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奄美大岛到平户已经不是很远,坐着卡拉克帆船,两天后,杨鸣就在平户登陆了。
今年他来平户的时间相对少点,这次是今年第二次来到。
好在这边的事情都被打理得整整有条,不用他太操心。
生丝等产品销售主要由李旦负责,现在他可以说是华夏公司在日本的产品总代理了。
与松浦镇信合作开发的楼盘施工进展顺利,财务和行政人事管理方面松浦云瑶也没让他失望,有些地方做得比他想象的要好。
如此一来,杨鸣有觉得自己来到日本有无所事事的感觉。
加上台湾那边今年事情多些,主要也是想多陪陪老婆女儿,今年来日本便少了。
来到日本居住的小院子,这里没有了以前的冷清,不时有一些工作人员进进出出。
杨鸣已经将这里作为与松浦镇信合作开发楼盘项目的总部,也是华夏公司日本外贸生意的一个办事点。
院子里的树木很茂盛,在这个逐渐炎热的初夏倒是营造了阴凉的感觉。
树木下有水仙等花,有些花正在开着,红的、黄的,让小院更加美丽。
杨鸣打量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心里也不仅暗暗赞叹松浦云瑶的管理。
现在这里基本是松浦云瑶在掌管,她不仅业务上不用杨鸣担心,生活上也做得好,基本将院子当作自己的家,那些花草就是她带领人种的。
院子里的人见到杨鸣,不断向他问好,杨鸣都笑着点点头。
杨鸣向自己原先的书房走去,现在这个书房给了松浦云瑶作办公室,也是财务室。
脚步声惊动了房间里的一个女孩。
她款款站起身,正是松浦云瑶。
她身着白色的和服,挽着头发,优雅而不失干练。
“先生,回来了?”由于杨鸣是他们的老师,松浦云瑶习惯称呼杨鸣为“先生”。
“近来情况可好,辛苦你们了!”杨鸣有点怜惜地看着松浦云瑶。
松浦云瑶虽然是松浦镇信派来的,但是杨鸣也非常信任她,也很欣赏。
说起来,其实杨鸣就只是大她一岁而已。
松浦云瑶从小得到松浦镇信的悉心栽培,不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参与家族的生意事务,主要在账房工作,因此在财务方面是很熟手的。
松浦云瑶将最新整理的出来的账本让杨鸣看了下,并简单汇报了近期的收支情况。
账本上的字迹很娟秀整齐,一丝不苟。
杨鸣只是随意翻了翻,便交回给了松浦云瑶:“很好!”
他想转身,回到房间里歇息下。
这时松浦云瑶轻轻说道:“有件事不知当不当说……”
杨鸣平静看着松浦云瑶:“说吧,无论好事坏事我都能接受!”
“前几天工地那里,工匠们差点打架了!”
“还有这回事?了解清楚原因了吗?”
“可能跟工钱有关吧,您知道,我们日本工匠领钱不多,他们有点意见……”
杨鸣明白了,日本的工匠基本都是松浦镇信领地的,松浦镇信叫他们干活相当于服从徭役,按理是没有什么报酬的,只管吃饭。后来杨鸣觉得不是很好,就按照他们的工作表现适当给予一些奖金,也好激励一下他们。
而他从台湾让江小峰带过来的工匠,则完全是有薪水拿的,做得好也有奖金。
这样一来,做一样的活,待遇完全不一样,渐渐地,两班人就有了点摩擦冲突。
尤其是做全盘工地管理的江小峰更加头大,不时要调解两边的矛盾。
“我知道了。这样吧,明天你随从我一起去工地看下。”杨鸣知道这个问题非同小可,要尽快解决掉。
第二天,一辆马车载着杨鸣和松浦云瑶来到了平户西郊正在建设的工地。
这里弯弯曲曲的小河还在,但是两边的荒草已经不见,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房屋。
当然,很多房屋还在施工中,有些只是看到墙。
现场工匠们进进出出,拉着材料的板车穿梭其中。
河流上,也有一些船只,有的拉着木材,有的拉着石料等。
这些船,有的是从河流上游而来,有的则是从入海口而来。
杨鸣在一栋正在施工的建筑上面见到了江小峰。
这是一栋木屋,他正站在脚手架上和工匠们安装木板。
看到杨鸣来到,他赶紧爬了下来。
“峰哥,看看你,都说你做好管理就行,怎么还爬上爬下!”杨鸣忍不住说道。
江小峰嘻嘻笑了下:“劳碌命,不动动手就觉得不舒服。放心,工地我肯定帮你管好!”
“是吗,前几天发生了什么事?”杨鸣脸色一紧。
本来,杨鸣年纪比江小峰还小点,但是不知为什么,江小峰见到杨鸣就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他面色严峻的时候,更觉威严。
“看来,你知道了这件事。”江小峰便又将事情经过和杨鸣说了下,说的与松浦云瑶差不多。
“我一直都很头疼这件事啊,那些日本工匠我快叫不动了!”江小峰哭丧着脸说道。
“这样吧,从今天起,日本工匠和我们的工匠一样待遇,同工同酬!我强调一点,必须要让大家努力干活,不能偷懒。至于松浦大人那里,我会去说。”杨鸣昨天已经思考过处理办法,当即拍板道。
这样一来,他们的人工开支无疑会大很多,但杨鸣从大局和长远计,决定还是这样做。
只有利益,才是调动人的最有效手段!
而且,他也相信,付出多少,最后也都会收获回来。
接下来,杨鸣召集了工地所有人员开会,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这下子,日本工匠们欢呼起来,纷纷说杨鸣伟大!
来自台湾的工匠则面色平静。
对于他们而言,他们早就注入了凭借手艺和贡献获得报酬的观念,对这样的安排认为是合理的。
他们都被分成了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任务目标,每月进行考核。
现在日本工匠也开始参照这个模式了。
很快,工地出现了中日工匠你追我赶的局面,工地进度再次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