的逍遥日子也基本上快要结束了。

  师大是九月三号正式开学,很多学生会选择提前到校,昨天开始就零零散散有几个学生来了。

  今天早上,赶到的学生明显增多。

  学生们见到传达室的人换了,都挺意外的。

  不过对于学生来说,传达室换谁对他们都没什么影响。

  中午的时候,杨翊正趴在桌子上吃饭,一道细挑的人影跳到了窗外,“杨大爷,有我的……”

  杨翊抬头看去,一个身穿红蓝格子连衣裙,扎着两条大辫子,肤色很黑的女生站在窗外,一脸惊讶地看着他。

  “你……杨大爷呢?”

  “杨大爷告老还乡了。”杨翊随口解释。

  “啊,杨大爷回家了啊。”女生眼神中流露出一丝遗憾,“什么时候的事情,之前都没听他说。”

  “就半个月前。”杨翊笑了笑。

  她当然没听说了,二爷爷原本是要再干两年才退的。

  就是因为杨翊第三次高考失利,他才提前退掉,把传达室的缺留给杨翊。

  女孩微微叹了口气,又问,“请问,有我的信么?”

  “你叫什么名?”

  “何书琴。”

  杨翊摇头,“没有你的信。”

  他记忆力不错,这段时间来的信也不多,他不记得有哪个收件人叫何书琴的。

  不仅没有叫何书琴的,就连姓何的都没有,H那一组里面只有一个收件人姓胡。

  “不一定是中文名。”

  “selena?”杨翊脱口而出。

  这段时间来的信里面,就只有一封收件人是英文名。

  听到杨翊喊出“selena”,何书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虽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英文人名,但是能听得出来杨翊的发音挺有味道的,一听就像是会英语。

  “你会英语?”

  “会点。”杨翊点头,“selena是你么?”

  “是我,是我。”

  得到肯定答复,杨翊从S组里面找出那封“selena”的信,却没有急着给何书琴,而是将签收簿往前推了推。

  “先签收,再拿信,按照前面的模板填就行。”

  何书琴有些惊讶,之前那信从来没要签收过。

  不过她也没说什么,拿过笔填了签收信息。

  杨翊核对过信息之后,这才将信递给何书琴。

  拿了信的何书琴却没有急着走,她就站在窗户边上打开信封拿出里面的信看了起来。

  杨翊也没管她,继续吃饭去了。

  过了大概两三分钟,何书琴把信推到了杨翊的面前,“同志,你不是会英文嘛,能帮我看看么,我有些地方看不懂。”

  杨翊只能又放下筷子,接过信去,“哪里不懂?”

  何书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好多东西都不懂,就前两句看明白了,后面看得云里雾里的。”

  杨翊扫了眼信上的内容,随即上下看了看何书琴,心说这女的是他们学校学生么,这么简单的英文都看不懂?

  “同志,怎么了?”

  “没什么。”杨翊摇摇头,随即给何书琴翻译信上内容,“对方说自己最近正在做一些明代历史的研究,对正德皇帝朱厚照颇为感兴趣,他认为正德皇帝短暂的一生,是有明一代的缩影。又问你,对这段历史是否有过研究,又或者能够给他提供一些研究资料,他们学校非常缺这方面的史料,上次你说你正研究清代史,他也在帮你留心有用的资料。信件的最后,他解释了这么迟回信是因为家中近期有些变故,不过一切都已经解决。”

  何书琴几乎全程傻着眼听完杨翊的翻译,她原本只是听到杨翊念“selena”的时候味道挺正,就带着好奇想要试试杨翊的水平,谁曾想杨翊英语竟然这么好。

  这封信内容不算短,杨翊竟然能够丝毫不磕不绊地翻译出来。

  何书琴知道杨翊不是乱翻的,因为这封信她能看懂个大概,应该就是杨翊说的意思。

  “给你。”杨翊将信还给何书琴。

  何书琴愣愣接过信,嘴动了动不知道该说什么。

  “还有别的事情么?”杨翊问。

  “没……有了。”

  “哦,那我吃饭了。”

  杨翊继续埋头干饭,他很讨厌吃饭的时候被人打扰。

  全神贯注是对食物最基本的尊重,即便食堂打来的熬白菜能让嘴淡出个鸟来,但是杨翊丝毫不减对它们的尊重。

  ……

  何书琴拿着信,迷迷糊糊地往宿舍走。

  路过工2楼的时候,她停下了脚步,然后径直朝着楼里走去。

  上到二楼,转身去了东边,何书琴敲响了第二道门。

  “刘老师,在家么?”

  “哎,来了。”

  不多时,一个中年女子将门打开。

  见是何书琴,中年女子诧异道,“书琴,你找我有事?”

  何书琴是78级历史系的学生,而这中年女子就是他们系的辅导员刘琰。

  “刘老师,咱们国家的外语人才真的稀缺么?”

  听到何书琴的问题,刘琰满脸的诧异。

  这丫头今天怎么回事,大中午的跑来问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

  不过刘琰还是耐心地回答,“我们国家的外语人才是否稀缺我不好断言,但是经历多年动乱,我们师大的公共英语教师奇缺。我们历史系成立了英语慢班,授课老师还是你同系的同学陈琪,这事你也是知道的。”

  “知道。”何书琴点头,她自己就是英语慢班的。

  他们历史系去年就成立了英语慢班,报名这个班的,都是英语基础差但是学习热情高的学生。

  只是学校缺乏公共英语教师,只能由同班的同学陈琪临时担任英语老师。

  陈琪来师大之前,在山后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过英语,刘琰也是看中他这个经历,才委以重任。

  但事实上,陈琪之前在燕大附中学的是俄语,英语也是后来在知青点凭着《灵格风英语》和《英汉词典》自学的,水平自然是一言难尽。

  刘琰看着何书琴,脸上浮现出和煦的笑容,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是觉得陈琪英文水平不够,想要学校给你们调正科老师么?这事我也一直在问,不过招英语正科老师并非那么容易的,这段时间还需要你们多忍耐。陈琪的水平自然没有办法跟正科老师相比,但是他舍弃了自己的时间,操心慢班的教学,这一年来慢班学生的成绩也有所进步,我认为他功劳很大。”

  何书琴摇头,“我没有嫌弃陈琪的教学,只是刚才遇见了一件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

  “哦,怎么了?”听到不是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刘琰松了口气。

  “是这样的,刘老师,我刚才……”

  随后何书琴一五一十地将刚才的事情跟刘琰陈述了一遍,听完何书琴的陈述,刘琰一脸不可置信。

  “你是说,传达室的小杨英语水平很高?”

  “我不知道他姓什么,反正就在传达室,瘦瘦黑黑的小伙子。”

  “就是他,小杨是之前老杨的侄孙,这个月刚来。”刘琰解释了杨翊的来历,后又问,“他只是看一眼,就把这信上内容给翻译出来了?”

  何书琴重重点头,“千真万确。”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