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孟子。”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是以不往见也。”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孟子·梁惠王下》)
嬖(bì)人:身份卑下而受宠爱的人,如姬妾、侍臣、左右等。请:请示,询问。
他日:往日,从前。命:指示,告知。有司:相关的臣属。所之:去往的地方。
乘舆(shèng yú):古代特指君主所乘坐的车子。驾:把马套在车上。
所为……者:做……的原因。轻:轻贱,看低。先:先为致意,即在对方拜见自己之前,先主动去拜见对方。匹夫:指男性平民,也泛指普通百姓
后丧:后来操办的丧事,指孟子为母亲治办的丧事。逾(yú):超过,超越。前丧:先前操办的丧事,指孟子为父亲治办的丧事。按:孟子早年丧父,所以称“前丧”。母丧规格超过父丧,不合礼制。
椁(guǒ):外棺。按:古代士以上等级的人使用两层以上的棺木。衣衾(qīn):衣服与被子,此指装殓死者的衣服与单被。
克:乐正子的名。
为:将要。
沮(jǔ):阻止。
果:实现。
使:致使,驱使。
尼(nì):阻止。
遇:遇合,即相遇而互相投合。
鲁平公在位时,鲁国国力衰弱,《史记·鲁周公世家》对平公仅记载其在位二十年,可见他二十年之中毫无作为。这次他要去拜见孟子,可他宠爱的小臣臧仓摇舌鼓唇几句话,他便顺从地打消了拜见孟子的念头,可见作为君主,他毫无主见,甘愿被身边的近臣所操纵。
按照清代学者焦循《孟子正义》的说法,臧仓是一名男宠。他跟平公谈话时,表面上看很是恭敬,但话里话外还是透着恃宠而骄的蛮横。他高举着道德的大棒,仅是一句“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就给孟子判了死刑,认定孟子根本不是贤者。他论证的过程也相当霸道:如果是贤明的人,那么一切言行都应当合乎礼制;孟子做了不合乎礼制的事情,因此就不是贤明的人。
《公孙丑下》记述了孟子厚葬母亲的情况,他的弟子充虞感觉丧葬时用的棺椁太过华美了,孟子解释说,如果子女的身份和钱财等条件允许,使用更好的棺椁,对孝子来说自然是一种安慰。他赞同“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的说法,即君子不会因为任何原因而在父母身上省钱。
本来为父母办理丧事,是纯属私人的事情。孟子给母亲办丧事的规格,超过了先前为父亲办的丧事,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可竟然被上升到道德层面遭到恶意指责,并因此失去了在鲁国推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
他说:“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确实,如果鲁平公是一位明君,又怎么可能甘愿被一名男宠左右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呢?能让自己受制于一名男宠,这样的君主也只能是庸碌之辈,既无见识,又无能力,孟子又哪会再有与之遇合的兴趣和愿望呀!
儒生的理解: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自己的决策都不会是百分之百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