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拾遗子

第10章 法度篇·癸·分封经

拾遗子 拾遗士 3369 2025-05-05 15:07

  一、治乱章

  分封制配合诸侯王拥有独立的兵权,那就是天下的祸乱之源。

  拾遗子在鲁国郊外游历,看到一个农夫扛着锄头叹气。弟子问:“先生为什么叹气呢?”

  拾遗子说:“我在感叹天下的混乱,就像野草生长一样难以遏制。从前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用分封制治理天下,诸侯各自占据土地,一开始亲如兄弟,最后却像仇人一样互相攻打。齐桓公任用管仲成为霸主,楚庄王一鸣惊人,但都是靠武力竞争。晋国的六卿瓜分国家,田氏取代齐国,三家分晋,诸侯之间的兼并越来越激烈。

  “为什么会这样?分封制度让诸侯有了土地和百姓,自己掌握军队和武器,上面没有集中的权力来管理,下面又有私人武装逞强。就像一群狼争夺食物,虽然有盟主,最后还是会互相撕咬。现在看这田间的禾苗和杂草一起生长,就像诸侯并立;农夫挥锄除草,就像君王发动战争。但草锄了还会再长,战乱平息了又会兴起,不是锄头不够用力,而是根没有除掉。分封制和军事力量结合,就是混乱的根源啊。”

  二、覆车章

  拾遗子路过沛县,遇到一位老兵。老兵指着断壁残垣说:“这里是汉高祖分封韩信的地方。当年韩信做楚王,手握强兵,占据大国,高祖心里怀疑他。身边的人进言说:‘韩信如果造反,天下谁能制得住?’高祖于是假装巡游云梦泽,把韩信抓回京城。韩信叹息说:‘兔子死了,猎狗就会被烹杀;飞鸟打完了,弓箭就会被收藏。’不久,韩信被吕后杀害。

  “高祖刚得天下时分封异姓王,既给他们土地军队,又担心他们势力壮大,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分封会让诸侯强大,集权又让诸侯危险,两者冲突,必然引发灾祸。就像驾车时两匹马争着走不同的路,怎么能不翻车?韩信的死,不是他不忠诚,而是制度的问题。如果高祖不搞分封,只用郡县制,哪会有韩信的灾祸?后来的七国之乱,也是走了同样的老路,能不引以为戒吗?”

  三、燃薪章

  拾遗子到洛阳,看到到处都是坟墓。有位老人在路边哭泣,拾遗子问他原因。

  老人说:“我家本是晋朝皇室宗亲,八王之乱时,十个人里死了八九个。”

  拾遗子问:“八王都是司马家的骨肉,为什么互相残杀成这样?”

  老人说:“晋武帝分封诸王,让他们掌握兵权,占据要害地方。晋惠帝昏庸软弱,贾后乱政,诸王就起兵争权。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你刚下台我就上台,洛阳变成了焦土,百姓都死在了战乱中。这难道不是分封的错吗?

  “诸王有兵有权,就像把火放在柴堆下面,火没烧起来时,都觉得没事,等烧起来就没法救了。晋朝的灭亡,不是亡在胡虏手里,而是亡在自己人互相残杀啊。”

  拾遗子叹息说:“烧着柴堆的火,是从分开的柴草开始的;扰乱国家的灾祸,是从分散权力开始的。这话太对了。”

  四、噬脐章

  拾遗子在长安,和一个驿站的士卒聊天。

  士卒说:“从前安禄山做范阳节度使,手下有二十万军队,一旦起兵造反,洛阳、长安都沦陷了,唐玄宗逃到四川,百姓遭了大难。”

  拾遗子问:“安禄山怎么能做到这样?”

  士卒说:“唐玄宗宠信他,让他兼任三个镇的节度使,掌握边地的军政财权。朝廷里杨国忠专权,和安禄山不和。安禄山知道朝廷怀疑自己,就起兵造反。他造反时,郡县没有防备,望风而逃。这难道不是变相的分封吗?

  “节度使占据一方,就像诸侯在自己的封国,上面管不了,下面不敢反抗,时间长了肯定会有反心。后来的藩镇割据,都是这个原因,唐朝也因此衰落灭亡。”

  拾遗子说:“前人后悔都来不及,后人还走老路,可悲啊!”

  五、萧墙章

  拾遗子经过北平,登上城墙眺望。

  随从说:“这是燕王朱棣的旧地,当年靖难之役,打了好几年仗。”

  拾遗子问:“建文帝为什么丢了天下?”

