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路,夔州,奉节县。
瞿塘关,又名夔门,位于夔州府瞿塘峡夔门山麓,是东入蜀道的重要关隘,自秦汉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要取巴蜀,必先取得此关。
两岸高山凌江夹峙,是长江从四川盆地进入三峡的大门,因水势波涛汹涌,呼啸奔腾,令人心悸,素有“夔门天下雄”之称。
现代人可能没听说过,但一定见过,因为十元纸币上的背景就是夔门。
杜甫曾在诗中写道:“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他将瞿塘关说成胜过百个虎牢关,可见瞿塘关的险要。
长江从瞿塘关川流而过,从此处向东一泻千里。群山环绕,壁立千仞,形胜之下瞿塘关堪称险关绝地。
大军刚一攻克奉节,张余便命人找来铁索,铁索横江,这是最简单也最直接的防御方式。
张余刚完成对江面的防御布置,就接到巫山县传来的消息:宋军来了。
庆幸之余,张余也不得不佩服明王王小波的战略眼光,要是自己再晚来几天,这里恐怕就要落入宋军之手了。
到时宋军一入蜀,便可长驱直入,那时就算北线的李顺能守住也没用了。
于此同时,荆湖北路,巴东。
雷有终、裴庄、尹元等率兵正屯兵与巴东,准备伺机入川。
裴庄,阆州阆中人,在后蜀时,以明经登第,投靠宋朝后,历虹县尉、高陵主簿,本府召权司理掾。
如今裴庄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同时与与雷有终并兼峡路随军转运、同知兵马事。
除荆湖南北两路兵马外,还有淮南东西两路和江南南北两路共计五万大军,加上水军和辅兵、民夫,此次宋朝廷调派的东路援军共有八万人入蜀,对外称十万大军。
裴庄曾几次派兵强行沿江而上,奈何叛军盘踞险地,易守难攻,在损失了上千兵马后,裴庄也只得无奈的停了下来,另想他法。
但不管如何,这夔门水口是必须得拿下的。川蜀经过叛乱,农民的生产势必会受到影响,那么粮草一定会很紧张,就算北路的王继恩能破关而入,没有粮草供应,等于是羊入虎口。
在这西南崎岖山路里运粮,如果从荆湖运十车粮食到恭州,能剩下三车都要谢天谢地了!所以通过陆路运粮很不现实,必须得走水路沿江而上。
而瞿塘关地理位置显要,顺江可控荆楚,逆水则扼巴蜀,瞿塘峡口的滟滪堆,更是长江中的天然屏障。
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即没,秋时方出。谚云:滟滪大如象,瞿唐不可上,滟滪大如马,瞿唐不可下。盖舟人以此为水候也。
此时正值春夏涨水之际,滟堆已经过了大如象的地步,故而裴庄等人可以用船运粮运兵,可这就是极限了,根本不可能利用水军协助作战。
毕竟前面乃是瞿塘峡啊!除了滟堆这个危险之外,河两岸都是山峰峡谷,船队驶进去就是靶子。
再说了此处叛军守将又不傻,铁锁横江那是基本操作,不先拿下瞿塘关,根本没机会清理江面杂物。
祟仪使带御器械尹元见状颇为头疼的说道:“如今这样,就只能看王大官那边了,要是那里也没有建树,此次平乱恐怕会无疾而终。”
雷有终闻言摇了摇头说道:“我看难啊,叛军连最远的夔门都布置了重兵防守,北路那里恐怕也好不到那里去,甚至可能局势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糟糕。。”
奉节的张余暂时还不知道巴东的宋军正在头疼,收到宋军袭来的消息后,他一边轻松的布置着防务,一边又焦急的等待着南路大军的消息。
率军攻克梁山军后,张余便立即兵分三路,一路北上取达州,封锁大巴山口;一路南下取忠州、涪州、恭州、黔州以及南平军等地,然后与由戎州等地东进泸州、昌州等地的杨广部大军汇合后,集结水师顺江而下,对战瞿塘水门的宋军。
最后一路最难也最为重要,则由张余亲率东进,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万州、开州和云安军后,抢占夔州水门。
其他两路张余也不担心,毕竟有百姓协助这样的优势在,加上蜀中大明已经立国,只要各地的官员不傻,这个时候都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新朝初立,必然要杀鸡儆猴,威慑四方,谁也不想当那只鸡。
再则如今大军兵威正盛,可谓是所向睥睨,而宋军在川东只有不到万余兵马。
所以,张余并不担心,他只是焦急,希望水路兵马早些到来,然后早日结束战事。
身为夔州路转运使,来自底层百姓的张余想要尽快的开始治理地方,而想要专心治理地方,就必须得尽快结束战事。
如今川陕四路转运使,就他和北线的李顺因为战事而抽不开身,其他两路转运使恐怕早在明王下达逾令后就已经开始治理地方了。
而李顺又是明王的妻弟,又是曾经的义军二当家,张余自认为是没法比的。
所以,如此一来,张余就处于了一个尴尬的位置,要是没有治理好夔州路,他自以为愧对明王的信任。
所以,这才是他焦急的原因。
如今大家都站在同一位置,一步落后,就是步步落后了。
........
凤州,大散镇,大散关。
大秦岭是青藏高原以东最高的山脉,对于古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不过你不能不佩服中国古人,他们不仅开辟了六条秦岭通往南方的道路,而且居然找到了两条最优路径!
