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值】
【每天三件事】
第一件事:一个是追求进步,一个是追求幸福,一个是追求自由。这三个,都应该是人所共有的意愿。幸福与别人有关
第二件事:现在3颗星,目标80颗星,截止日期是:12:40(72颗星,未完成)
第三件事:
【睡前阅读】
三十年前,某西方记者到苏联考察。问到工人的月薪,竟然只是几个美元,他大呼“剥削!”再到车间参观,看见工人没有一个不是吊儿郎当在磨洋工的,他才晓得大呼“不知道是工厂剥削工人、还是工人在剥削工厂!”
弗里德曼接着说:“汽车公司生产的这种车型,究竟是否加上挡板,表面上由制造商决定的,而实际上是由消费者决定的。显然,如果消费者不乐意增加这块挡板,那么消费者就会去选择较便宜的车型;而如果消费者乐意,那么制造商就不仅会添置那块挡板,而且会顺利地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所以,当我们观察到汽车制造商没有为某款车型添加挡板时,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消费者不愿意。”
人们有许多美好愿望,但经济学分析有时很残酷,总不忘提醒大家“现实有约束,愿望得取舍”。
加州大学的经济学家克莱因(B.Klein)和莱佛勒(K.Lef-fler)曾经写过一篇名文,解释企业为什么要斥巨资请明星做广告。他们论证,企业这么做是为了预支抵押,以起自我担保的作用,而不是一些政府官员以为的,要让明星来鉴定产品的质量。因此,政府不必立法,要求这类广告中的明星真的使用其代言的产品,或要求他们替产品作品质鉴定。
古今中外对出租车进行管制的根本理由,即信息不对称问题
失业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失业的原因,是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发生了改变。
劳动经济学,是一门根据经济规律考察劳资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其最核心的发现之一,是大规模地靠剥削来牟利并不可能。
卡普兰教授指出,我们当中许多人至今仍相信一个古老的神话,即妇女、儿童、黑人、民工等“弱势群体”是最容易受剥削的。可是,假如确实如此,那么在世界上利润率最高的企业中,我们就至少应该找到一些是由清一色妇女、儿童、黑人和民工组成的。事实上找不到这样的企业。
【概念】
为了避免损失,雇主让雇员在两种合约之间作出选择,一是可以罢工但工资较低的合约,二是放弃罢工但工资较高的合约。后一种契约,俗称“黄犬合同”。
“供求”先决定最终产品的“价格”,而最终产品的“价格”再决定原材料的“成本”
“最低工资法”规定的只是货币工资,而货币工资仅仅是“全部报酬”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劳动保障、医疗费、有薪假期、工作环境、职业培训等等,那才是“全部报酬”。
“情绪价值”。描述的就是当下的消费者在选择商品的时候,除了会看中商品本身的质量以外,还会看中它背后代表的“价值观”。
速读,名词,被视为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但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大多数速读法的共同理论就一条:阅读的时候不要读出来,最好连大脑也静音,不要一边看,脑子里有个声音一边读
很多人认为利息是货币世界里特有的现象,这也是错的。利息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现象之一。它起源于人的不耐,不依赖于货币的存在。
一项资产的价值,总是它未来收入川流的折现,而过去投入的成本是沉没成本,不论大小都不影响资产的现值。
法律经济学之父迪瑞特(A.Director),其开山之作就是关于捆绑销售的研究。他指出,一个能在市场上靠其产品获利的卖家,不可能通过搭售其他产品,来获取超额利润。
“优质”的第一层经济学含义,是指“匀质”。换言之,不是说厂商能把产品的品质做到“多好”,而是他们能把同类产品之间的“差异控制到多小”,就会被认为其品质有“多高”。
“优质”的第二层经济学含义,是指这么一种状态,即厂商改善产品品质所需投入的“边际成本”,恰好等于它带来的“边际收益”。
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这么一种情景:卖方可以控制产品的质量,要么提供高质产品以求高价,要么提供低质产品以求低价;买方无法确知卖方究竟提交哪种产品,所以只愿出一个中间价;卖方见只能赚取中间价,便拒绝提交高质产品,而只提交低质产品;买方于是进一步将出价压低……买卖双方经过多次博弈,以无法成交、双输离场告终。
不工作是旷工,集体不工作是集体旷工,生病不工作是请假,雇主允许不工作是放假,要求加薪是劳资议价,集体要求加薪是集体议价,自己卷铺盖走人是辞工。
只有通过(1)在关键时刻忽然停止工作、使得雇主临时无法找到别人替代,或(2)占着工作岗位不工作,并且设法阻止别人代替自己工作,来要挟雇主增加工资或福利的行为,才叫罢工。
经济学家阿尔钦说得准确:“竞争从来是在需求者和需求者之间展开的,或在供应者和供应者之间展开的。需求者和供应者之间不存在竞争。”
【笔记】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就是一种可能的策略性剥削。那么,市场是如何抑制这种“徒弟对师傅的剥削”呢?办法是让师傅先取得补偿。做徒弟,其工资收入往往是负的——付出的比收入的多得多。
大学教授终身制,则是防止大学对教授进行策略性剥削的制度安排。
今天许多试图从王守仁的生平与学术中寻求启发以解决实际人生问题的读者,其实完全可以从吴与弼那里得到更为简明的答案,毕竟后者的人生处境更与我们普通人相似,棘手而急迫的生活难题自然也更像我们所遭遇的那些。
譬如该如何应对贫困,吴与弼说自己在贫困之中很不好过,烦人的事情纷至沓来,偏偏自己还患着病、生着疮,心中不免愤懑与烦躁。但这问题也不难解决,只消徐徐整理衣冠,取圣贤书来读,心情便舒畅了。
只是不知道如果这时候屋外有人砸门讨债,屋子里又有孩子哭、舒畅的心情究竟还能不能保持下去。
PS:说句不该说的话:他违背了自己的天性——渴望进步。财富的积累属于进步啊!
PS:为什么这句话不该说?因为那个人已经死去了好几百年。大脑的某一倾向是;不该说
【感恩日记】
上机课后,宿舍长对我说:看那几个字
我:“空谈误国实干”
他:后两个字呢?虽然你暂时没有看到,但可以猜到啊。随后,他提到在某个学校对某些人群,说过同样的话
我: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很喜欢概念。但刚刚那一节上机课,“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嗯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