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出自《孟子》: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四十五十而无闻”出自《论语》: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不闻焉,斯不足畏也已。”
“是闻也,非达也”出自《论语》,子张问什么是达人。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质直而好义,他不是有心求别人知道自己,而是为人质朴正直,行事好义,事必求当其理。合乎义理就做,不合义理就不做,笃实力行。
对别人呢,察言观色,时刻注意照顾别人的感受,反观自己说话做事的得失。
虑以下人,是常存谦退之心,不敢怠慢他人,总是注意把自己处在别人之下,不行我就退一退。
闻,是“色取仁而行违”,简单地说,就是“装”!张居正说,德修于己,而人自信之,这叫达。而闻人呢,存心就要闻名,矫饰情貌,做出个善人君子模样,这叫“色取仁”,而实际却“行违”,做的不是那么回事。
【一】
侃多悔。
先生曰:“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可以后悔,不可纠结,如果悔恨之情纠结在心中,那又因药而病了。”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论语》:
子曰:“性相近,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二】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子夏门人问交”,出自《论语·子张》:
子夏之门人问交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鼓励好人,也同情扶助无能的人。如果我是一个大贤,我对别人有什么不能包容的呢?如果我自己就没有贤德,按子夏老师的道理,别人就已经先拒绝我了,哪里轮得到我来拒绝别人呢?”
《吕氏春秋》记载,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唯贤者必与贤于己者处。”这个意思很直白了,朋友是进步之师,良师益友,指的不是良师和益友,而是说,良师才是益友。
《中庸》讲:“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嘉奖有才有德的,扶助能力差的,是我们怀柔远方人民的方法
【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贯,有三层含义:
一是贯穿、贯通,一个思想贯穿所有的思想,融会贯通,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
二是贯彻,把一个东西贯彻到底,不要东想西想。
贯,还有第三层含义,一以贯之,就是一贯如此,专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