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岂独无故

13,资治通鉴

岂独无故 智襄子 4080 2024-07-06 15:16

  赧王五十年(丙申,公元前265年)

  1 秦宣太后薨。九月,穰侯被解除所有职务,回到他的封地陶邑。

  【司马光曰】

  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灾害,推荐白起为将,南取鄢、郢,东拓国土,接壤于齐国,使天下诸侯,低头服事秦国。秦国的强大,是穰侯的功劳。虽然他的骄奢贪婪足以招祸,但也远远没到范雎说的那么大罪状。范雎自己,也不是忠心为秦国而谋,他是要自己取穰侯而代之罢了,所以扼紧他的咽喉,强夺了他的权位。太后是秦王生母,穰侯是秦王的舅舅,范雎离间秦王家族,让秦王绝母子之义,失舅甥之恩。总之,范雎也是个倾危之士,危险人物!

   2 秦王以子安国君为太子。

  【胡三省曰】

  为安国君立儿子异人为继承人埋下伏笔。

   3 秦伐赵,攻取三座城池。赵王新立,太后掌权,求救于齐。齐国开出条件说:“必须派赵王的弟弟长安君来做人质。”太后舍不得这亲儿子去外国做人质,齐军就不出救兵。大臣们强烈地进谏,太后说:“再有谁跟我说把长安君送去做人质的,老娘往他脸上吐口水!”左师触龙进见,太后防备着他进谏,盛气凌人,严阵以待。触龙慢吞吞地走进去坐下来,说:“我老了,脚又有毛病,好久没见太后,有时候自己给自己找理由,是太后身体不好,不要打扰了太后。但是呢,总还是盼望能见到您。”太后说:“我的行动也不太方便,到哪儿都坐车。”触龙问:“饭量减少了没有?”太后说:“主要是喝粥吧。”一通家常话唠下来,太后脸色和缓了,人也放松了。

  触龙说:“我最小的儿子舒祺不争气,而我又衰老了,特别溺爱他,希望能给他谋个差事,到王宫做侍卫,今天冒死恳求,请太后恩准!”

  太后说:“没问题。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年纪还小,但是我希望在自己死之前给他安排好啊!”

  太后说:“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比女人还爱得厉害呢!”

  太后笑了:“女人可不一样!”

  触龙说:“我觉得,太后您对嫁到燕国做皇后的女儿的爱,超过对小儿子长安君的爱。”

  太后说:“你错了,我对燕后的爱,不如对长安君。”

  触龙说:“没看出来呀!父母如果爱子女,就会替他深谋远虑。太后当初送女儿到燕国做王后,您抱着她的脚哭泣,那是想着她嫁得那么远,见不到了呀!她走了之后,你对她非常思念,但是,每次祭祀祷告的时候,都说:‘千万不要回来!’那是你替她深谋远虑,希望她夫妻和睦,她的子孙能够世世代代做燕王啊!”

  太后说:“那倒是。”

  触龙说:“从现在往前数三代,三代以前赵王的子孙封侯的,子孙有今天还在位的没有?”

  太后说:“没有。”

  触龙说:“这就是近一点的,自己招祸,远一点的,祸及子孙,都没有好下场!作为国王的子孙,世代封侯不好吗?那是因为他们地位尊贵,对国家却没有功勋,俸禄封侯,却没有什么劳动贡献,但他们却拥有国家的名器和财富。今天您给予长安君如此尊贵的地位,封给他膏腴的土地,给他许多的宝器,却不让他为国家立一点功劳,做一点贡献,一旦您仙去,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足呢?”

  太后说:“懂了!我全听先生您安排!”于是为长安君备齐一百辆车的盛大车队随从,送他到齐国做人质。齐国如约出兵。秦军闻风而退。不战而定。

  赧王五十二年(戊戌,公元前263年)

  1 秦武安君白起伐韩,攻取南阳。攻占太行山道,并封锁道路。

  2 楚顷襄王疾病。黄歇对应侯(范雎)说:“如今楚王疾病,恐怕不起,秦国不如让楚太子回国。太子得以继位,一定事奉秦国,也感激丞相您的恩德,等于得到一个万乘之国的盟友。如果不放他回去,他不过咸阳城里一个布衣百姓而已,楚国另立新君,一定不会跟秦国交好,这样就失掉了一个盟友,断送了一个大国的友谊,不符合秦国的国家利益啊!”应侯向秦王报告。秦王说:“先派太子傅回国探病,等他回来之后我们再研究吧!”

  黄歇与楚太子商议说:“秦王羁留太子,当然是为了谋取利益。而您事实上没有力量做什么对秦国有利的事。如果您不能回国,而阳文君的两个儿子在国内,一旦大王不幸薨逝,太子不在,阳文君的儿子一定会被立为王,那太子您就没有机会了。为今之计,不如逃亡,和使者一起逃回去。我留在这里应付他们,大不了他们杀了我!”

