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念书只为科考?
两人被小男孩的话给震惊了。
“哈哈哈哈!”顿时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胡闹。”
赵立笑眯眯的自说道:“每人先印一千册,卖书的钱扣除成本后,全都给你们,书局一分不赚。”
李白摸摸胡子:“为何你要这么做?”
赵立说:“你想请两位爷爷帮忙,当然不管你们帮不帮忙,我都会给你们印书。”
杜甫好奇问道:“你想让我们干什么?”
赵立看着他们正色道:“我想让你们当私塾先生!”
“先生?”两人从来没想过教书育人,闲野惯管了:“为何?”
“因为我的私塾正开办新学,每一个学生都是我的家人,我想请像两位爷爷这样大才华的人来教。”
“我希望两位爷爷先去私塾参观一下再做决定。”说完让于天杰派人去向李庆佩借车。
赵立非常想留住他们,对于两人的晚期多少知道一点,不想让他们像历史上那样了却一生,后人同情他们,却都忘了他们背后的家庭更悲惨,杜甫还曾经为了求官多年不回家,当他有一天到回家才发现孩子饿死了!李白晚年更是寄人篱下,病死他乡,潇洒的背后是无尽的家人苦泪。
两人见他不像开玩笑,对那什么新学也好奇,同意跟他去参观参观。
车借来后,赵立把两人先请上车,然后一帮人浩浩荡荡的往赵家村去。
周北雁正在给学生上阅读课,发现赵立带着两个老头悄悄从后门走进来,几人都不说话,只是站在后面听讲。
李白和杜甫二人听着简单的故事,摇头晃脑,若有所思。
一节课上完后周北雁走过来,赵立向她介绍:“这两位是大诗人李白、杜甫。”
周北雁连忙行礼:“小女子见过两位大先生。”
杜甫问道:“你这刚才讲的这乌鸦故事,故事简单却又像暗含真理,这里面有什么讲究?”
周北雁说:“我们教材上的这般故事很多,借小故事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皆是鼓励学生多思考或识道理为主,像刚才我讲的乌鸦喝水是告诉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善于思考,动脑筋,再困难的事情也会迎刃而解。”
李白怒道:“胡闹,为何不教诗文?”
周北雁不好意思的说:“诗文也教的,私塾里有好几种课程。”
赵立问:“下节课是什么?”
“数学课。”
赵立转头对李白两人说道:“不知两位爷爷的算学如何?这堂课可由二位出题考核他们,参我们校验一下。”
两个老头点点头,虐一帮小屁孩还不简单?当下点头。
李白首先走到讲台上,拿起粉笔,学着周北雁的样子在黑板上写道:“今有几人共买一物,各人出八钱,盈三钱;若出七钱,则少四钱。问人数物价......”
还没写完,底下一小女孩笑嘻嘻的说道:“共五十三钱!”
李白心里一惊,手里粉笔一下就按断了,僵硬的回头问那小女孩,“你听过这题?”
小女孩站起来大声说:“没有,可是第一种情况多出三钱,第二种又少四钱,也就是说两种情况总共相差了七钱,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少出了一钱,可得知人数是7人。所以每人出八钱就可知是共五十三文钱!”
赵立擦了擦额头汗,真不愧是学习最好的班长,没有给我丢人。
杜甫心里也是暗暗吃惊,看着尴尬的李白,连忙走上去:“李兄辛苦,轮到我了。”
想了想没有拿起粉笔,缓缓说道:“我家有鸡兔同在笼中,一数有三十六只头,数脚共五十双,你们可知我家这鸡和兔各有几只?”
学生们想了一会儿,纷纷在纸上写了起来。
“我数出来了!”后排的一个十四岁的男孩站起来惊喜的喊道:“鸡二十二只,兔子十四只!”
杜甫满意的点点头:“你怎么算出来的?”
那男孩笑着说道:“太简单了,如果我把所有的兔子都砍掉2只脚,那就剩下72只脚,刚刚您说总共才100只脚,所以被我砍掉的是28只脚,28只脚除2可知兔子14只,那么鸡就是22只。”
杜甫夸道:“你很聪明。”
“切,兔子那么可爱你还砍它的脚!真血腥。”十岁的梁大龙做了个夸张的表情,说道:“我在所有鸡上装上两只假脚来,那总共是114只脚,现在有100只脚,44只假脚,鸡就是44除2等于22只,那兔子照样知道是14只。”
杜甫若有所思:“原来如此,这题还可这样解。”
学习委员赵红叶摇摇头站起来,指着梁大龙呵斥:“给鸡安假脚,这不成怪物了!我只要当那36只都是兔子,那也知道总共有144只脚,把多出的44只脚的兔子换成2只脚的鸡,不就是22只鸡?36减去22,兔子14只!”
“不对,要我说啊......”
“切,看我的!......”
课堂上顿时学生纷纷涌跃举手,洋洋自得的说着自己的见解,而每个人说的都对。
这种算题自古多少文人百思不得解,被折磨得不行。而在这乡下村庄却被一群小孩子随口就能给出不同解答,两个老头心里是震惊无比,喃喃说不出话来。
赵立笑道:“我这些学生不只学习算术,除了刚才的阅读课,还有四书五经、体育,美术等,原先还有几个十几岁的学生,都已经在我的园中工作挣钱了。”
回过神来,李白问道:“怎么,你教他们念书不是为了科考?”
赵立摇了下头:“这天下读书并不都是当官才是出路,我让他们识文断字,知书达理,是想他们不管在哪里,都能靠一身本事不至于挨饿,若想科考的,以后也可去外面求学,一概自主随意!”
李白道:“笑话,念书不为仕,乡野村民会的再多又有何用?”
“请跟我来。”赵立带着他们向工业园走去,不时指着忙碌的工人说道:
“这些是附近村里招来的绣娘,她们都不识字,但是靠着这份工作所得能养活一家,她们的孩子从学校毕业后,还可以留在这里工作,生活过得很满意。”
“这是制冰的工人,他们都是这村里的人,原先都靠重田为生,现在有的在这里学习制冰,有的在外面卖冰,赚的钱比种田还多,家里的田都租给别人去种了,现在家家拿着好两三份钱,他们生活并不比财主差。”
“这些个工匠原先是做木工或打铁的,现在在这里,每天研制新型的东西,七洲书局的书就是他们做出来的,虽然也不识字,但不知造福了大周多少人,我觉得他们比那些官老爷重要得多。”
“这几个是食堂工人,每天给工人准备饭食,管理着几百人的吃喝,他们大字不识一个,却每人都有别的本事,有的会养猪,有的会种菜,靠自产自足,每月不知为我省下多下两银子。”
“这是周北雁先生的丈夫,他原先是书生,跟着商队送货卖力气,学会算术后,现在食堂账房全归他管,若是求官,怕是小吏都混不上一个。”
“这是村长赵六爷,你让他与县令交换,你问他愿不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