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仓放粮引起的连锁反应还不止这些。
在这之前,从宫廷到民间正流传着一个叫“九字预言”的传说,开仓放粮的英雄壮举瞬间把陈硕真推上了风口浪尖,也莫名其妙地跟《秘记》中的预言扯上了关系。
贞观末年,唐太宗李世民年老昏聩,部分功臣遭到猜忌,朝中大臣人人自危。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很多重要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地州县的官僚趁机扩充势力,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很多地方的老百姓都与睦州一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立15岁的李治为太子。
托孤大臣长孙无忌担任李治的太子太师,房玄龄为太子太傅,萧瑀为太子太保。
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安排拍,也是出于无奈。
在他的三个儿子中,李治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也是最胆小懦弱的。
但是命运往往就是这么富有戏剧性,他最看好的大儿子李承乾身在福中不知福,好好的等着继承皇位他不干,非要提前谋反,等待他的无疑是噩梦般的废除。
四皇子李泰自作聪明,陷害李治,被揭发,也落得个流放的下场。
李世民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只得将太子之位传给了胆小如鼠的李治,他知道李治担不起这个重担,于是想到了任命自己最信得过的人担任托孤大臣,辅佐李治上位。
当然李世民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李治的舅舅,也就是当今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在朝中的权势越来越大,几乎可以一手遮天了。
他在毫无选择的情况下立李治为太子,并且请长孙无忌辅佐,也算是给了长孙无忌等人的面子,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牵扯长孙无忌谋权篡位的野心。
当时民间流传一本《秘记》,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唐三代后,有女武代王”。
这句话被大家称为“九字预言”,这则预言传得沸沸扬扬,甚至传到了当朝皇帝李世民的耳中。
因为在隋朝末期,民间也曾传出“杨氏将灭、李氏将兴”的预言,后来果然应验,李渊称帝,隋朝灭亡,所以大家对这种预言深信不疑。
就连李世民听说后也觉得后背发凉,还为此误杀了好几个大臣。
一时间,朝廷里人人自危,举国上下都在猜测预言里所说的“女武”究竟是何人。
但是大家猜来猜去,始终没有明确的解题方向。
您可能会说这还不简单吗,字面明明就有个“女”和“武”字,除了后来称帝的武则天还会有谁。
其实这只是我们现在倒推的结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几乎没有人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个不到二十岁的武才人身上。
太宗皇帝李世民后宫佳丽三千,武才人也只是长得好看点人聪明伶俐点,但是在她前面还有皇后和那么多的贵妃,只是个小才人的武则天可以说在后宫乃至整个皇宫都是默默无闻的,所以几乎没有人会把这个预言与武则天联系到一起。
就连皇帝李世民都没想到自己还有个姓武的才人可能跟这事有关,当然这也得益于武则天平时在李世民面前装好人的功劳。
当时皇宫里也有一个高手给出了九字预言的答案,但是他说得很隐晦,以至于骗过了太宗皇帝。
这个人就是算命大师袁天罡。
袁天罡,本名袁天纲,隋朝雅士巴地津琨(江津)人,隋末唐初玄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
传说他善“风鉴”,即凭风声风向,可断吉凶,累验不爽。又精通面相、六壬及五行等,所以名声极大。
袁天罡年少时孤苦贫寒,但他爱读书,好学问,精通技艺,对相术深有研究。
唐初时应友人张柬之邀赴洛阳任资官令。
初到洛阳时,袁天罡在清化坊安顿下来,此时他以相术预测未来已赫赫有名,许多人都来他家里找他相面。
当时,杜淹、王珪、韦挺三个人来请袁天罡给看相。
袁天罡预言杜淹将以文章显贵而名扬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将官至五品;韦挺面相如虎,将出任武官。并预言三人为官后都要遭贬谴,届时大家还会见面。
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间,杜淹以侍御史入选天策学士;由太子李建成举荐王珪当上五品太子中允,韦挺出任武官左卫率。
正当三人仕途一帆风顺时,没想到受宫廷政变牵连一起被贬隽州,果然在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
袁天罡再次相面预测“公等终且贵”,三人前程及结局后来验证都不出其所料,官至三品。
大业末年,天下大乱,袁天罡返回故乡津琨,依然以卖卦为生。
初唐重臣窦轨曾于这段时间客游津琨,此时他还很潦倒,而袁天罡恰好也在津琨,窦轨便请托袁天罡给自己看相。
袁天罡说:“你前额到发际骨骼隆起,一直连到脑后的玉枕处,你的下巴浑圆肥大,下巴右侧隆起,而且明洁光亮,必定在梁州、益州大树功业。”
窦轨当即承诺:
“如果真如您所说,能成就功业,我定不忘您指点过我之大恩大德。”
武德初年,窦轨果然发迹,他跟随唐高祖起兵反隋,因此立有战功,任为益州行台仆射。
为不忘旧恩,窦轨向蜀道使詹俊赤举荐了袁天罡。
蜀道使詹俊赤很礼待袁天罡,任命他为蜀郡火井县县令。
贞观初年,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授任利州都督,全家随任迁住蜀中,袁天罡见了武则天母亲杨氏,其时武则天尚年幼。
袁天罡给武元爽、武元庆看了相。
“官可三品,保家主也。”
袁天罡见了韩国夫人,又说:“此女显贵,可是克夫。”
武则天年龄最小,由保姆抱过来给他看,谎称是男子。
袁天罡观了她的相之后感到惊叹。
“夫人应该是生了贵子了。”
接着他又抛下一句话。
“如果是女子,以后可为天子。”
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从嶲州召回因受太子李建成牵连而被流放的杜淹、王珪、韦挺,从他们口中得知袁天罡是蜀地卜相方面的旷古奇才,于是下诏要袁天罡到长安觐见。
唐太宗在九成宫显德殿召见了袁天罡,对其术数之精奇深奥大为称赞。
“古有君平(严君平),今朕得卿,他与你相比怎么样?”
袁天罡知道这是太宗皇帝在考验他。他略一思讨,便已成竹在胸。
“严君平是生不逢时,臣要比他强得多!”
唐太宗听后大喜,将袁天罡留居长安,以备垂询。
袁天罡自此成为唐太宗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