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HR在三国

第四十六章 曹操救献帝

HR在三国 徐庶的猫 2206 2024-07-06 15:04

  曹操平定山东,表奏朝廷,加封曹操为建德将军费亭侯。

  李傕自封为大司马,郭汜为大将军,横行无忌,朝廷无人敢言。

  太尉杨彪、大司农朱儁暗奏献帝道:“今曹操拥兵二十余万,谋臣武将数十员,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党,天下幸甚。”

  汉献帝泣道:“朕被二贼欺凌久矣!若得诛之,诚为大幸!”

  曹操在山东,得知汉献帝的车驾已还洛阳,聚谋士商议,荀彧进言道:“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曹操正要整顿起兵,有天子使者宣召,曹操接诏,出师有名。

  汉献帝在洛阳,有探子报道李傕、郭汜领兵将到。问杨奉道:“山东之使曹操未至,李傕、郭汜的部队即将到达,我们怎么办?”

  杨奉、韩暹道:“臣愿与贼决死战,以保陛下!”

  董承道:“城郭不坚,兵甲不多,战如不胜,当复如何?不若且奉驾往山东避之。”

  汉献帝,起驾向山东进发,百官无马,皆随驾步行。出了洛阳,出行不久,只见尘头蔽日,金鼓喧天,大量人马来到。汉献帝此时极其恐惧,不敢说话。

  只见一个骑兵飞奔而来,乃是之前差往山东之使者,到车驾前拜道:“曹将军尽起山东之兵,应诏前来。闻李傕、郭汜犯洛阳,先差夏侯惇为先锋,引上将十员,精兵五万,前来保驾。”

  汉献帝方才心安。

  不一会儿,夏侯惇引典韦等,至车驾前面君,以军礼相见。

  汉献帝道:“曹将军真社稷臣也!”遂命护驾前行。

  探子来报:“李傕、郭汜领兵长驱而来。”

  汉献帝令夏侯惇分两路迎之。夏侯惇乃与曹洪分为两翼,马军先出,步军后随,全力攻击。

  李傕、郭汜大败,被斩首数万。于是请汉献帝还居洛阳故宫,夏侯惇屯兵于城外。

  第二天,曹操带领大队人马到来,安营扎寨,入城见汉献帝,拜于殿阶之下。

  汉献帝赐平身,宣谕慰劳。

  曹操道:“臣向蒙国恩,刻思图报。今李傕、郭汜二贼,恶贯满盈,臣有精兵二十余万,以顺

  讨逆,无不克捷。陛下善保龙体,以社稷为重。”

  汉献帝封操领司隶校尉假节钺录尚书事。

  李傕、郭汜知曹操远来,计划速战速决,贾诩谏言道:“不可,操兵精将勇,不如降之,求免本身之罪。”

  李傕怒道:“你敢助长他人的士气!”拔剑欲斩诩,众将劝免,是夜,贾诩单马走回乡里去了。

  第二天,李傕军马来迎曹操兵,曹操令曹仁、典韦领三百铁骑,在李傕阵中冲突三个来回,方才布阵。令夏侯惇领兵左出、曹仁领兵右出,曹操自领中军冲阵。

  鼓响一声,三军齐进,李傕、郭汜抵挡不住,大败而退。曹操亲掣宝剑押阵,率众连夜追杀,剿戮极多,降者不计其数。

  李傕、郭汜往西逃命,如同丧家之犬。知道天下之大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往山中落草去了。

  曹操回兵,仍屯于洛阳城外。

  杨奉、韩暹两个商议:“今曹操成了大功,必掌重权,如何容得我等?”入奏天子,只以追杀傕、汜为名,领本部军马屯于大梁。

  汉献帝命人到曹操大营,宣曹操入宫议事。

  曹操闻天子使者到,请入帐内相见,见那人眉清目秀,精神充足,暗想道:“今东都大荒,官僚军民皆有饥色,此人怎么吃的这么好?”

  因问之道:“公尊颜充腴,怎么调理自身?”

  使者对道:“我没有什么法门,只是吃素三十年了。”

  曹操又问道:“君官居何职?”

  使者对道:“我举孝廉,原为袁绍、张杨从事,今闻天子还都,特来朝觐,官封正议郎。济阴定陶人,姓董,名昭,字公仁。”

  曹操避席道:“久闻大名,幸得于此相见。”

  遂置酒帐中相待,令与荀彧相会。

  探子入帐内报道:“一队军往东而去,不知何人。”曹操急令人探之。

  董昭道:“此乃李傕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因曹操你来了,所以领兵计划投大梁去吧。”

  曹操道:“莫非是怀疑曹操我吗?”

  董昭道:“此乃无谋之辈,曹公不足虑也。”

  曹操又道:“李傕、郭汜二人此去哪里了?”

  董昭道:“虎无爪,鸟无翼,不久当为明公所擒,也不需要介意。”

  曹操与董昭说话间比较投机,便像他问以朝廷大事。

  董昭道:“曹公兴义兵以除暴乱,入朝辅佐天子,此五霸之功也。但诸将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惟移驾幸许都为上策。然朝廷播越,新还京师,远近仰望,以冀一朝之安;今复徒驾,不厌众心。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愿将军决计之。”

  曹操执董昭之手而笑道:“这本就是我的想法,但杨奉在大梁,大臣在朝,还会有其他的变故吗?”

  董昭道:“这个简单。书信给杨奉,安其心,告诉大臣,以京师无粮为由,计划去许都转运粮食,大臣闻之,肯定会很开心的。”曹操大喜。

  董昭谢别,操执其手道:“但凡曹操有所图,一定再次找您请教。”

  董昭称谢而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