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善:变善
齐语:说齐国话。
咻(xiū):吵,喧扰。
独:独自。如……何:拿……怎样。
孟子为论证环境的重要性而举出的楚人学齐语的故事,说明学习语言,师资很重要,语言环境更重要,而且这也成为汉语史上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这个故事说明,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方言不同,齐语和楚语的差异比较大,以至于孟子曾斥责楚人许行是“南蛮鴃舌之人”。因此,各国之间的交流沟通,就需要使用类似于今日普通话的雅言,《论语·述而》里记载,孔子在诵读《诗》《书》和行礼的时候,都是用雅言的。
儒生的理解:自己为自己设置环境场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尽心上》)
大(tài)王:即古公亶父(dǎn fǔ),周文王的祖父,被周武王追尊为太王。《诗经·大雅·緜》:“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邠(bīn):地名,也作“豳”,在今陕西彬州市。《说文》:“邠,周太王国。”
君子:才德出众的人。创业:开创基业。统:指一脉相传、世代继承的系统。垂统:把基业留传给后代。为(wèi):为了。继:传承。
若:至于。夫(fú):那。成功:成就功业。
孟子在与诸侯国的君王讨论为政时,多从正面立论,热情鼓励君王接受并实施仁政。若换一个角度解读孟子的这段话,则可以更透彻地领会孟子的深意。
孟子自然明白,在诸侯纷争、弱肉强食的环境下,采用激进的纯功利主义的手段,可以更有效地富国强兵,从而避免被别国兼并的命运,甚至有力量去吞并别的国家。但是,孟子相信,用纯功利的手段,即使实现了大一统,如此建立的纯功利的社会并非百姓之福,也是不可持续的。
如果创业立国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甚至无恶不作,这样留传的统绪在本质上就是邪恶的,后世必然造就整个社会的堕落。恶业、恶政必不能长久,对此古人有很多精彩的论述。
《左传·隐公六年》中评论陈桓公时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大意是说,善不可丢失,恶不可滋长;如果任由恶滋长却不悔改,必将自取其祸。自取其祸是没有办法挽救的。接下来作者引用了《商书》里的名言:“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恶的蔓延如同大火燎原,直到整个体系土崩瓦解,才有可能扑灭吧?作者又引用了周代史官周任的话:“为国家者,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蕰崇之,绝其本根,勿使能殖,则善者信矣。”如果“为国家者”本身作恶多端,则社会的善性将荡然无存。
历史事实证明了孟子深刻的洞察力。秦王嬴政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然而,暴政肆虐,生灵涂炭,秦王朝也迅速走向覆亡。汉代学者总结秦王朝的教训,认为:一切从实用主义出发,急功近利,根本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抛弃善性,崇尚暴力,这是导致秦王朝崩溃的根本原因。
儒生的理解:刑名之学没什么不好的,不过是国家的核心诉求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