  随从说:“明太祖分封儿子们做藩王,燕王手握重兵,镇守北方。建文帝听了齐泰、黄子澄的话削藩,燕王就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打了四年仗,南京城被攻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太祖本想靠藩王保卫朝廷,没想到藩王强大了反而威胁朝廷。分封就像在自家院子里养老虎,开始以为能看家,最后肯定会被咬伤。建文帝削藩太急是有错,但分封制度本身就有大隐患,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六、厝火章

  拾遗子到云南,看到一位老叟在种茶。

  老叟说:“吴三桂镇守云南时,我家被征为茶户,每年要进贡一万担茶叶,苦得没法说。”

  拾遗子问:“吴三桂怎么能这么霸道?”

  老叟说:“顺治帝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镇守云南,还管着贵州,手下的兵将都是他的心腹。吴三桂设立官府,自己铸钱煮盐,养了很多敢死之士。康熙帝即位后,决定撤藩,吴三桂就造反,战火蔓延了好几个省。打了八年仗,云南、贵州、四川这些地方,十户人家九户空。

  “这难道不是分封和兵权合一的灾祸吗?他得势时像土皇帝,朝廷管不了;造反时天下震动。就像把火放在柴堆下,没烧起来时没人当回事,一烧起来就完了。”

  七、群鹿章

  拾遗子到保定,遇到一个青年学生。

  学生说:“现在的军阀,就像春秋战国的诸侯,各占一个省,拥兵自重,打来打去没停过。”

  拾遗子问:“怎么会这样呢?”

  学生说:“清末以来,地方督抚掌握兵权,辛亥革命后各省独立,军阀就起来了。袁世凯想集权没成功,死后军阀分成皖系、直系、奉系,互相争夺,百姓遭罪。像直皖战争、两次直奉战争,战火遍地都是。

  “这难道不是分封制的后遗症吗?虽然没有分封的名义,却有割据的实质,军事独裁和地方割据勾结在一起,百姓有什么错,总要受这种苦!”

  拾遗子拍拍他的背说:“狼群在野外争肉吃,百姓在路上遭罪,希望你们年轻人能改变这种局面。”

  八、亡羊章

  拾遗子路过镐京,看到一个牧童在放羊。

  牧童说:“从前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烽火戏弄诸侯,后来犬戎攻打过来,诸侯都不来救,西周就灭亡了。”

  拾遗子问:“诸侯为什么不救呢?”

  牧童说:“幽王用分封制治天下,诸侯各有自己的地盘,一开始幽王拿烽火骗诸侯,到真有危险时,诸侯以为又是开玩笑。而且诸侯强弱不一,强的想吞并别人,弱的连自己都顾不上。

  “分封制度让诸侯离心离德,就像一盘散沙,一碰就散。周室东迁后,王室衰弱,诸侯争霸,天下大乱,都是分封制一开始就埋下的祸根。亡羊补牢还不算晚,但周王室不醒悟,最后只能灭亡。”

  九、沸鼎章

  拾遗子在济南,和一个书生讨论历史。

  书生说:“汉景帝时,晁错说诸侯势力太大,该削弱,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吴王刘濞联合六个诸侯国,以‘诛杀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

  拾遗子问:“晁错的策略对吗?”

  书生说:“策略是对的,但时机不对。诸侯坐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高祖分封同姓王,汉文帝时就看出问题了。景帝急着削藩,诸侯就反了。但七国之乱的根本原因,还是分封制。

  “诸侯有土地有军队,就像锅里的水,火一烧就开了。晁错想把火撤了,诸侯却想保住锅,怎么会不打起来?后来汉武帝用推恩令,慢慢分割诸侯的土地,隐患才小点,但分封的弊端,直到汉朝灭亡都没解决。”

  十、溃堤章

  拾遗子到建康,登上石头城。看着滔滔江水,拾遗子说:“晋室东渡后偏安江南,但王敦、桓温这些权臣,手握重兵,多次威胁朝廷。”

  随从问:“这也是分封制的变种吗?”

  拾遗子说:“晋室虽然偏安,还是用方镇治理地方,州牧刺史同时掌管军政大权。王敦做江州刺史,桓温做荆州刺史,都手握强兵,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地方势力强,朝廷就弱,就像堤坝上有蚂蚁洞,一开始不注意,时间长了堤坝就会决口。东晋的灭亡,是因为门阀和方镇专权,根源还是分权制度。分封也好,方镇也罢,都会让权力分散,上下猜忌,祸乱就来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