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975年春大宋太庙,赵匡胤进行大规模祭奠活动,已经五十岁的赵匡胤身体略微肥胖,十五年来一直居住深宫之中。
赵匡胤举着三柱香,三拜于天地,再三拜于祖宗社稷。高声道:“先父生于吾等五兄弟,长兄赵匡济,弟赵光赞,均为病壮年而逝,吾深感悲痛欲绝。为延续香火,吾受太后托梦,将吾儿长子滕王赵德秀,三子舒王赵德林,过继兄弟为后代,长子德昭之四子赵惟忠,五子赵惟和,过继为两王为继孙延续香火。此为天地作证,所有反悔天珠地灭。”再向天地和太庙各三拜九叩。
祭天和祭奠太庙完成,长长的车队已经离开了洛阳,慢悠悠返回了热闹非凡的开封闹市。
三个月后,开封城南平民区闹市,穿着破烂的赵唯忠正和几个平民孩子不断玩耍,和常人一样都不怎会回陌生的曹王府。
又一群卫队出没,直接抓起还在玩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赵唯忠,解开了眼睛上一块白色的布料,道:“王爷该是回王府用膳了,你的母妃肯定要大发雷霆了,回去小的也不好交差。”
赵唯忠这具身体只有十二岁,唯一不满的是太祖居然,让花蕊夫人离宫收赵德昭为儿子。到曹王府上抚养孙子辈的赵唯忠,这么安排是为了什么。
赵唯忠无奈的拍拍手,道:“你回去告诉祖母,吾马上就回去。今天就玩到这里,明天继续你们知道祖母有令,晚了会被责罚,就此别过,明天老地方见。”说着跟在侍卫后面默默离开。
曹王府和别的王府不一样,这里不是奢华无度,这里最常见的绿色植物,常见的花种这里有,稀有的花种这里还是有。花园边上还有一个练武场,十八般兵器整齐放置,书房是离花园最近的房间。
赵唯忠悄然而至,轻轻推开书房的门,只见里面一位端庄祥和艳丽的女子,已经四十岁的年纪如同二十岁出头姑娘一样年轻。
女子用笔写着毛笔字,他轻轻来到背后,看着这个诗词,“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题目为叙亡国诗。
赵唯忠脸色大惊,变得苍白无力,突然抓住花蕊夫人的手,道:“祖母不要在写了,这个写完了后,把他藏起来,也不要传出去,写亡国诗,这是死罪。”
花蕊夫人一脸忧伤,憔悴了好几年,道:“你倒是只有十二岁,却有一颗七窍玲珑心,小小的十二岁,是如何让大宋的开国皇帝心软,完成了这一惊天计划?”
赵唯忠神秘一笑,道:“宫中皇贵妃不做,却是出来为藩王母,现又出来照顾年幼的我,逃离了宫廷尔虞我诈,难道祖母你不聪明吗?我们都有一个目的。”
花蕊夫人笑的花枝乱颤,道:“你说的是为了活命!”
赵唯忠拍手称快,道:“你很聪明,也恭喜你能活下去,如果你就在宫廷之中,你最多还能多活半年。你的荣华富贵就是过眼云烟。你急于扶持我父亲赵德昭争夺皇帝位,必然会失败。而我二叔公又是一个记仇的人,你坏他当皇帝的前程,必然会报复你,甚至会要了你的命。”历史上的花蕊夫人,就是后面再次为赵德昭谋划继位太子之位,而在几个月后出游,被记仇的赵光义用弓箭射杀。
花蕊夫人含泪点头,道:“现在没有什么大志向了,只想安全的把你带大,教你读书识字。”
赵唯忠也无法自拔决定一个的前途,但是他们的命运在这个平行的世界中,类似的地球上的人物,却不断的发生改变。道:“祖母写的字很好!不如教我写字!”
花蕊夫人提笔,写出一行婉约小楷书,尽显女人的柔情似水,笔锋一转行书行韵流畅,又见草书婉转龙蛇。行楷端庄妩媚,狂草大气而不失灵动。
赵唯忠目瞪口呆,居然会四种书法,对于他这个现代人来说,能练好一种已经不容易了。道:“祖母你会的太多了,我就学习最擅长的小楷,看起来要容易一些。”
花蕊夫人莞尔一笑,道:“去街上自己买笔墨纸砚……”
……
半年时间过去,小楷所有小成,比起他的祖母花蕊夫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不知何时从五月开始旁边的空地上,都在连夜赶工,直接到赵唯忠五个月后出门,不知道自己的府邸已经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居然还会有人挨着建造府邸,除了左边是岐王府。右边不知道何时出现了一道名为“违命侯”的府邸。
深深思索陷入浩瀚的历史学中,脑海如翻开历史长河一样,结果在宋史中,寻找了蛛丝马迹。是南唐后主李煜,被赵匡胤请到开封做客从此留在了开封。
赵唯忠看来真是缘分,道:“本来选在偏僻之处,可以避开朝廷争斗,没想到还是来了,这是躲也躲不过。”
继续道:“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天意如此,为之奈何。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突然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带着一群风华正茂的女子,来到违命侯府,还有更多女子从马车上下来。远处传来马蹄声,一位身穿太监服饰的人,后跟着蟒袍王爷服饰,头戴紫金冠,两撇小胡子,有后世岛国人的小胡子一样。跟着一对禁军,保护赵光义的安全。
数十人刚下马,赵光义见赵唯忠立于门口道:“侄孙如何在门口,也是见了这荒凉之地有了人作伴,定是心里喜庆。他是南唐皇帝,自然不能比亲王府邸规格低,不然不要说我大宋皇帝刻薄寡恩了。”
赵唯忠做楫,道:“三叔公是开这里颁布圣旨的吧,小的就不打扰三叔公了,开封书院还有功课,就不耽误时间,来日定会到晋王府拜访,就此拜别!”深深鞠一躬,带着书童离开了,前往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