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等待
高齐皱眉。
现在武将堪堪够用,可谋士却急缺!
按他原来所想,遇着的只是一伙乱匪,自己把事情闹大,从刺史巴祗那里要到便宜行事的权力。
而后趁机发展。
没想到这事不用自己闹了,周仓跟齐王刘承意图谋反的证据确凿,事情足够大了!
看来汉末黄巾起义前期势如破竹,绝对是有地方上的封王、世家暗中支持!
这对他来说是绝佳的壮大机会!
只是如何利用好这件事,他心底还未有定计。
毕竟牵扯太大,一个弄不好别说壮大了,没准还会弄得一身骚。
但一个封国的财富,外加五千多的兵力,对高齐来说又是一块肥肉,馋得他不行。
不到半日,郭嘉、太史慈、李存孝、夏侯惇、李元霸,都赶了回来。
瞧见高齐满脸严肃,几人纷纷呼喊:“主公!”
太史慈率先开口:“主公急着唤我等回来,所为何事?”
高齐便将自己所遇说了一遍,随即递出黄绢给几人细看,这才问道:“几位以为如何?”
太史慈看罢眯眼冷笑:“区区齐王,也敢妄言起兵,某愿领千人,扫平齐国!”
夏侯惇也响应:“子义兄所说不错,小小封国,也敢觊觎帝位。
此等反贼不除,更待何时?”
一旁李存孝、李元霸齐声嚷嚷:“主公,让我俩前去,管他多少人,一律打杀干净!”
高齐以手扶额。
这压根不是打杀干净的事!
他看向郭嘉:“奉孝以为如何?”
郭嘉点头道:“忝在大义,必须讨贼。
可如何对我阳都最为有利,却要细细谋划!”
高齐点头。
这才是他把众人集合在一起商讨的目的。
“具体如何处置?”
郭嘉思忖片刻,沉声道:“主公,此事涉及谋逆,又涉青州,需让州府知晓。
如此我等才能师出有名,事后有名!”
高齐笑问:“是事前禀明州府,还是事后?”
郭嘉沉吟不决:“此事尚需商榷,毕竟齐国人马不下五千,而我阳都却不足两千。
怎么说,都需要州府派兵支援……
可一旦州府插手,我阳都所获,就会大打折扣。”
高齐叹道:“我亦为此事烦忧!”
就在这时,一声醇厚嗓音在门外响起:“这有何难?”
“谁?”
高齐抬眼朝外看去。
自己在衙内说话,寻常人不可能随意进来。
“是我,齐儿!”
一声熟悉的嗓音响起。
“父亲!”
高齐起身看向外面,赫然发现两人走了进来。
一人面白短须,凤眼秀眉,身着蓝衫,儒生气象。
正是高躬。
而他旁边那人,浓眉细眼,身着灰衫,神情从容,比高躬年轻不少。
“这位是……”
高齐疑惑。
高躬面带微笑:“这位就是为父常与你说的颍川荀文若!”
荀彧!
高齐心底惊喜,快步上前,欠身一礼:“高齐见过世叔!”
倒是荀彧见了高齐,不由一愣。
高齐虽未成年,却已八尺有余,阔面重仪,相貌堂堂。
荀彧也不过二十来岁。
而他又比高躬小上十来岁,却以兄弟相交。
因为高躬亲往颍州相邀,荀彧决定先到阳都看看,再决定去留。
沿途多有匪寇滋扰,颇为曲折。
可进了阳都地界后,一片太平。
县内百姓安居乐业,多闻称颂县令之声。
荀彧上前盘问才知阳都因为新县令的诸多变化:
翦除恶霸、归田于民、凿渠灌溉、分路剿匪、典刑教化……
种种利民利县的大治举措,都在小小阳都县得以施行。
而这些,竟然都是出自一个还未及冠的少年县令之手。
在短短两三月间能让一县气象大变的,荀彧自问做不到。
果如高躬所说,一县之地在乱世可以大治。
那么一国之地也能大治!
此时,他已生出留下之意。
如今见到高齐礼仪、才干,他顿觉自己过于自恃了。
荀彧忙不迭欠身回礼:“愧不敢当!
文若先前以荀氏身份自居,攀交高氏。
如今于阳都沿途所见,心生佩服。
若大人不弃,唤我文若即可。
只求能于县内作一小吏,造福一方。”
随即他欠身冲高躬也行了一礼:“先前文若狂妄,还请高先生不要挂怀!”
