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城的目光再次投向了远方的百姓,这些百姓,怕是有三四千,加上被杀死的百姓,这次的动乱,至少有七百千百姓参与。
能发动这么多百姓动乱,这绝不是普通的事件,肯定有导火索,而这导火索,若是自己所料不差的话,那就是因为自己。
张城自己可能就是那导火索!
“我问你们,梁王殿下除了强抢民女,欺压百姓之外,还做了什么?”
百姓们还没说话,那几个被找出来的人之中就有人开口道:“这可多了!”
“梁王就是天底下最可怕的伪君子,说什么接纳难民,我们到竹林县的四万人,其中几千人到了当天就失踪了,都是被这梁王送去当奴隶了。”
张城只觉得这就是一场针对他的阴谋,还是一场光明正大的阴谋。
广南府被他接手过来两月有余,谢家的残存势力依然没有完全清楚,这些人,还潜藏在广南府的各处,关键时候跳出来,给他致命一击。
这次的事绝非偶然,怕是难民涌入广南府的时候,谢家就已经有了安排。
这一招釜底抽薪,还真不耐。
“既然你们都说这些事是梁王做得,可有什么证据!”
张城一句话,让这些人哑口无言,不过他也知道,证据不证据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百姓们相信了。
不过因为这些话,也终于把这些百姓中领头的人给引了出来。
“还需要什么证据,大家都是亲眼所见!”
这人一开口,张城就发现了他的不同,让张城意外的是,他还是一副书生打扮的模样,看起来应该是个读书人。
“这位先生,你也是读书人,应当明白,有时候眼睛看见的,未必就是真的!”
张城不愿杀戮,多造杀孽,这件事最好能和平解决。
“大人!”书生道:“你是梁王身边的人,自然替他说话,可是我们这些百姓,可没有机会见到这位梁王殿下。”
“据我所知,这位梁王殿下出身卑微,或许这就是他一朝得势之后,胡作非为的原因吧!”
书生接着道:“你可有问问你面前的李大人,梁王让他做了什么?”
张城冷冷的看向了李昌海道:“说!”
李昌海满头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心中也是被吓得大乱。
“大...大人,千万不可听这些刁民胡言乱语!”李昌海舌头打颤的道:“下官是严格按照巡抚大人的命令行事的!”
好吧,他又把这事推到了刘庸身上,就算不问,张城也知道这李昌海做得事了。
刘庸的命令,张城最清楚,绝不会做出欺压百姓这种事,处置难民,这还是张城亲自下的命令,接纳难民如何安置都是张城亲自过问的。
这李昌海简直就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张城眼里闪过一道杀意:“还不说实话,信不信我砍了你的狗头!”
李昌海被吓得瘫软在了地上,张嘴不知道说什么,张城看向了一边的县尉,在张城看来,这县尉应该是被蒙在鼓中的。
“你告诉我,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县尉看了眼地上的李昌海,大概也明白了自己被耍了,知道此事若是不说清楚,怕是他也难逃一死,赶紧道:“回大人,三日之前,李大人找到下官,给下官看了一封信,说是梁王殿下写的信。”
“信上说,让我配合他处置难民,在难民之中寻找长相清秀的女子,送往江陵城,还有,每日分发给难民的粮食,只能是清粥...!”
说到这里,张城已经明白了,阻止了县尉继续说下去,看着地上的李昌海道:“信呢?拿出来!”
不等李昌海说话,张城身边已有人冲上去,在他怀中摸索,很容易就找到了一封信,有人给张城打上了伞。
打开这封信,张城越看这心中越是生气,信中的内容,果然如县尉大人说的一样,只是这信,却不是张城写的,而是另有其人。
这就是一封指使李昌海设计,陷害张城的信。
张城把信给身边的人,然后对远处的那位书生道:“先生可看看这封书信,是否出自于梁王之手。”
张城这个时候,已经冷眼看向了县尉道:“你可是亲眼看过了书信?”
县尉有些惭愧的道:“回大人,下官大字不识一个,是李大人告知下官的。”
张城直接抬腿,给了这县尉大人一脚,这样的官员,难怪大梁国的国力会越来越差。
“废物!没亲眼所见,你竟然就相信他说的话!”
县尉被踢得飞了出去,跪在地上,也不敢站起来。
这个时候,书生已经看完了书信,他的脸上很精彩,变了好几下,最后叹息道:“好阴险的计策!”
张城脸色也不好看,这个计策并不高明,只是有人配合就行,小小的一个县衙,就能制造出如此大的阴谋。
用上万人的生命来侮他之名,这谢家还真是不把百姓的命放在眼中。
“来人!”张城大叫道:“把李昌海拖下去,乱刀砍死,其他一众从犯,一个不留!”
对这样的人,张城从不会手下留情,在书信上,谢家承诺他,给他升官,还会给他一大笔金币,他就为此背叛了张城,这样的人,留着也是浪费粮食。
“是!”
张城身边的护卫,冲上去拖着地上颤抖的李昌海,这贪官已经吓得失禁了,身子不断的颤抖,说不出话来。
至于那些拿百姓中蛊惑的人,也被拖了下去。
当着百姓们的面,全部被当场砍头,李昌海最惨,几乎是被凌迟处死,他的死状,终于让百姓们有些相信张城了。
张城看着地上的县尉,淡淡的道:“我不杀你!”
这让县尉脸上一喜,张城已经接着道:“死罪可免,但是活罪难逃,免去你县尉之职,发配到边境军中去效力吧!”
不是张城仁慈,是杀了他,还不如留着他在军中效力。
做完这一切,张城才看向了一边的书生,开口道:“这位先生,事情的经过你也看见了,不知可否借一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