  于是太子化装成楚使者的车夫,得以出关。黄歇在太子官舍守着,每日说太子生病,不能出门。等到太子走远了,才去向秦王谢罪,说:“楚太子已经回国了。臣请死!”秦王怒,要杀他。应侯说:“黄歇为人臣,愿为他的君王牺牲生命。太子继位,一定重用黄歇。不如放他回国,和楚国交好。”秦王同意了。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后,顷襄王薨逝。太子继位,是为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以淮北地,号曰春申君。

  赧王五十五年(辛丑,公元前260年)

  1 秦左庶长王龁攻陷上党。上党人民向赵国逃亡。赵国廉颇驻军于长平,以安置上党难民。王龁于是移师伐赵。赵军数战不胜,损失了一员副将,四员都尉。赵王与楼昌、虞卿商议。楼昌建议派有分量的大臣前去讲和。虞卿说:“如今决定和战的权力在秦。秦国对打败赵军是志在必得,就算我们去讲和,他们也不会接受。不如派使者给楚、魏两国送上重宝,如果楚、魏两国接受了,秦国担心又要形成天下合纵抗秦的形势,才有条件讲和。”

  赵王不听,派郑朱去秦国讲和。秦国表示接受和议。赵王对虞卿说:“你看,秦国接受郑朱讲和了!”虞卿说:“大王一定得不到和议,相反,赵军要被攻破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今,天下各国向秦贺胜的使者,都在秦国。郑朱是贵人,秦王和应侯为了向全世界摆出和平的姿态,一定会隆重地欢迎他。天下诸侯看见您派出重臣和秦国讲和,就一定不会来援救赵国了。秦国知道各国都不会派援军,就绝对不可能跟我们议和。”

  结果果如虞卿所言,秦国盛情接待郑朱,但就是不谈和平条约。

  秦军数次打败赵军,廉颇就高挂免战牌,坚壁不出。赵王觉得廉颇屡战屡败,伤亡过多,更加胆怯而不敢出战,非常愤怒,屡次责备他。应侯又派间谍带着千两黄金到赵国活动,散布流言,说:“秦国真正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好对付,他很快就会投降了。”赵王中计,于是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蔺相如进谏说:“大王因为赵括的虚名而任用他,就好像用胶粘住了调弦的柱子来鼓瑟,只能弹一个音,没法变化。赵括只知道读他爸传下来的兵书,不知道随机应变啊!”赵王不听。

  当初,赵括自幼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无敌,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一起讨论军事问题,赵奢也说不过他,但是,从来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什么原因。赵奢说:“用兵是生死存亡之事,但是赵括却总是说得很轻松。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如果用他,让赵军全军覆没的就是他了。”等到赵括将要上前线,他的母亲给赵王上书,说赵括不可用。赵王问为什么。赵母说:“当初我侍奉他的父亲时,他身为大将,我亲自事奉一起用餐的同僚,就有十多位;而他所结交为朋友的,有一百多位。大王及王室宗亲所赏赐的财物,全部分给军吏士大夫。从受命之日起,就不问家事,全副身心在军事上。而如今赵括一为将,就高坐堂上,向东而坐,手下军吏,头都不敢抬。您赏赐给他的金帛,他全部拿回自己家,到处看哪里有合适的房子田地,看中的马上就买。大王以为他跟他父亲一样,其实父子二人心志完全不同!所以恳请大王不要任用他!”

  赵王说:“老太太不必多言,我主意已定。”

  赵母说:“既然如此,如果赵括兵败,希望罪只在他一人,不要连坐我和家人。”

  赵王答应了这个最后的请求。

  秦王听说赵括为将,马上悄悄用武安君白起为大将,王龁改任副将,传令军中:“有敢泄露武安君为大将者斩!”赵括到了军中,取消廉颇的军令,撤换廉颇的军吏,出兵进攻秦军。白起佯败逃走,引诱赵括追击,又在后面左右两翼展开两支奇兵悄悄地包围赵军。赵括乘胜追到秦军防御工事前,工事坚固,屡次不能攻入。这时候,秦军后面两支奇兵两万五千人阻绝了赵括的退路。又五千骑兵切断了赵军与营垒之间的交通线。赵军被切成两段,粮道断绝。白起出轻兵进攻,赵军作战不利,于是就地构筑工事,坚守待援。秦王接到战报,知道赵军粮道断绝,觉得这是一举摧毁赵国军事力量的天赐良机,于是亲自到接近前线的河内地区,迅速动员十五岁以上男丁全部开到长平前线,断绝赵军救兵及粮食。齐、楚两国愿意救赵。赵国缺乏粮食,请求齐国援助粮食。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于齐、楚来说,是屏障,就像牙齿之有嘴唇,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如果亡了,明天祸患就到齐、楚了。救赵之急,就像捧着漏水的瓦罐,去救烧焦的铁锅,就这么紧急!况且救赵是高义,击退秦军是显名。义救亡国,威却强秦,这样的事不做,还爱惜一点粮食吗?为国谋计,这也太过分了吧!”

  齐王还是舍不得粮食,不听。九月,赵军绝粮四十六天,军中士卒私下互相残杀以为食,赵括不能再固守待援了,急切地想进攻突围,把士卒分为四队,轮番攻击秦军阵地,攻了四五次,还是不能突围。赵括亲自率锐卒出战,被秦军射杀。赵括一死,赵军崩溃,四十万士卒全部投降。

  白起说:“秦国已经打下上党,上党百姓不乐意做秦国人,要归附赵国。这些赵军士兵,都是反复之人,不把他们都杀光,留下恐怕还会作乱。”于是使用欺骗手段,将四十万人全部坑杀,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放回去。这样加上前面战斗中斩杀的,前后斩首四十万人,赵人大震。

  【胡三省曰】

  白起放二百四十个少年回去,不是他心慈手软不杀小孩,而是他的诡计。他要这二百四十人回去传秦军之兵威,破赵人之胆,乘胜攻取邯郸,吞并整个赵国。但他的计策,后来又被范雎阻止。他和范雎因此事结下的矛盾,又让他后来为秦王所杀。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