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朝:为天地立心

第一三二章 分道扬镳

  至于北方情况如何?

  自从大元主力、扩廓军在太原挫败后,便遁入陕、甘一带,休养生息。

  元帝多次下诏入卫上都,不是不理,便是找不到人。

  而关中四将,也被大明军攻伐地四处逃窜,只好下诏其他小势力入卫,暂时撑住局面。

  大元至正二十九(洪武二)年春正月

  庚子,诸王晃火帖木儿将兵入卫,封晃火帖木儿为威定王。

  甲辰,命也速率所部屯全宁州,为上都屏蔽。(元史)

  ………

  大元的威定王晃火帖木儿,以及每战非降必败的右丞相也速,都被下诏守卫上都。

  而原关中四将:李思齐、张思道、孔兴、脱列伯,情况又如何呢?

  先前冯胜(冯宗异)率军入潼关前,四将得知连强悍的扩廓军,其亲弟脱因帖木儿在洛水之滨都战败溃逃,关中四将便先由潼关「自行撤军」,说难听些便是「四处窜逃」。

  李思齐遁至自己老巢凤翔(古雍州、今陕西省宝鸡市),张思道等人则遁入老巢庆阳(古庆州,今甘肃省东南角的庆阳市)。

  三月

  关中四将自潼关遁走,大明军北上直捣元都,又攻下太原,绕了一圈,四将仍是不敢回来,关中依旧放大空。

  于是徐达大军自太原南下,兵至奉元(西安)城外,便有千余父老相迎,命轻骑直捣奉元城内,抓捕大元遗臣,随后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而这种收编纳降的工作,当然由大将军来办,副将军常遇春所属军队,则转攻至凤翔,李思齐的老巢。

  不过李思齐早就得到消息,号称还不是与大明军(常遇春)「正面对决」的时机,已先率所部十余万人,「西驻」临洮(陇西郡、今甘肃省定西市),常遇春遂勒兵入凤翔城。

  所以截至目前,除了一些未降,以及假降又叛的县城,派个指挥或千户,便可很快地平定外,关中征伐都算顺利,大明的征虏大军,便在凤翔大会师。

  ………

  南京应天府、建康城,后宫

  皇帝朱元璋与皇后马氏,两人在坤宁宫中,正为皇太子朱目标婚事,闹得不愉快;此事早在先前鄱阳湖大战回来时,两人便已闹得不愉快,如今虽然已贵为皇帝、皇后,至今仍是不愉快。

  朱元璋早先还是「吴王」时,便答应超级先锋将,实际上也是功劳最大的大将、常遇春,同意皇太子朱标娶其长女。

  也因此,常遇春是真正地在为朱元璋「卖命」!

  说清楚些,是在为大明朝「卖命」,说更清楚些,在为自己的女儿、为自己的「后代子孙」们,真正在卖命啊!

  不过此婚事,当时已是正房的马氏,便一直不同意,马氏就这么一个亲生宝贝儿子,其他的皇子只是挂名而已;所以此番,又为了此事闹得不愉快,两人各自生着闷气。

  这时内官上报,浙江行省平章政事李文忠奉旨入见。朱元璋道:「让他进来。」

  马皇后正生着闷气,道:「你找保儿(李文忠小名)来做什么?」

  朱元璋道:「来跟你辞行啊!他也是妳带大的,我要派他去塞北出征。」

  马皇后道:「北方?你不是说派了徐达和常遇春去了,为什么还要保儿去?」

  朱元璋道:「他们两人合不来,我要调开他们,所以要保儿去看着遇春。」

  马皇后道:「哼!常家的人可脾气大的呢?」意指常家的女儿脾气也像他爹一样大。

  李文忠刚好踏进坤宁宫,也不管听到了什么,赶紧按「觐见礼」先行礼。

  朱元璋道:「平身,好了保儿,私下也就不用这么多礼数,问候一下你舅妈!」

  李文忠接着又要按「晋见皇后礼」来行礼一番,倒被马皇后给止住了。

  马皇后道:「好了好了,都是你舅父,没事搞出这么多繁文缛节。」

  朱元璋得意地道:「就是要这些「繁文缛节」,让外头的那些武将们懂得规矩。」

  马皇后道:「最好先让你那常大将军,懂得这些规矩!」

  李文忠在旁听了,心想常遇春将军战功彪炳,不过却是豪迈果敢,要他也行这些礼节?唉!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朱元璋道:「他虽然不拘小节,但确实为我、为大明朝尽心尽力!」

  又道:「唉!妳不要因为我要标儿娶他女儿,就对他这么不满。」

  马皇后道:「我可没同意这门亲事,我正打算帮标儿另找个太子妃呢?」

  朱元璋此时可真的生气了,道:「妳!真是不可理喻!」说完便往门外走去。

  突然想到北征的事情还没交代,便道:「文忠,你跟我来…」。

  ………

  四月初二、丙寅日

  已会师凤翔十多天的征虏大军,因为没有「真正」意义上地对战,所以进度都符合刘基当初的谋略;大将军徐达可不想多事,正等着朝廷接下来的诏令。

  不过每日一早的军务会议,倒是已经先吵起来了,吵什么?

  吵着要先攻打「西奔」临洮的李思齐?还是先攻打「龟缩」庆阳的张思道?

  常遇春阵营认为李思齐虽是宿将,但胆小怕事,不去犯他,暂且不会有动作,先不用去理会;而庆阳比较近,而且张思道等都是些刁将,应该先行攻打才是。

  而徐达阵营则认为,庆阳城坚池深,不容易攻打下来,应该先攻打临洮的李思齐后,再全力来围攻庆阳。

  此时皇帝诏令终于到了

  「上遣使,即军中命副将军常遇春,率师赴北平…取迤北余寇。」

  常遇春看了诏令,可高兴得很,终于不用跟这乖乖牌大将军一起作战了。

  我们这位徐大将军,不知道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

  打个仗还要等那天边的皇帝下命令?绑手绑脚的怎么作战?

  即日,常遇春便率所部,赶赴北平征讨那迤北的「余寇」。

  余寇?北平府的北边,可是大元朝的中书省「右丞相」也速、受封「威定王」的亲王晃火帖木儿,还有占据着东北的「辽阳行省丞相」、皇亲纳哈出,甚至再北边的,更是大元朝的「皇帝」…

  用「余寇」两字,也太损人了吧!应该是后来「修订」明太祖实录时,才改的用词。

  总之,年纪大了徐达两岁的常遇春,憋了这许多年,此次可终于逮到机会,自行领军作战了,两人也就从此「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