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
信:副词,确实。
夫(fú):那。搏:击打。跃:使上扬。颡(sǎng):额头。
激:水势受阻后腾涌飞溅。行之:使之倒流。
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之分,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因素决定其善恶的属性。这可能是一般人对于人性的倾向性认识。
告子以水为喻说明他的观点。于是孟子便顺着告子的比喻,指出水往低处流是水的自然属性;同样的道理,人性向善,这也是人性自然的属性。
孟子特别强调:“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君王的善恶并非受某一位官员的制约,而是受整个权力体系的善恶属性支配。孟子努力追求仁政,在某种程度上是希望为权力建立明确的道德规范,从根本上改变权力的品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又将仁政称为“善政”。
孟子认为,权力体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社会的道德生态环境,必然制约着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但是个人仍然可以有所作为。他主张每个人都应该像爱惜自己的身体一样,通过个人修养保护与生俱来的善性。(《孟子·告子上》。请参阅《无以小害大》)
儒生的理解:道德是人际关系的产物,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
说(shuì):说服,劝说别人听从。大人: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堂高:指殿堂及其台基的高度。按:古代的宫殿建筑一般都建造在夯土台基上。仞(rèn):古代丈量高度的单位,一仞是八尺。当时一尺约合23.1厘米。
榱(cuī)题:屋檐下椽子的端头,“数尺”是指椽子的端头伸出的长度。
食:指饭食。前:摆在面前。方丈:一丈见方。
般(br /án)乐:大肆作乐。
驱骋:驱马驰骋。田猎:打猎。按:在打猎的意义上“田”后来写作“畋”。
后车:后面跟随的车子。乘(shèng):辆。
富贵会令人产生强烈的幻觉,以为自己可以凌驾于众生;而贫贱往往令人不自觉地产生屈服和畏惧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儒生的理解:能够被别人随意夺取的,我不去追求。要紧的是:专注自己能够控制的意愿。
陈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致敬:极尽诚敬之心;极其恭敬。以:用。
言:说话,这里指君子向君主进言。行其言:按照所进之言实行。
貌:仪容,神态。《论语·季氏》:“色思温,貌思恭。”礼貌:礼节和脸色。衰:减退。
朝(zhāo):早晨。不食:不吃东西。这里指没有东西吃。
夕:傍晚。按:夕指月亮出现太阳落下的时段,是白天的末尾,夜晚的开始。
门户:门。按:古代房屋的门是单扇的,称户;宅院的门是双扇的,称门。
大者:指大的方面。行其道:实施他的思想主张。
周:接济,救济。
免死:避免饿死。
孟子认为,作为君子,选择出仕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是要保证自己的人格受到应有的尊重;其次是有所作为,即君主能够接受并实施自己的主张。在这两条之中,人格受到尊重是基本前提。即使是在陷入贫困的境况时,也需要君主有正确的态度,君子才会接受君主的接济。
可惜,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没有人去追问权力傲慢的根源,从而思考如何改变权力的属性,用制度去限制并逐渐消除权力傲慢的品质。
儒生的理解:以终为始,明确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