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抚山西的于谦一年内都在山西境内奔走,他发现山西是真的穷啊!
地里也长不出什么好粮食,高粱这东西吃了也不利于消化,山西人生活困苦,山西地区天灾人祸不断,连年的自然灾害以及蒙古频繁的侵扰,使山西百姓不堪其苦,因此该区域内的民众流动性很大,流出、流入都不在少数。
看着那些百姓流离失所于谦尽量能做的就是安排他们迁移到合适的居住地,只因山西养不活这么多人。
他实地考察许多地方,发现山西的地形很奇特,本地有“十年九旱”之称,然而,旱灾频发的山西,其实也是洪灾多发地。
而旱涝并存的地方,往往缺少树木,而他也发现有树木的地方往往没有发生旱涝灾害,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种植树木可以有效的避免涝灾。
以吕梁山腹地的岚县为例,岚县境内有一条蔚汾河,流域内山林茂密,这对于涵养水源、吸收大气降水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一处的河流却随着农地恳殖的不断深入,山坡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山洪也就随之增多,洪水的冲击一年胜过一年,最后导致许多百姓被迫迁走。
水土流失导致的洪灾,由此可见一斑。
因而于谦上书言:“山西地穷,多灾,皆因过度伐木,朝廷应该减少用山西的木材修剪宫殿,也算是朝廷开源节流了。后若再兴土木,朝廷可用辽东之木而修我中原之宫!”
而于谦不知道,就因为他上书的《谏伐山西林》这封奏章,为以后的大明对辽东态度除以截然不同的处理里方式了。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送去奏章后,于谦又和往日那样巡逻各县,陕西太远了,于是皇帝免了他的陕西都司的巡抚,改任别人了。
这让于谦也感到轻松。
处理完最后的事情于谦出门上街。
路上的行人见是于谦,上前作揖打招呼说:“于大人又出来巡视啊?”
于谦回笑着点头,关心道:“嘿嘿,你的腿也好了吧?”
那个汉子咧着嘴露出一口白牙笑道:“谢大人的帮助,小人的腿已经治好了,现在抬东西都不是问题了。”
“嗯,好了就好!”于谦点了点头又继续在街上巡视。
没办法,于谦办事效率太高了,待在一个城久了,路上的人都认识他,哪怕穿了便装也被认出来。
“大人您慢走。”一个人上前说道:“大人,这是草民一点心意,送给大人了。”
这是一个卖发簪的小摊贩,于谦来了山西后制定新的税法,像他这种路上的小摊贩只需要上缴街道管理费用,其余的苛捐杂税不用交了,一个月攒的钱比以往几个月的好高呢。
于谦连忙拒绝说:“不行,老夫怎么能收你的东西呢?这都是应该的。而且这要是老夫收了这东西,又有人弹劾我收取百姓东西了。”
上次于谦勉为其难收了一个百姓送的东西,就被顺天府的御史弹劾了,皇帝虽然没怎么处理,但是于谦也对此事十分的上心。
看着于谦走了,那个摊贩连忙叫喊:“于大人!”
路边一个老儒生摇头说:“你啊,明知道于大人是不会收的,还拿出来作甚?”
卖簪子的小摊贩有些为难的说:“可是这也是俺家的一点心意。”
老者笑着扶须道:“你愿意送给于大人,于大人就收到你的心意啦!”
于谦在太原很得人心。
他看见路边有个孩子跪在路旁乞讨,不免惊怒:“怎么还会有乞讨的孩子在路边?”
于是上前:“孩子,你怎么会在这里?”
那是个少年,模样很清秀,看样子读过书,家里应该是读书人家。
少年低着头说:“我是从陕西都司逃难来的,和父母走散了。”
于谦感叹道:“哎,真是悲惨的世道!”说完从腰上袋子里拿出点铜钱:“小孩,这些钱你先拿着,你到巡抚衙门去,就说是我于谦让你来的。”
“于谦……”
少年听后一惊,随后不确定问:“你是那个大明的兵部尚书于谦!?”
“那是以前了。”于谦摸了摸少年的头就继续赶路说:“老夫不能带着你,老夫还得继续去暗访。”
他一来就规定:以后本地治下的官吏一律不准收火耗,余粮也不准收了,总而言之,所有朝廷俸禄之外的钱都不准收。
开始下面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当官的这种类似的口号喊得多了去了,相信烧完新官三把火后,这位巡抚大人就会恢复理智,开始动手捞银子了。
即便真遇到清官,他们也有的是手段收拾,官场里面的道道多的去了,随便整两套当官的就受不了,乖乖配合一起发财。
结果于谦自有自己的方法和套路,把山西官场的人逼得苦不堪言,要不是朝廷更改俸禄制度让一群人的口粮增加数倍,他们都要跳起来骂娘。
可就是这样也不是真的能消停的,毕竟仇恨于谦的人不在少数。
“于大人好啊。”
“嗯,你好。”
于谦微笑着回答,可是突然有一个人走到于谦的面前,先是给于谦作揖手势,于谦当然也作揖回他。
可就在这时候那人突然从袖子里掏出一把匕首直刺于谦心房而来。
匕首刺杀而来,直冲他的心房,这种距离于谦根本没法躲开这个人的突然刺杀。
“于大人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