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厉害
眼见父亲高躬支持,高齐心底快速盘算。
现在是186年。
黄巾起义已经爆发,乱世已现。
然而真正的天下大乱却是在中平六年,董卓入洛阳以后。
也就是189年……
想在乱世立足,必须得有人跟地盘。
这才是逐鹿天下的资本!
时间紧迫,自己现在就得布局!
思忖良久,他看向高躬,沉声开口:“父亲,我去琅琊自会竭力养望。
但时下黄巾为祸,乱世已现。侯非侯,王非王。
高家想在乱世不亡,仅靠豢养私兵,只怕不够,须有自己根底!”
高躬眼神一缩。
这话放在两三年之前他肯定不信,可黄巾反贼起义之后,高家风雨飘摇,私军显然不足以保证安危。
私军不行,那就只能是……
握有军权!
可执掌军权至少也得是一方诸侯——州郡大员。
高躬自己当过蜀郡太守,知道坐稳一地太守的必要条件:勇将、谋士!
可现在自己已经被罢官,凭什么招纳武将跟谋士?
他看向高齐。
高齐有官身。
察觉到父亲看向自己,高齐知道父亲已经明白自己意思,点头道:“孩儿以为,想在这乱世立足,必须得有文武能人拥护。”
“你如此年少,只怕无人愿意效忠于你。”
高躬疑惑。
自己这小儿子何时有如此见识了?
高齐摇头笑道:“父亲不必担忧,冠军侯十七岁率军北击匈奴,无有不服者。
甘罗十二为相,群臣敬畏。
他们能做的事,孩儿一样能做!”
高躬皱眉:“可是,名士猛将早有归附,如你娘舅袁氏,四世三公之名。我高家如何招纳?”
高齐摇头,“世家子弟,多沽名钓誉之辈,早不如先辈英明。
父亲不如于附近郡县招募没落世家子弟、白身义士。
这些人,但有所长,必是能人!”
高躬心底一动,沉吟道:“如此说来,我倒想起颍川几家世交,没落更甚,确有几人颇有才气!”
“颍川?”
高齐眼睛一亮,“都是哪些人?”
高躬叹道:“多是早年显贵,现在没落的不成样子,如荀家,徐家。”
高齐急问:“荀家,徐家?”
高躬点头:“荀家本是大家,可如今已经名声不显。
荀家文若多有才气,已经辞官归乡。
今逢乱世,没了官身,早已不复往昔了。
他甚至得给乡里写文吊丧,以此度日。”
“这……”
高齐心底大呼“天助我也”。
荀文若,就是荀彧。
他还有个侄子,荀攸,亦是王佐之才。
高齐兴奋说道:“父亲,这等人如能为我所用,高家有望!”
高躬思忖片刻,点头:“为父担些颜面。说动荀彧出山不难。
也好,你尚且年幼,说动他代替为父看护,又能一展所长,想来不会推辞。”
高齐简直要欢呼了。
高躬又道:“至于徐家元直,是个极孝顺的,只怕难以请动。”
高齐深吸一口气,斩钉截铁:“还请父亲务必说动徐元直,随我同去琅琊!
若他不肯,就以匡扶汉室为名,说动其母。”
高躬点头:“徐母高义,我亦听闻,可以大义说动。”
高齐压下心底激动,试探问道:“父亲,颍川可有郭氏?”
高躬疑惑点头:“阳翟有郭氏,祖上有郭宏任颍川司律曹掾。
不过他们郭氏门小,郭氏三子郭达,字叔义,与我乃是旧识。
曾有请托,奈何幼子顽劣,难堪大用。”
“他叫什么?”
高齐呼吸急促,追问道。
高躬摇头:“这倒不曾问及,只是尚未成年。”
高齐暗暗比较,急道:“果真如此,还请父亲再去颍川,招纳荀氏、徐氏,送往阳都!
至于郭氏,若有幼子名唤郭嘉者,竭力招纳。
若他犹豫不肯,父亲不妨说我与他……意气相投,最喜花色美人……”
传闻郭嘉死于纵欲过度。
高齐为了截胡曹贼,也是拼了。
“郭嘉,美人?”
高躬面色古怪。
但随即反应过来,少年浮夸,除了声色犬马,还能如何?
这也算是别样“知音”了。
只是这幺子一惯顽劣,如何有这些心思?
高齐看出高躬疑惑,沉声说道:“父亲,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高家上辈有您跟小叔,已经为郡守猜忌。
长兄智谋、才干早露,声名鹊起。
我若再显峥嵘,高家衰落更甚!
只是如今时不我待,孩儿不得不挑起该担的责任。”
高躬这才“明白”过来。
原来自己的幺子一直在忍辱负重,自污名声!
他一直在暗中韬光养晦!
“孩子,这么些年苦了你了!
如今看来,你才智更胜元才!”
高躬由衷说道,“你放心,这些人,我一定全力招纳!
高家虽然没落,但家财、底蕴尚在,做成这些事,不难!”
高齐心底重重松了一口气。
还好还好,没露馅。
自己这看似八面漏风的理由给足了高躬脑补的空间,省去了他诸多解释!
“父亲,还有一事,前日我在郡内见一壮士,名唤典韦,气度不凡。
与人角力,十人不能胜之。
这样能人,若能上阵厮杀,必可建功。
只是他乃白身,委身公门小史,不入官籍,十分可惜!”
“老天有眼,果然虎父无犬子!”
高躬心底暗道,“不枉我费尽心血为高家谋划,幼子见识,不弱于我!”
他沉声道:“既有此能人,招来何妨!”
高齐大喜过望,再三思索之后又道:“这些人招募以后,尽皆送往琅琊,我施以私恩,切不可为舅舅所用!”
高躬已经震惊到无以复加:“放心,你娘虽是袁氏,不过是袁氏义女,并无血缘,为父知道轻重!”
“那就好!”
高齐终于松了口气。
此去琅琊,就是他大展宏图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