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齐国境内,国山县,有一位少年叫陈庆之。他出身于清贫秀才之家,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自小喜好读书和对弈。陈庆之读书过目不忘,虽然家境贫寒,但父亲是秀才,家里还是有不少书籍的,把自己家的书读完后,又借遍方圆数十里的书,无论农书、医书和兵书,也都看得津津有味。
陈庆之求知若渴,陈父也是把能借到的书都借遍了,奈何陈庆之看起书来就像饕餮喂食,永远不满足。由于陈家的家境,能借的书也是有限,陈父每天看到儿子看书看得如痴如醉,心里想的是一定要让儿子饱读诗书。陈父每天到处打听哪里有书,几乎是见人就问,逢人就打听,经常也能借些书回来,可是借多了,几乎就很难借到陈庆之没看过的书。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打听,在隔壁县有一位乡绅,叫刘大宝,家里有藏书数千册。陈父一听,大喜过望,很快叫上好友刘文道,陪同自己去借书。刘文道和陈父从小一块长大,家境和学识基本上一样,两人脾气也相投,长大后都把对方当成唯一的知己。借书之路虽然有些远,为了儿子殷切的眼神,陈父叫上好友一起收拾行李,再带些家乡特产,就往刘大宝家中而去。经过数日长途跋涉,两百多里路,两人一路不辞幸苦,来到县城,就立马找到一位老人家问,刘大宝家在哪条街。老人家听闻陈府二人大老远来为儿子找刘大宝借书,感动之余又有些痛心,他告诉两人,刘大宝乃附庸风雅之辈,且又是极度小气之人,家里的藏书都是祖辈留下来的,自己不愿意看,更舍不得借给别人看,几乎没有人能借到他们家的书。老人家边说边摇头,但他还是把刘大宝家的位置说了。陈父二人听到老人家这样说,心都凉了半截,但来到来了,肯定是要试试看的。
陈父带着好友来到了刘大宝家中,朱红色的大门连着两边高高的围墙,“漆黑的牌匾写着“刘府”两个大字,一看就知道是有钱人。两人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敲开了大门,一位下人开了门,简单的问了情况后,就让两人先在门口等着,自己进去禀报后回复。刘大宝正在家里喝茶,听说来了两位远方的客人,还带着礼品要见自己,于是让下人把他们带进来。陈父见到刘大宝,赶忙先把特产送上去,刘大宝也没问人家送礼的原因,就示意下人接过来。陈父见刘大宝接了礼物,心中不由的一喜,就说:“听闻刘老爷富甲一方,家中藏书数千册之多。鄙人家中有一儿,特别喜欢看书,今日冒昧过来,是想向刘老爷借一些藏书,看完后即刻完璧归赵,还望刘老爷成全。”刘大宝闻言心中一惊,借书可是借他的命啊!他把头摇的像拨浪鼓一样,说:“两位,家中藏书乃历代先祖心血,很多书还是孤本,价值连城,借书事小,如书破损、丢失则兹事体大,恕难从命,还望见谅啊!”刘文道听不下去了,没好气的回道:“刘老爷,书是给人家看的,这才是书的最好去处,可曾想过,令祖们苦心收集这么多书,就是希望后辈子孙能多看书,并普惠乡邻,而不是束之以阁。”陈父听到好友的说辞,怕得罪刘大宝,于是赶忙接着说:“刘老爷,我这位兄弟心直口快,还望海涵,我们跨县远道而来,走了数百里,只为犬子借书,希望看在我们一番诚意,借我们一些书,看完数日可还,我们可以立下字据,如有损毁或遗失,愿意照价赔偿。”刘大宝听二人之说,竟有些语噎,看着陈父殷切的眼神,眼球滴溜溜的一转,准备先来个缓兵之计,于是说:“二位既是远道而来,也有如此诚意,那二位今日就先找一家客栈休息,待我明早沐浴焚香,请示先祖后,再命人去客栈回复二位,看借哪些书,今日请二位先回吧!”两人见话已至此,就拱手告别,在附近找客栈休息一天。次日响午,刘府的仆人找来,直接说:“我们老爷说了,祖宗们不同意把书外借,你们还是回去吧。”两人听完气不打一处来,知道中了刘大宝的缓兵之计,可是大老远过来,礼物都送了,一本书都没借到,实在不甘心。陈父跟刘府仆人说道:“小哥,你就辛苦一趟,带我们回府,我再跟刘老爷好好说说。”“不必了,我们老爷已经出远门了,十天半月回不来。”说完,刘府仆人扬长而去,留下二人面面相觑。无奈,只有打道回家了!
正所谓:为子求书行百里,空手而回唯兴叹,藏书千册吝啬家,狗眼看人夸夸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