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的粮食全是边仓的,要是放到天下……
“呼!”
黄协也吓一跳,他们竟然敢这么贪污!
这简直就是在挖大明的墙角跟啊!
可就是全都被这些蛀虫蛀空了。
这些粮食得卖多少钱?
一觞粮食目前应该可以卖七钱左右,这满仓库的粮食估计得有上万吨,如果按照市场成交价格足已卖上百万俩银子吧!
黄协不懂什么价钱,他只是在心里估算着这些大概值多少钱,然后放大到大明以后吓一跳。
“这帮贼子!”
当卷宗交到朱祁镇手里后,朱祁镇重重的叹了口,对黄协道:“办的不错,让下面的人开始行动吧。”
那些个该死的商人!
他们现在爪子已经伸向粮仓,下一步伸向哪里?
天下卖什么最赚钱?
食盐!
如果说这些晋商是贩卖粮食,咱们最根溯源后会发现他们都是卖盐的起家!
昔日大明建国后,南方的不敢去北边,北边的不敢来南边,而且将军屯还没有生产出粮食,军屯的粮食还不够供给,这时该怎么办?这就需要运粮到边关。那么运粮就需要有人,有人就要吃粮食、就要给钱,怎么办?朱元璋只好做了这件事情。
明初朱元璋为了解决边关粮食问题,于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在山西行省施行开中法。因为要从山东济南西北的陵县、河北沧州一线运来的粮食,由商人送到太原北部的雁门关和代州之间的太和岭留存供给大同,因路途遥远成本较高,便分别送到大同仓、太原仓。报酬就是:每运到大同一石或太原一石三斗,就给1张淮盐盐引,每引可以支取200斤盐。到达指定地点销售完毕后,再回到相应的发给盐引的地方缴还盐引。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在完成了军事储备的同时,也节省了运费,减轻了政府负担。
朱元璋又实行“开中制”,商家负责运粮到边关,政府则给盐引,商人拿着盐引到产盐区取食盐,之后到指定地区销售。实行过程中,以自愿为主,政府不用行政命令强迫,考虑商人利益也较为全面,兼顾了粮食的生产、收购、运输、往返路程的食宿和旅费,以及人工费用等。
可惜朱元璋时代商人对盐引并不积极,但这些东西却影响了朱元璋死后的几个世纪,甚至于困扰了数代明朝皇帝,哪怕到了明朝灭亡都没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我大清能解决都是靠着刀子硬解决的。
在明代时候军粮储运地点多在北部、西北、西南等边关重镇,而支取食盐的地方却在东部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
为此,明朝的商人要想获得利润就需要付出极大的金钱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冒其他不可预知的各类风险,如人身安全和损害健康等。
其中盐商获取利润的关键,是每引可兑换的粮食和财政补贴。假如每引的盐无论是淮盐还是浙盐都是200斤,根据距离的远近兑换的粮食数量肯定会不同。
例如淮盐,如果运到临濠府府仓则可以兑换5石米,运到通州是2石米。浙盐运到大同、太原、通州可兑换的粮食就分别为0.8石、1石、4石、1.8石。
理由很简单,在距离上浙盐产区相对北方更近一些。
盐引运粮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边关粮食供给。
它弥补了明初军事垦田与垦田收入之间的时间差。但因明初朱元璋父子对于军田的重视,以及军田的大规模开发,“开中法”在军粮上的比重不高,否则,朱元璋也不会说出不费民间一粒米的自夸之词。
所以,在朱元璋时代盐引发放并不多,有的年份一例都没有,有的话最多也只是四例。
但其后随着军田荒废并被文武官员、太监、皇室、官商家族等大规模兼并,军田已经难以供给边关。为此,盐引的发放也越来越多,盐引运粮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其后盐商分化为边商和内商。边商(以陕商、老晋商为主)交钱得到盐引,内商(以徽商、晋商为主)则负责看守盐场和取盐。因此,边商和内商都开始在九边、产盐区(如扬州、杭州等)附近定居。
然后在他们的控制下扬州迅速发展腾飞,才有了今日的扬州城。
这个贩卖系统所获得的利益是最大的,同时也是实力最为雄厚的。
这时候他们就不满足于现状了,所以他们想当官!
可是朱元璋禁止了商人当官怎么办?
他们不但培养自己的人读书做官,也花费大量的金钱拉拢其他做官的人,上至六部九卿,下到地方知府知县,他们都愿意伸手。
他们通常会把自己包装成士绅,以支持读书人的名义支持那些在地方上有声望的读书人创办书院、支持他们巡回讲学,同时交好读书人。
他们还在扬州这个地方大量的培训姑娘,一方面供自己玩乐,另一方面就是送给这些读书人,统称扬州瘦马,又统称红袖添香。
同时拉拢寒门子弟,比如你年纪轻轻考上秀才举人,必然引起当地不小轰动,我这时候找你联姻,你会不答应吗?
自然得答应。
还不保险怎么办?
好解决,那就是入赘啊!
明代首位六元状元黄观就是入赘黄氏的人。他们看你家中贫苦,但是天资过人便引诱你入赘,必须改姓与他们一样,儿子也必须改姓与妻子一样,这样家族之中就有人进入了朝廷,同时也保险安稳。
自洪武三年到今天,已经过去快一百年,在他们的把控之下,文人就成了他们的代言人,在这两个利益集团相互勾结、层层递进,将整个大明朝的食盐市场垄断了。
朱祁镇看完感觉头皮发麻,这哪里是与几家人作战,是与大明整个士绅集团同时宣战!
他按压太阳穴道:“黄协,你去将晋商张氏查抄了,同时严密注意别的商人东西,以免他们兔死狐悲之下联合起来,与朕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