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忽悠
和其他人的慌乱不同,李承乾显得颇为镇定,甚至有些胸有成竹的意味。
李世民很早就开始在培养李承乾了,虽然现在还没有立太子,但是李承乾在数月以前就已经在开始接触政事了。
而这个问题,他其实之前就想过。
“回老师,河北灾民都是因为旱灾,只要度过了今年便会好很多,可以从陕西一带运送粮草,作为救济粮下发到灾区,必要时可以开放各州县粮仓。”
这是最常用的办法,虽然不见得有什么显著的效果,但是最不容易出错。
官场之上,大多数时候,不出错便是成功。
“此法虽然中庸,但的确是可行之法。”许州摸着自己的胡子,对这个答案还算是满意的。
实际上,这次河北的灾情,李世民一开始真准备这么处理。
虽然会死一部分人,但起码能活下来大部分人。
不过李恪他们现在还不知道的,是那边的灾情已经严重到了何种地步。
光凭救济粮根本不够,再加上陕西那边近几年的产量并不乐观,现在有些没有发生旱灾的地方,都在粮食告急了。
现在河北那边每天都有上百人被饿死,情况真的是极其严重,不然李世民也不至于这么焦头烂额。
当然,这都是另说,和这里的争论暂时没有关系。
“不错,不错……”连说了两个不错,随后许州又看向李泰,“李泰,你有何见解?”
李泰犹豫了一番,这才开口:“我的想法和大哥差不多,粮食是必须要运送过去的。”
对于这个说法,许州略有不满,不过并没说什么。
又看向另一个学生,有了李泰作为先例,这后面的人说得和李承乾都相差不大了。
也多亏第一个回答的是李承乾,不然这些人都还不知道怎么回答呢。
问了一圈,许州对于这些一致的答案多少是有些不满意的,不过现在自然不会计较,不然就是灭自己志气,长李恪威风。
“李恪,你都听到了,如何?”许州看向李恪,有点淡淡的得意味道。
不料,却见李恪一阵摇头失笑:“就这?”
简单的两个字,却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一般,直接点燃了许州的怒火,足足花了数息时间,才忍住没有骂出声来。
“三弟是觉得大哥这办法有问题?”李承乾脸色阴沉的看着李恪。
李恪想了想,又摇头:“倒不是有什么问题……”
“只是,你有没有想过,今年可以暂时从陕西调粮过来,那若明年又发生干旱了怎么办?也如这般继续调粮?”
“你只想着如何解决危机,却不想预防危机,这办法虽然不说有什么问题,但是太普通了,很……一般。”
别人不知道,但是李恪知道,明年才是历史上的贞观元年,必然会发生大旱。
李恪的话,让不少人都为之愣住,甚至连许州也愣住了。
他在这里教书时间不短了,说白了思维已经固化了,只是教导这些孩子如何应付朝堂,这所谓的预防危机,他真没这种思路。
突然被提起来,他竟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话来应对。
李承乾也是为之一愣,但他可不像许州那样能想得更多,满心都觉得李恪是在故意让他难堪。
“哦?那听三弟的意思,是有更好的办法咯?不如就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李承乾皮笑肉不笑的说道。
“办法,我自然是有的,但是可不能这么轻易的说出来。”
“你们都知道,我已经半年没有来弘文馆上学了,若是我的办法能比你们高明,是不是就说明,在弘文馆学习,还不如我自学?”
“是不是就能说明,弘文馆真的很一般?”
“我不要求别的,就要求许先生说一句,弘文馆不行,如何?”
李恪说着,看向许州。
事关弘文馆和许州的声誉,李承乾也没胆子应了,只有看向许州。
许州脸都黑了,且不提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李恪你今天就是跟我和弘文馆过不去了是吧?
但是,事情已经被逼到这份儿上了,他还能说什么?
“若你真有什么好办法,那就如你所言!”一咬牙,许州应下,又紧跟着说道,“若你的办法不行,又当如何?”
李恪似笑非笑的看向他:“你想如何?”
“侮辱弘文馆,亵渎先贤,必须罚抄万字,禁足三月自省!”
“那就一言为定。”李恪笑了笑,随即目光扫过众人。
“也不知道诸位听说过没有,如今大唐内,河北大旱,但关中地区却因霖雨成涝。”
这话题忽然的转变,让众人有些摸不着头脑。
“是有耳闻,但这和河北的旱灾有什么关系?”有人问道。
“难道三皇子是想说,你能把关中的洪涝运到河北去?那倒的确是个好办法。”
这话一说出来,朝堂内顿时传出一阵窃笑声。
李恪眼睛微眯,略带危险的看向刚才说话那人。
似乎是某个世家的弟子,不过因为之前也没什么交集,李恪也不太确定。
默默将这人样貌记下,等之后问问就知道。
熊孩子,可是很记仇的。
“关中的洪涝,自然是听说了,可不知道和河北的旱灾有什么关系?”许州挥手制止课堂的嬉笑,认真问道。
李恪这才回到正题上:“自然是有关系,如今关中的洪涝和河北的旱灾比起来,不算大,粮食还算充足。”
“朝堂每年都有在关中修建河堤的徭役,既然如此,何不将灾民送往关中做徭役?”
“这样既做了徭役,又能让灾民有了饭吃,等回到河北之后,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来年的耕作。”
“同时,关中的人虽然遭了洪涝,影响了秋收的作物,但至少现在粮食充足,身强力壮,亦可以前往河北修建蓄水河堤,减少河北来年大旱的影响。”
“压垮灾民的,可不仅仅只是旱灾啊。”
古代的情况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出现饥荒,粮食产出不够是一方面,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朝廷的赋税、徭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