“这……”
高躬一下愣了,“文若兄!”
荀彧再次欠身:“文若愧不敢当,令郎如此才干,文若虚长几岁,腆颜与令郎平辈论交!”
高躬脸色涨红,嘴角胡须动了动。
这小儿子,真给自己长脸!
而高齐也意外了。
别人都想着“加辈”,独荀彧自降辈分,要与自己平辈论交。
他这是要我喊他大哥?
荀彧“自降身份”跟高齐平辈论交,这是高躬没有想到的。
可这也是对高齐的莫大认可!
高躬只觉面上生辉。
“文若兄不必如此……”
荀彧摇头:“我意已决,高先生无须多言!”
高躬只得作罢,心底却十分欢喜。
反观高齐反应过来,知道这是荀彧文人风骨所致,点头欠身:“既如此,高齐逞狂,叫一声文若兄长了!”
荀彧神情淡然:“理当如此!”
高齐这才说道:“文若兄方才说此事简单,求兄长教我?”
“不错,齐王勾结黄巾乱匪,此属谋逆大罪。
可一面遣兵讨贼,一面发书与刺史巴祗。”
荀彧微笑,自有一番气势,“黄巾乱匪攻打阳都,杀贼乃是保境安民。阳都出兵齐国,乃是平叛卫国。”
高齐眼睛一亮:“依文若兄所言,是两事并为一事?”
“正是!”
荀彧点头,“若我等为州府,自可发兵讨贼。
但巴祗为刺史,还要他与青州刺史黄琬周旋。
可巴祗庸碌贪财,让他出面,又要钱财。”
高齐笑道:“以小钱换黎民百姓太平,保一方平安,又能壮我阳都,怎么看都值得!”
荀彧敬服。
没想到高齐年少,却有如此胸襟远见。
他不由叹道:“真心为民者蛰于浅底,庸碌无能者腆居高位,国之不幸,民之不幸!”
高齐知道荀彧乃是有感而发,笑道:“文若兄,文王困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今君子处世,当守时待命。
天时不与,自当养精蓄锐,待时而发。
君子当如此!”
荀彧大为震动,欠身行礼:“文若受教!”
一旁高躬早已听得呆了。
自家幺子何时如此博闻强记,出口成章了?
一旁郭嘉更是惊奇说道:“兄长骗得我好苦,说甚么不喜经书,却能如此引据经典!”
高齐连连摆手:“侥幸记得一两句,侥幸而已!”
事实上,只有他自己知道。
他这是托了前世华夏义务教育的福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还记得太史公的这篇《报任安书》。
荀彧眼见高齐已有定计,又道:“既然刺史那边大人已有定计,可即刻差人遣兵讨逆。
以郯城路程到此,大人讨逆势必成功。”
高齐点头:“那就有劳文若兄行文往刺史府,我来带人讨逆!”
“是!”
文若欠身退后。
高齐转身看向夏侯惇、太史慈等人,吩咐道:“太史慈,着你与存孝带五百人为前部,即刻出发前往东莞杀贼!
我、奉孝与元霸带五百人往北,断齐王之后。
至于粮草,我已命高宠自城阳运往东莞。
夏侯惇,你领五百阳都自卫军与文若兄守住阳都。
但有差池,唯你是问!”
众人齐齐呼应:“是!”
随即各自出去点兵,整装出发。
荀彧满脸敬服,叹道:“不想大人年少,行军调度,却有大将之风!”
高躬早已喜得合不拢嘴:“我这幺子,幼时便喜弓马武艺、熟读兵书!”
高齐哑然失笑。
老爹这也太不谦虚了。
自己小时候喜欢练武不假,可这“熟读兵书”真的是自吹自擂了。
不过作为穿越而来的现代人,对于基本的行军打仗还是懂一点的。
毕竟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他就是熏也熏会了。
尤其是自己手底下有李存孝、李元霸、高宠这样的绝世猛将,对付齐王的五千人马,还是绰绰有余的。
李存孝,单挑基本都是秒杀。
以少胜多的战绩更多。
他曾带着五千人杀穿葛从四十八万人布的长蛇阵。
也曾十八骑入长安在黄巢乱军中杀进杀出。
李元霸,别的不说,一双锤,锤翻十八路反王,杀得数十上百万人胆寒。
战绩无匹。
高宠匹马单枪在金兀术几十万军中杀进杀出,安然无恙……
这种猛将在手的“富裕仗”他要是再打输了,真可以找块豆腐撞死算了。
眼见老爹高躬欣慰,高齐心底一动:“父亲来得真巧,孩儿正有一事相商!”
