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魏、韩三国大军在韩国集结。秦昭襄王对楼缓说:“三国的军队已经深入(要接近函谷关了)。我想割让河东的城邑跟他们讲和,怎么样?”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是很大的损失;使国家免于祸患,是很大的利益。这种大事该由宗族老臣出面承当,大王为何不召见公子汜向他征询意见呢?”秦王就召来公子汜,把情况告诉了他。公子汜回答说:“讲和要后悔,不讲和也会后悔。大王假如割让河东讲和,三国撤兵,大王一定会说:‘三国的军队本来就要撤退了,我白白地拿三座城邑送给了他们。’如果不讲和,三国军队会继续深入,那么秦国一定被攻占很多地方,大王一定会非常后悔,说:‘当初不献出三座城邑(以至有这样严重的后果)。’所以我说:大王讲和也会后悔,不讲和也会后悔。”秦王说:“若我后悔,宁肯失去三座城邑而后悔,也不能等国家陷入危亡时才后悔。我决定讲和了。”
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因此应“悉言所闻”,然后由“大王裁其罪”
【二】
韩宣王对樛留说:“我想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两人,应该可以吧?”樛留回答说:“不可以。晋国同时重用六卿,晋国被瓜分了;简公同时重用田成和阚止,简公被杀掉了;魏国同时重用犀首和张仪,黄河以西的土地丧失了。如今大王要同时重用公仲和公叔,那么他们势力大的就树立私党,势力小的则借用外国的权势。臣子们有的在国内树立私党并由此对君主也能骄横傲慢,有的对外勾结并借助外力分取土地,那么大王的国家就要危险了。”
樛留指出,君王如果同时重用两个大臣,这两个大臣为了争权夺利展开激烈的角逐,最终会危害到国家利益。权力越大的人,越容易将自己幻化成腾云驾雾的飞龙,高高在上,蔑视众生,丧失了对常识的判断力;龙争虎斗的结果是毁了龙王庙。可见这些当权者醉心于权力,至于对国家和民众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往往只是他们挂在口头上的说辞而已。
古人很善于从历史的经验中总结治国方略。可是观察历史事件时,倘若不能抓住根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樛留对两用大臣的分析,他从史实证明,同时重用两个臣子,必然导致二臣为争夺事权而使用各种政治手腕明争暗斗,相互掣肘,不仅造成严重的内耗,影响国内政治的顺利运转,而且他们不惜勾结国外势力作为政治较量中的筹码,危害国家。樛留的分析表面看来很有道理,可韩非马上举出反面的史实:齐桓公两用管仲和鲍叔牙,商汤两用伊尹和仲虺,结果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功业;而且由于专用一人造成臣子大权独揽、最终劫杀君王的史实也不鲜见,如齐湣王专用淖齿,却最终被抽筋吊死;赵武灵王专用李兑,结果被围困在沙丘宫活活饿死。可见,樛留为论证自己观点举出的史实是片面的。
小吏的理解:做决策需要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自己忽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