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英雄迟暮
绍兴三十二年,率义军南投的辛弃疾名震朝野,风头一时无两。高宗任唤来左右官员,询问应赐予辛弃疾什么官职。
“微臣以为,辛弃疾虽有此壮举,但毕竟是‘归正人’,难保将来不会有异心,不宜让他手握实权,不如给他一个闲散的官职当当便好,如此也不至于失了民心。”
高宗初时觉得这样做有些大材小用,但又想起辛弃疾曾谏言北伐时的倔强神情,边叹气边摇头,最终还是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
辛弃疾接受任命,签判虽是个从八品的闲散文职,但辛弃疾仍有信心迅速展露才华,干出政绩。地处长江南岸的江阴虽是弹丸之地,但位于战争前沿,韩世忠、岳飞都曾在此驻防过,属于战略要地,在此处可以更好地了解北伐战况。于是带着辛随之欣然前往。
辛弃疾在江阴勤于政事,负责起草、书写来往公文,协助南安军知军赵修之处理地方政务。同时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迎娶了赵修之的孙女赵氏。虽说是官定心闲,但辛弃疾仍未忘记自己的满腔抱负,心中仍想着扫除胡尘,收复北方失地。
不料仅时隔一年,情势巨变。高宗禅位于孝宗,年号隆兴,同年,刚继位的孝宗派张浚北伐,结果在符离惨败,被迫与金国议和,割让商、秦二州。
消息传来,辛弃疾悲愤交加,夜不能寐,奋笔写下《美芹十论》,洋洋洒洒一万七千余字,从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向背等十个方面分析了北伐形势及可用战略,文风磊落,句句铿锵,可谓旷世杰作。然而《美芹十论》虽深受民众称赞,广为传颂,但传至朝堂却反应冷淡,无人问津。辛弃疾不甘,又提笔写下《九议》,其中字字珠玑,战略思想比起《十论》更为成熟完善。但依然是无用功,只因朝廷已与金国和谈,主战派多受排挤,朝堂之上已无北伐之声。
虽未采纳北伐的建议,但孝宗皇帝还是从中看出了辛弃疾的政治军事才能,哪里治安混乱、民生凋敝,就把辛弃疾派去哪里整治。几十年间,辛弃疾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等地转运使、安抚使等要职,这虽然与其北伐的理想相去甚远,但他依旧任劳任怨,所到之处,安土息民,反正拨乱,政绩斐然,百姓无不称道。
淳熙八年,四十二岁的辛弃疾因在官场刚拙自信,不为众人所容,遭受弹劾罢官,从此归隐田园。
淳熙十五年冬,鹅湖畔,雪后初晴,雾凇沆砀,天地山水一白。
亭楼中,辛弃疾身披鹤氅,凭栏远眺,欣赏雪景,辛随之坐拥炉火,煮酒正沸。辛弃疾忽然惊叹一声:“咦,随之,你看那人在干什么?”
辛随之闻言起身看去,只见桥畔一人骑马而来,待到过桥时,身下的大红马却驻足不前,只听得此人高声连呼:渡河!渡河!渡河!但马儿仍不为所动。见此情况,那人竟直接翻身下马,抽出腰间长刀,刷地一声砍掉了马头,然后头也不回便过桥往这边走来。
辛弃疾见此人一身正气,举止特立独行,不由心生好奇,急忙带着辛随之下楼去迎,三人相见,一番寒暄,才知来人竟是陈同甫。
陈同甫久闻辛弃疾大名,此行正是前来拜访。而辛弃疾对陈同甫也并不陌生,此人也是主战派,曾多次上书言事,想要收复北地。孝宗屡次想聘他为官,却被他一一回绝。别人询问缘由,他道:“我陈同甫进谏直言,不为个人得失,也不为加官进爵,而是为了国家的恢复大计,既不能用我之言,这官做来又有什么意思?”
辛弃疾将陈同甫请上亭中,设宴款待。二人政见相同,脾气相投,又同是壮志难酬,几轮推杯换盏过后,便放下心中戒备,开始相互调侃。
“同甫兄刚刚为何杀马?”辛弃疾好奇询问。
“马不渡河,正如宋不抗金!”陈同甫眼蕴杀气。
辛弃疾听后哈哈大笑,将杯中物一饮而尽,也趁着酒劲说道:“这钱塘也不是帝王应该居住的地方,金军要是把牛头山一断,天下就没有援兵可以驰援。要是把西湖水决堤,这临安满城都是瓮中之鳖!”
二人皆是豪迈大笑,也不管这言辞若是被外人听到该是何等惊世骇俗。
酒过三巡,二人又谈起抗金大业,无不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陈同甫痛惜辛弃疾才华,哽咽道:“稼轩兄,听闻你二十岁杀义端,夺帅印;二十三岁孤军入五万敌军,生擒贼首;三十岁建飞虎军,镇压盗贼蛮猺。如今年过五旬,难道就此赋闲,不再做些什么吗?”
辛弃疾眼神黯淡下来:“同甫,当初年少,亦可杀敌;而今年迈,只卧清风。”
陈同甫哀叹一声,不再多说。
不知不觉,天已泛起鱼肚白,陈同甫请辞,辛弃疾相送数里。
当晚,辛弃疾拿起少年时常用的宝剑,拔剑出鞘,锋锐一如既往,只是,用它的人已锈迹斑驳。辛弃疾忆往昔峥嵘岁月,不禁涕泗横流,慨而歌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华发生!
辛随之远远看着这一幕,心中难受,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经老去,英俊的容颜爬满皱纹,那副可荷四国之重的身躯已然佝偻。英雄迟暮,向来最是人间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