高躬意外:“还有何事商议?”
一旁荀彧欠身欲退。
高齐笑道:“文若兄不必避嫌,此事涉我身家,多一人也多一分准备!”
荀彧点头:“大人请说!”
高齐沉声道:“讨逆平叛大功,我阳都不可能独揽,刺史巴祗定记首功。
既然如此,如何从巴祗手底获益最大,便是孩儿最为关心之事。”
高躬大为诧异。
他本以为幺子任阳都县令不过是养望而已,却不料做出这些大事。
不难想象,假以时日,幺子必能一飞冲天。
最为关键的,是幺子心智不俗,知取舍,懂进退。
高家有望了!
他想了想,说道:“齐儿果真平叛成功,为父可往巴祗处说动,举你为琅琊相!”
“这……”
荀彧震惊了。
他没想到高躬话说的如此震撼。
县令上任才两三月,就想升迁琅琊相?
而高齐却咧嘴笑了起来。
到底是老爹高躬霸气,一开口就知道他想要什么!
高躬所说的琅琊相,官职相当于太守。
而太守,可以掌兵,
因为郡县制、分封制与推恩令的关系,汉末“王国”变成了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侯国”则与县相当。
郡县最高长官为太守。
王国最高长官为国相。
从县令到国相,妥妥的高升。
放在其他时候绝无可能。
可眼下是汉末,连三公都明码标价两千万钱可购得,区区一个国相如何不行?
只是靠花钱买官,终究不是正经手段。
对荀彧来说,心理上难以接受。
果然,想到高躬接下来打算的荀彧面色微冷。
能忍着不发作,已经是他涵养好了。
高躬知道荀彧脾性,尴尬搓手。
倒是高齐笑道:“我见文若兄对买官一事似乎不太赞同啊!”
荀彧没有回答,但态度已经说明一切。
高齐叹道:“文若兄,若我不当阳都县令,朝廷会不会悬而不决?”
荀彧摇头:“自然不会。”
“换做其他人当阳都县令,能否不扰民、不敛财?”
“未必!”
“那琅琊相呢?”
荀彧沉默。
他何尝不知,阳都没有高县令,也会有李县令、张县令。
同理,琅琊相不是高齐当,也会有别人当。
“这不就是了!”
高齐笑道,“既然谁都可以花钱买这个官,为何我不行?
别人买官是敛财,我买官是保一方太平,文若兄觉得谁当更合适?”
荀彧握拳,额头青筋凸起。
显然,高齐的话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他何尝不知这个道理?
只是这与他自幼受到的圣贤书教诲有极大出入,让他如何轻易接受?
高齐叹道:“文若兄,世风日下,朝纲不济。
想救乱世、救黎民,仅靠圣贤教诲还不够……
只要能救苍生、百姓,便是花钱买了国相,管他旁人如何非议,高齐也问心无愧!”
荀彧彻底呆住。
这样年纪,就有这样胸襟气度!
而自己乍遇挫折便愤然辞官,一蹶不振。
还不如一个少年!
简直愧对圣贤教诲!
高齐趁热打铁:“文若兄,世事无常。
盛世以德,乱世以典刑。
非常时刻,行非常事。
为达正确目标,有时亦需旁门手段。
圣人皆曰治世以德化,然乱世德德行不举,必以兵戈先平,而后以德、法教化。
此谓‘正奇相合’,文若兄以为如何?”
荀彧心神震颤。
面对高齐,他恍然觉得自己所知所学,都受到了冲击。
自己之前坚持的,似也未必全对!
思忖良久,他终于点头:“惭愧,听大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高齐眼见差不多了,摆手笑道:“文若兄言重了。
高齐年少狂放,还需文若兄从旁协助!
我常听父亲提起,颍川荀文若,乃治世贤臣。
只可惜适逢乱世,兄有大才不被重用,殊为可惜。
高齐虽年少,也有匡扶社稷、拯救黎民之心,愿求文若兄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