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刘瓒脸上总是带着和他的年龄不符的沉静。
群臣对于刘瓒的印象有两点。
一是不太爱说话。
二是一旦说话总是很得体。
大多数大臣都认为自己十三岁的时候说不出那样得体的话。
所以所有的大臣都认为这个少年皇帝是一个聪明的皇帝,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将来将会是一个明君。
当然,前提是不出意外。
比如说,前一任皇帝刘晟就出了意外。他还没来得及做下可以比肩桀纣的事情就早早地离开了皇位前往封地。韩焉还给他安排了一位严苛干练的国相。
说实话,有些大臣更喜欢刘晟来当皇帝。
帝之明,臣之灾。
但刘晟永远也当不了皇帝了。
就在桃花盛开的季节,琅琊王刘晟薨了,据说是因为酒色过度而得了急病。
刘瓒坚持要以皇帝的规格为刘晟举办葬礼。
在朝会上,刘瓒用平静的语调缓缓道:“琅琊王行尧舜之事,禅位于朕,朕闻治国以孝悌为本,今王薨,朕感念兄弟之情,当复王帝号,以享庙祚。”
百官都用眼角瞟向大将军陈渊和丞相韩焉。
陈渊沉默不语。
韩焉忽然道:“陛下盛德巍巍,臣附议。”
“臣附议。”陈渊道。
“臣等附议。”百官纷纷道。
“各诸侯王当进京参加葬礼。”刘瓒道。
陈渊和韩焉的眉头同时微微皱了一下,群臣面面相觑,沉默不语。
陈渊忽然道:“理当如此,臣附议。”
“大将军公忠体国,朕心甚慰。”刘瓒道。
韩焉偷偷瞟了一下刘瓒。
少年的脸面无表情。
韩焉看不透刘瓒,这让韩焉心中涌出阵阵寒意。
临淄王上任没两天,便收到了前往京城参加葬礼的诏书。
“刘晟啊刘晟。”临淄王心中百感交集。
第二天临淄王便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
参加完葬礼,刘瓒在宣和殿接见了临淄王。
临淄王感觉刘瓒长高了很多。
在临淄王当摄政王的时候,刘瓒经常来向临淄王请教经学。
临淄王当时对这位年幼却好学的弟弟十分欣赏,很有耐心地为其讲解经书。
看到临淄王走进宣和殿,刘瓒拜伏于地道:“皇兄。”
临淄王急忙拜伏于地道:“陛下。”
旁边的郭常侍伸手去扶刘瓒,道:“陛下切勿过度悲伤。”
于是刘瓒坐到榻上,请临淄王坐到对面。
刘瓒道:“皇兄,朕自继位以来,心中常不自安。”
临淄王看了看郭常侍,道:“郭常侍忠心皇室,陛下若有疑难,可与郭常侍商议。”
刘瓒道:“郭常侍与朕常言,唯有皇兄方为国之支柱。”
临淄王道:“陛下谬赞了,大将军与丞相方为国之支柱。”
郭常侍道:“殿下过谦了,大将军与丞相虽有拥立之功,终究是外人,殿下与陛下手足情深,唯有殿下方才是陛下最信任之人。”
临淄王拜伏道:“谢陛下。”
刘瓒将临淄王扶起,道:“皇兄,朕最近做了一个梦,朕深知皇兄精通周易,想请皇兄为朕解梦。”
临淄王道:“臣恭听。”
刘瓒道:“朕梦中忽闻潮声汹涌,如万马奔之状,忽见大江中推出一轮红日,光华射目,却见红日之下有二士,一武一文,武士引弓射日,文士手摇羽扇,激起怪风,忽听山崩地裂之声,日坠于谷,朕惊而觉。”
刘瓒说完,眼睛直勾勾地看着临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