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好奇心害死猫”,这句话之所以流传千古绵延不绝口口相传还有人不断地犯被好奇心害死的猫同类的蠢事,是因为好奇心有时候比传说中的大麻还要让人难以抗拒。
比起是不是霍秋水干的,文博更在意的是如何才能把馨的前男友套路进去。
那可是好大的一盘棋,被套进去的不但有那个嫩渣渣,还有他的那双堪称老一辈中精英的父母,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本来就跟《儒林外史》中的举人一样地凤毛麟角,甚至还要更稀缺一些。
还有,那个渣渣在帝都立足的那位伯父伯母更不是一般人,一旦当事人回过味来了霍秋水还真的不一定兜得住。
文博真心为他的这位师兄捏了一把汗,他半是忧心半是好奇地抚了抚跟前这位的逆鳞,
“我说霍少,馨的前男友的事不会是你的手笔吧?你整治人手段也太含蓄太凌厉了。”
霍秋水像看陌生人一样看了文博两眼,“你才知道啊?我还以为你一开始就了然于胸呢。”
“不过你只猜对了一半的一半,也是我也不是我。”
文博被他绕得有点晕,什么叫“也是你也不是你”?这简直就是变相的太极或者叫模棱两可嘛。
有这么说话的吗?不知道《逻辑学》里的“要么是A,要么非A”,哪还冒出个既是A又不是A来?
简直就是非人类非科学嘛。
霍秋水看着一脸懵满脑子雾水的文博,很是满意地跟他说道,
“我可以告诉你,但是你要假装不知道。泄露出去不一定能伤得到我,但是你肯定会触霉头的。”
文博对这种讳莫如深的富贵人家的权谋还有八卦的痴迷程度还亚于女生们对当下女孩子们对宫斗戏的热衷。
他像深夜里看见老鼠的猫儿一样两眼放光炯炯有神地望着眼前的这位师兄。
只听得霍秋水娓娓道来,“参与这事的不仅有我,还有怡,有弓平,更有馨的前男友的那位在帝都的现女友。”
一听到这,文博感觉自己的脑袋有点不够用了。
当初馨得罪邱华还不是因为怡,反过来套路自己的铁杆姐妹的倒成了怡了?这个瓜还真的有点大,恐怕脑回路再清奇的大神级的作者或者是金牌编剧都不带这么离奇的桥段。
还是继续听师兄的吧。
看到文博震惊的眼神慢慢地归于平静,霍秋水继续说道,
“这事最先是怡找到弓平还有我然后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事。”
这件事的始作俑者居然是怡?!
想当初馨之所以会遭遇到那个渣渣还不是因为他们功利性地一定要在土木系找一个男生?
后来拆台的居然也是怡?
这件事算不算是现代版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历史还要在普通人身上重演一遍?
这时候文博的心里是真正地有点看轻那位光芒万丈的现任大明星了。
都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不桩婚”,怡做得太过头,更何况这事直接针对的是一心一意维护她的好姐妹。
文博的一举一动甚至每一根眉毛的任何风吹草动这时候都尽收霍秋水的眼底。
此时的他以一种“你道行还浅”的眼神再看了文博一眼,
“你是来自最真实的普通百姓的世界,可听说过早些年的一句‘只嫁入看重我的人我的家庭’的话?”
文博还是有点不解。
“我上大三那年有一次跟师兄他们到西南的一个偏远地区去做过工程。那时候那地方的娱乐方式很单调,交通还算不上发达。”
“大概是地区人口流动较少吧,我们这些人的一举一动就成了他们的观赏的一景。”
“闲暇时有的老人还提到他们年轻的时候男子非常少,女的多,男子娶妻非常地挑剔。那时候他邻居家有一个同龄人家里有几分资财,而且他长相相当出众耐看,文化程度在同辈人里也算是佼佼者,还有一技之长。”
“于是成了村里适龄未婚女青年及她们父母眼中的香饽饽。不断有人家到他家来说媒。他也是心高气傲挑剔得不得了。”
“女青年的衣服领子有一道子没洗干净的浅浅的黑印子他不要;女孩子的母亲口吃他也把人家否认了;甚至是挑到人家的祖宗三代往上了。”
“就这么位仁兄,终于遇到了能入他法眼的女孩子。”
“也有可能是老天开眼吧。他次他遇到了他人生也就是感情中的最大的挫折。那个他相中的女子差不多与他进行到了合八字的程度时,想到他家串串门子,认认路。”
“结果人家在兄长的带领到还没到他家大门口,就在墙跟那听见他母亲骂他嫂子,说是自己生娃的时候连一口干饭都没吃过,还是好好的。就她嫂子一个小感冒发了点小烧就要看大夫,还偷懒不干活,比猪圈里的猪都不如。”
“又哭又闹,四邻八舍都是那位仁兄母亲的声音。那个女孩子和她兄长听到这话直皱眉头,一件不经意的事就可以窥见这家的家风和人品了。”
“而且人家是事先找由头和那人的嫂子打过交道的,是个有点不大气但还算随和勤快本分的人。”
“他们悄悄地走了,还留下了一句‘这家的庙太大,我们家人道行不够’的话。”
“自那以后,因为挑剔那人错过了最好的年华到最后孤独终老。”
“你好好想想,在很久以前农村是不是有这种只嫁能容人的家风正的人家的女子?”
文博眼睛眯缝了少顷,不得不心悦诚服地承认有这么些事。
霍秋水接着说,“有一点你是知道的,怡是帝都人。每当逢年过节或者是平时一有时间,她都喜欢往家跑。”
“这事巧就巧在馨的前男友的父母也经常往帝都找他们昔年的同窗联络感情,找满足感。他们和帝都那头打得火热。”
“很偶然的一次,怡和她的好友在一家餐厅吃饭时碰到了馨的前男友和他父母和一些前辈在叙旧。”
“当时他们的桌子一个在前一个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