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琅航海能力全面,有丰富海战经验,也有统帅之才,富有冒险精神,很适合率领这支远洋探险船队。
他会一路探索,确认方位,打通航线,设定驻点补给站,沿途插上大明的旗帜。
大明龙旗将在异域升起。
之后大明商船,殖民船,将一批又一批的来往于这条新航路。
眼下,探险船队所经过区域,多是无主之地,难度不大,几乎没有竞争,主要是去占领先机,扩大疆域,获取资源,也为未来做谋算。
有的人,把大明当作一盘棋。
此刻的崇祯,则把世界当作一盘棋。
北太平洋新航路,算是一种超前投资,还不能马上赚取大量财富。
想要来钱快,必须在东亚、南亚与泰西诸国竞争。
要竞争的大致有两大块。
一是,海运贸易生意,赚差价。
二是,航线必经之路的港口城市,获得独占权。
国外来往船只,想要在独占的港口做生意,必须先一大笔钱,获取贸易允许,实际贸易时,还能通过贸易站收取贸易税费,一般是总交易额的15%~8%。
再加上停泊费,装卸费,补给费等,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荷、葡、西等就是靠着以上两种方式,赚取巨大的资金积累,在短短几十年,从边缘小国,发展成世界一流强国。
所以,要成为强国,首先要有钱,有巨量的钱!
大明海商主要是沿海郑、林、王、施等几家,以前是偷偷摸摸的做,如今大明开海禁,可以光明正大的发展竞争。
崇祯之前已经下令,泉、广、杭、琼等沿海一线港口市舶司,开启贸易特许,国内海商要扶持,所以免税一年,而国外船队先交纳十万两白银起,就允许放开交易,另外也按行规,再收取他们货物总额的交易税百分之十五。
这种税费所得,全部直接通过大明皇家银行,算入国库中,不由地方衙门经手。
大明皇家银行,在山海关成功试运行,以同样模式,先在港口城市铺设几个分行,以支持贸易。
以崇祯的设想,大明银行未来要铺设全世界。
眼下只有崇祯知道,银行的作用是如何的钞能力。
现在,大明港口先开门赚钱了。
国内港口,崇祯可以控制。
但如果要去国外争夺更多海上商贸利益,必然会引发海战。
那就需要强大舰队保护商船。
目前南方大明水师,有长期作战任务,无暇脱身。
而郑芝龙水师的战船、火炮等也落后于泰西诸国。
当年,郑芝龙能打败荷兰舰队,靠的是船海战术,以及地域补给上的优势,荷兰舰队数量远少于大明水师,毕竟是小国,人口稀少,又分设那么多殖民地。
如果荷兰把所有舰队都派过来交战,大明水师肯定不是对手。
况且几年过去了,荷兰舰队配备了更强力的火炮。
从他们卖给清军的五十门火炮看,要不是山海关占据地利优势,居高临下无形增加一大截射的话,那五十门西班牙火炮,将会对明军造成压制打击。
总之,暂时不宜与泰西列强发生太大争端。
一切要等北方水师舰队重建完成。
新建造的水师舰队,建造清一色先进战舰,列装超时代先进火炮与火铳。
届时,
出世便无敌!
当然了,这需要不少时间。
“父皇,这是什么?”
郑成功看着崇祯拿出一张图纸,放在他面前,惊讶的问道。
崇祯神秘一笑道:“你不用管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以后的新战舰,主力战舰就按这张图制造,你召集可靠的造船匠师研究研究,只允许是大明的匠师,同样,这图纸也是绝密,比航海图与六分仪还要宝贵,不可外露。你们商量的时候,可以稍微改进,使得战舰更适合我们使用。”
“儿臣,谨遵圣命!”郑成功道。
崇祯没有再多言,拍了拍郑成功的肩膀,离开了大沽口船坞。
不解释是最好,解释也解释不出个所以然。
这张造船图纸,同样是记忆宫殿提供的,是十八世纪中叶最强的英式一级战列舰“胜利号”图纸。
造战舰技术与理念,超出一个世纪。
排水量2162吨,舰长67.8米,舰宽15米。舰上装有3根桅杆,主桅高62.5米。设置有三层火炮甲板,可装火炮数量超过100门。
百年后的英格兰正是靠着战舰上的优势,吊打泰西诸国,成就日不落帝国威名。
除了图纸自然不够,还有详细数据。
这种战舰耗材巨大。
大明目前可没那么多的资源与资金,全部建造这种战舰。
这种船是当作主力旗舰使用。
在一百年后,这样的战舰依然被称为海上巨无霸。
一般国家即便有图纸,也建造不起来。
但大明不是一般国家,大明早在两百年前,造船技术就领先世界,
郑和宝船,船长超过了100米,排水量超过万吨,是眼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帆船。
虽然水师没落,但宝船造船图纸资料等,工部都还保留着,皇宫御书房中也有备份。
多集中在沿海,沿江的造船工匠,也还能召集起来,所幸沿海地区没有遭受建奴的荼毒。
只要资源与资金足够,全国几个大船坞就能一起发力造船。
郑成功越看越震惊,他不敢相信,这样的设计,从哪里得到。
很多理念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在他的意料之外,有是情理之中。
“父皇您能提供图纸与数据,真的是学究天人。”
郑成功感叹,许久没听到回应。
他清醒了过来,转头发现,崇祯的队伍已经走远。
他抹掉眼泪,朝着崇祯离开的方向,跪拜下来:“父皇保重,儿臣必当全力以赴,不负您的期望,不辱没您的威名。”
回京城的路上,崇祯又把龙袍给换掉。
他穿着青色便装,带着白雪婷与周云辰先行,特意让禁卫军离得远些。
如此一路回去,不惊动沿路官员,才能真正的体察民情。
他看到的是大片开垦的农田,农田上除了稻谷,另外大面积种植土豆、红薯等在新开垦的田地上。
负责开垦的农民,一部分是来自原顺军里淘汰下来的老弱病残,将士家属,以及涌到京师附近的流民。
由于战争,人口减少很多,所以这部分人,现在暂时就地安排,让他们在京城外安家开垦,种植粮食。
如今正是播种的季节。
旱灾、饥荒还没有过去,推广种植红薯、土豆、玉米等抗旱作物非常重要。
崇祯早已交代首辅范景文督办这件事。
当时下旨重点推广土豆。
朝廷强制在全国推广。
工部与地方衙门负责开水渠,收发种子,提供农具等。
看来有些成效了。
土豆一年两熟,一般情况下,亩产量可达到3000-5000斤。
若是优质的品种进行种植,精心管理,一般亩产量还能提高。
第一期成熟后,百姓基本就不用饿肚子了。
这几种抗旱,产量又高的粮食,早就传到大明,却极少有官员推广。
无非是味道没有稻谷与小麦好,那些官员个个文人雅士,不喜欢,看不上。
他们饿不死,我大明百姓可是饿死一大片。
崇祯想到这里,又想砍杀几个腐官消消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