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的力量)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zhì),禽兽有知(zhì)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zhì)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
【笔记】
王守仁的答复很简洁:“恶人的心,失去了心本来的样子。”孟子有过一个很好的比喻,说牛山曾经树木繁茂,是个郁郁葱葱的好地方,但它旁边就是一座大城市,结果很多人到山上砍树,牛山渐渐变成光秃秃的了。自然界确实有自我修复的能力,随着雨露的滋润,山上又生发出一些嫩绿的枝条,但禁不住人们又去放牧牛羊,所以牛山才变成现在这样光秃秃的。我们看见这座光秃秃的山,很容易误以为山上从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坏人不是生来就这么坏的,只是天生的良善就像牛山上的树木一样,天天被斧头砍伐,被牛羊践踏。每天黎明,他心里也会萌生一点点和普通人一样的善念,但日间的所作所为又把这一点点善念消灭了。“夜气”既不能存留,人也就和禽兽相去不远了。别人看到他那副禽兽的样子,会误以为他从不曾有过善良的资质,但这难道就是他的本性吗?(《孟子·告子上》)
不妨从“夜气”入手,即便是大奸大恶之辈,也不会在清早一睁眼的时候就生出无数祸国殃民的盘算,当然,最好还要有“自然睡,自然醒”这个前提,并且睡前切忌多喝水。——熊逸
从“夜气”可以发现善端,但如何才能培育善端呢?孟子给出过一个经典答案:集义。
所谓“集义”,顾名思义,就是不断在心中积累正义,具体方法就是永远依照道德的指引做事,绝不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因为只要做了一件,心中那充沛的浩然之气就会泄掉。
【阳明心学】
王守仁接下来的话更有佛教味道,为自己的毕生学问总结出四句宗旨,仿佛佛陀要门人弟子牢记“三法印”,即佛教三大基本原则,即便自己的思想在将来越传越歪,越传越杂,但所有人都可以通过“三法印”验证所谓的佛法到底是真是假。
这四大宗旨,亦即思想史上著名的“四句教”,是非常简单质朴的四句话: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所谓“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意即心的本来面目或初始状态是一种宇宙一般的“空”的状态,并没有善恶之分。所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意即当意念在心里发动之后,裹缠着私欲,这才有了善恶之分。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意即良知是判断善恶的唯一准绳。所谓“为善去恶是格物”,意即扭转错的意念,消除恶的意念,不断“存天理,灭人欲”,这就是“格物”。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先生曰:“未培未去耳。”(立志)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侃未达。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有善有恶是意之动)
薛侃问道:“如此说来,难道无善无恶才是对的?”
王守仁答道:“无善无恶是理之静,有善有恶是气之动。不动于气,就是无善无恶了,也就是至善。”(无善无恶是心之体)
理与气原是程朱理学里一套成对的概念,理即天理,是抽象的规则,气则是具体的物质,万事万物都是理与气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