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野战与火器
神机营的主将,一脸为难:“启禀陛下,松锦大战时,洪承畴调走一批人和火器。”
“孙传庭离京赴任,又带走一批人。”
“现在就剩两千多人了,而且火器数量不足。另外,本次召集仓促,我们没有带靶子,炮也没运来。”
崇祯又叹了一口气。
总说大清野战无人敌,辽东有关宁铁骑。
实际上,骑兵不是大清最核心的。
满人是渔猎民族,不是游牧民族,所以并不是“弓马平天下”。
和巅峰时期的成吉思汗比,啥也不是。
入关前的大清主要是以重步兵作为主力,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只有骑马的巴牙喇和噶布什贤超哈。
数量并不多,因为,好马挺贵的。。。
八旗以重步兵为主,或者说是骑马机动的重步兵为主,很多时候是推着盾车,步战摧破敌军,然后骑兵追击溃逃之敌。
明末火器普及率非常高,在一方步兵士气稳定的情况下,骑兵是拿步兵没法的。
有时,可以拖来大炮轰开战阵,再投入骑兵冲击。
实际上,这时候大清最厉害的,居然是火器。
本来,大明在火器上,是碾压清军的。
但因为袁崇焕,杀了毛文龙之后,多米诺骨牌就倒了。
孔有德,原为毛文龙部将,毛文龙死后,于崇祯四年发动吴桥兵变,不久投降后金。
本来在大明,他孔有德只是个小角色。
崇祯六年四月,他率叛军及家眷一万多人在鸭绿江口与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率领的后金兵会合,被要求剃发。
孔有德带来了后金急需的舰队、红夷大炮及匠人,所以皇太极对他们的投降极为重视。
皇太极亲率诸贝勒出盛京十里迎接,并使用女真人最隆重的“抱见礼”相待,仍以他为都元帅,安置东京(辽阳),自成一军,称“天佑兵”。
崇祯九年,大清帝国成立之际,孔有德受封恭顺王,并且作为汉官代表劝进。
同年冬,孔有德等三顺王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带领6千清军攻打朝鲜,迫使朝鲜投降清朝,使明朝失去了可靠的邻国和在东面牵制清军南下的重要力量。
而这一切的根基,在于火器。
清朝八旗最早记录自行铸造红夷炮是天聪五年,皇太极询到会铸炮的汉人工匠命佟养性仿制红夷,并在崇祯四年开始的大凌河之战上首次应用。
孔有德降清时,除了将山东登莱等地大量火炮带到八旗外,还带来了熟悉铸炮的炮师以及接受过葡萄牙人训练的炮手,西法党孙元化在山东的练兵成果尽为八旗所有。
松锦大战时,明清双方在一场战斗中可以各自推出三十门左右红夷大炮互相轰,炮战规模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属一流。
清军把红夷大炮用于大规模的野战和攻坚,使明军对清军火炮的长足进展十分惊讶,明将樊成功口报:松山两日狠攻,城中拾得打进炮子六百余个,俱重十余斤。
此战后,明军又失去了十六门红夷大炮,火枪一千五百多支。
所以说,崇祯时期神机营的衰败,是大明完蛋的一个核心因素。
野战,有枪有炮的才狠,李自成这种,主要是堆人头。被大清一战打垮,也就不稀奇了。
崇祯十六年,辽东巡抚黎玉田上表:「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
以物力言,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
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力相敌也,迄於今而铸炮造药十倍於我之神器也。」
而且,此时,按大清那点生产力,造不出多少枪和炮。
基本都是投降的人带去的,再就是各种战斗缴获的。
没有枪,没有炮,大明给它造。。。
再看看盔甲。
崇祯时期,以徐光启为首的西法党们不仅仅将西式火炮介绍给朝廷,还通过各种渠道买入了西式的单兵火器,甚至西式盔甲。
广东募送能造西洋大小神铳巧匠、盔甲巧匠各十数名,买解西洋大小诸色铳炮各十数具,铁盔甲十数副”。
这其中也包括了重型火绳枪Musket,只不过明朝称这种枪为斑鸠脚铳。
崇祯八年两广总督熊文灿还将为了对付海寇而购买的斑鸠铳一百门解送入京。
清军为了遮蔽明军火炮火枪的伤害,往往身披两层重甲,并且推装有非常厚的木板盾车在最前方遮蔽枪弹。
这重甲,基本也是降卒带去的,和战斗缴获的。
大清这会,炼个铁都挺难。
而大明呢。。。
毛文龙曾报告:
每年发的军火器械,都是在仓库放了很久的。
要么生锈没法用,要么一试炸膛了,不是有多少不合格品的问题,而是烂到想挑几件合格都不容易!
铠甲,没有合格品,只能让一个士兵穿两套铠甲,保证防护。
在文官贪腐之下,枪管只能造薄一些,炸膛与否不管了。
明军的火器,装药足够了,容易炸膛;安全装药,杀伤不够。
只能把某些火器部件合格部分拆了,替换其它火器不合格部件。把金属熔炼了,变成物料,给其它火器管壁加厚,如此只能“两三件重复改造一件”。
就是这火器和铠甲两样的区别,不输那真是奇迹诞生。
徐光启进口西洋火炮的举措,引起朝中许多重臣极力反对和攻击,从而致明军在双方的火器竞赛中渐处下风。
许多官员对徐光启的工作大肆攻击,指责他「一味迂腐」,不应「以词臣而出典兵」,
选拔兵士是「骚动海内」,练兵的目的无非「骗官盗饷之谋,以朝廷数万之金钱,供一己逍遥之儿戏」,「越俎代庖其最小,而误国欺君其罪大」。
而这些,并不是兵的问题。火器不像骑兵,火器是个技术活,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崇祯此时还是剩下一些家底的,汤若望,崇祯曾命其在皇宫旁设立一铸炮厂,到明朝灭亡前,汤若望在京铸造了五百多门红夷大炮。
崇祯轻轻点点头:“让现有的兵士,简单演练一下,朕,不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