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民间俗称龙抬头。
这一说辞来自上古的天文学,惊蛰及春分间,苍龙七宿中代表龙角的角宿自东方初露,其他六宿仍在地平线之下,故而称之为龙抬头。
这一天同时也是春天农耕开始的日子,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寄托美好祝愿的节日。
春寒料峭用来形容此时的北京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即使天气微寒,永定门内的先农坛此时仍然是一番热闹景象。
高台之上,数十名优伶手拿十几种不同乐器忘情地演奏。
胡笳竹笛声起,似狂风呜咽,中间一人身穿鹿皮长袍,外披豹皮,头上戴着双角,身后挂一蛇尾,随着音乐声在舞台中间左右起舞。
片刻,音乐切换为古筝琵琶,如珠落玉盘,似大雨倾盆,此时舞台中间之人换成一乌髯大汉,左手持盂,右手作洒水状,来回踱步,念念有词。
音乐又换,鼓声阵阵似天雷滚滚,场中一力士**坦腹,背插双翅,左执楔右执锤,作欲击状,同时一女子身着端正宫装,双手持镜,两人怒目圆睁,来回扫视。
台上的演出紧锣密鼓,台下大兴、宛平二位知县牵牛缓步而行。
身后跟着两位耆老扶犁跟上。
再往后是数十名安排好的百姓,各携农具,作务农状。
边务农边高唱太平赞歌,营造出田间一片和谐景象,更衬托出我大明国力日强、盛世太平气象。
突然,舞乐声止,中央帐幕处大明皇帝缓缓起身向提前安排好的农田处走去。
农田左右二位知县拱手肃立。
待皇帝在田地里站定,两位耆老搀扶着皇帝,左手拿鞭,右手扶犁缓行三步。
礼毕之后,立刻有数名内侍搀扶着皇帝返回中央帐幕处。
待皇帝回返帐幕下安坐后,台上台下乐舞再起。
以户部尚书为首的户部诸位堂官并二十省巡抚及布政史轮流犁地三步,如此往复。
待得众位官员完成仪式后,再由顺天、应天两京府尹进行播种。
种子播下敷上土后,饰演风雨雷电四神的优伶便会带头向皇帝进献五谷,表示未来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献礼毕后,文武百官及数百名被邀请观看典礼的士农工商代表齐声山呼万岁,至此“天子亲耕”仪式完成。
按照大明祖制,天子亲耕是每年都要举行的。
但大明朝的皇帝们没几个是会年年举行的。
世宗(嘉靖)、神宗(万历)两位皇帝更是有过十年不举行一次亲耕仪式的壮举。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仪式年年举行。
二十省的各位巡抚、布政史大人并应天府尹岂不是要每年路途辛苦的赶赴京师。
为免除辛苦,本朝开始,天子亲耕便和每三年的朝觐考察(各地方官员回京述职)合并举办。
仪式既毕,文武百官并数百围观百姓此时只等皇帝像往常一样降下圣旨。
上颂天地,下戒百官一番后,大家就可以从这初春寒天中抽身,各自回家了。
奇怪的是,等待了许久,皇帝还没有遣内侍官前来宣读圣旨。
此时歌舞都已经停止,百官四民各在其位肃立静等圣训,诺大的先农坛只剩下初春寒风吹散旗帜的猎猎声响。
寒风刺骨,几名上了年纪的官员已经有些支持不住了,老迈的身躯摇摇晃晃似乎随时会被寒风吹倒。
又等了许久,只见在文官队伍第二列的一位中年官员,轻轻地向前倾身。
对着队伍最前列身着绯袍正闭目养神的老者悄声道:
“元辅大人,皇上这是?”
绯袍老者闻言没有回答,微微地摇了摇头,那中年男子见状立马闭口不言,重新肃立站好。
又过了片刻,中央帐幕处终于有了动静。
只见太子从帐中快步行出,身后跟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监,众官见太子神色略显慌张,不由的心都揪了起来。
只见太子直接走到百官中央,从老太监手中接过一沓宣纸,站定后大声冲百官喊道,传皇上口谕:
“朕今日不想搬那些虚礼,趁着今日京中百官、二十省巡抚、布政史及百姓耆老俱在,朕想跟你们说说心里话,但朕年纪大了,不耐春寒,就让太子替朕,讲给大家听吧。”
百官百姓均躬身前倾作敬听状,齐声喊道:“臣等(草民)恭听圣诲。”
接着太子拿起那一沓宣纸大声诵读出闻名后世的启兴帝生平训诏。
太子念罢,众人惊讶有之、沉思有之、感慨有之。
那位肃立文官列首的老者当先反应过来,跪了下去大声喊道:
“谨遵圣谕,我大明必将始终开放革新,日益富强,天佑大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之后太子及文武百官并众多民众、优伶、内侍、禁军尽数跪拜,齐声大呼:
”天佑大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声震寰宇,响彻云霄。
翌日,皇帝的这段训诏刊登邸报发往全国。
再三日,酉时初,启兴皇帝龙驭宾天,举国哀伤。
启兴皇帝在位五十七年,庙号世祖,谥:兴天塑道定康英果显文神武弘德仁孝武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