这两条最优的路径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陈仓道和褒斜道。两者都无需翻越太高的海拔,就可以越过秦岭主脊,到达汉中盆地。
陈仓道,又名故道、嘉陵道。从陈仓向西南出散关,沿嘉陵江上游谷道至今凤县,折西南沿故道水河谷,经今两当、徽县至今略阳接沮水道抵汉中,或经今略阳境内的陈平道至今宁强大安驿接金牛道入川。
陈仓道只要找到嘉陵江,就可以直通巴蜀。理论上,只要找到嘉陵江源头,不借助任何导航设备,傻子也可以沿着嘉陵江一直走到重庆。
所以,古人从关中入巴蜀,大部分走陈仓道或褒斜道。只要沿着河逆流而上,到水源尽头的时候,翻过一个不高的秦岭垭口,找到通往南方的褒河或嘉陵江,就再也不会迷路了。
大散关就是扼守这条交通要道的秦岭隘口。
八百里秦川也称关中,向称天府之国,关中是指四关之内,这四关一般是指武关、萧关、函谷关,以及大散关,所谓东涵谷、西大散、南武关和北萧关。
大散关作为关中的四关之一,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处,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所谓金戈铁马,所谓血雨腥风,都在大散关留下太多不可磨灭的印迹。
大散关原属于周朝的散国,所以称之为散关。秦岭西端与陇山分界处,是嘉陵江上游的低谷地带,是秦岭西部南北往来的天然通道,地势非常险要。
大散关即在此通道的北端依险而立。散关位处秦岭北麓,此处地处秦岭的北麓,山势险峻,通行非常困难。
关口下面的深谷非常陡峭,两侧有崖壁对峙,号称“一线天”,易守难攻,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大散关扼守四川与陕西之间的山道,很多人称之为川陕咽喉。
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北不得散关,无以图汉中、巴、蜀;南不得散关,无以图关中。”
站在四川的角度,不控制大散关就不能北上进取关中;站在关中的角度,南不得大散关,就不能打开南下取汉中、巴、蜀的门户,由此可见大散关的地理位置之重要。
所以王小波在李顺攻破剑阁取下利州后,只是让他留下了一部分兵马据守剑门蜀道,其余大军继续北上取汉中地区。
如此一来,王小波便可在北线布置三道防线来据险以守,抵抗宋军。
大散关一线作为第一道防线,汉中一线为第二道防线,然后米仓山、剑门、大巴山为最后一道防线,如此一来,北线便可安全无虞。
甚至来说,只要布置得当,宋军恐怕连第一道防线都攻不破。
大散关外,大太监王继恩看着关墙上严阵以待的叛军顿时震惊不已,他没想到,自己紧赶慢赶,没能赶在叛军之前抢占剑门不说,竟然连大散关这第一个关口都没赶上。
说起历史上有名的大太监,大家可能首先想到是明朝的魏忠贤,拜这些年的网络小说和影视剧所赐,魏忠贤的大名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很多的影视剧中魏忠贤都是反派大BOSS,似乎其权倾朝野,连皇帝都要退避三舍。
其实这都是影视剧中的夸大表演,明朝的所谓大太监,不过是是皇帝推出来和文官打擂台的家奴,其本身的存在是依附皇帝而存在的,其与皇帝是真正的一损俱损,毕竟三朝文臣不少见,三朝太监可没几个,对于这些太监来说才真正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而且当年魏忠贤看起来权势滔天,结果还不是敌不过崇祯的一纸调令,崇祯甚至都没有调动军队,就能逼的魏忠贤自杀。
在历史上真正能左右皇帝废立的太监,几乎都是出现唐朝,他们才是真正的权势滔天,杀个皇帝立个皇帝都是寻常事情。
而在宋代也有这么一个太监,他曾两度参与皇帝废立之事,第一次他成功了,直接改变了宋朝的历史,第二次其失败了,结果却得以善终,他就是宋朝传奇太监—王继恩。
当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帝,当时登上帝位的赵匡胤对原先后周宫内的侍卫和宦官并不信任,担心他们依然效忠旧主,于是便让原先那些地位比较高受过后周皇帝恩惠的宦官和侍从去服侍后周废帝,然后亲自挑选了一批年轻的小宦官来服侍自己。
因为这些身家清白,没什么背景,是被剥削压榨的底层屌丝,一朝被提拔得势,无不对赵匡胤感激涕零愿意为其誓死效忠。王继恩就是其中之一。
在这些人中王继恩或许不是最聪明的,但是一定是最用心的,当时许多宦官都是穷苦百姓的子弟,因此基本上目不识丁,没有什么文化修养,毕竟若不是到了绝路,估计也没人想把自己的儿子送进宫做太监。
王继恩当年也是没读过书的文盲,但是成为服侍赵匡胤的亲随后,他开始用功学习,并常常偷偷看大臣的奏议,了解一些朝局动态。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偶然一次赵匡胤发现这个小宦官谈吐不凡,简单交流后发现此人竟然对朝中之事有着独到的见解,于是王继恩在一众宦官中脱颖而出,进入赵匡胤的眼中,逐渐成为赵匡胤的心腹宦官。
在成为赵匡胤的心腹后,其多次作为赵匡胤的代表出现在前线,充当大军中的监军,为赵匡胤监督前线的大将们。
但是聪明的王继恩很有分寸,也很会办事。从不干预大将们的军事行动,说话办事也很注意分寸,对前线的将领们非常尊重,议事时从来不公开表态。
前线的将领们对王继恩的低调行事很是满意,对他们来说监军不乱干预军务,就是最大的贡献了。
于是,前线将领们也很愿意将军功分润给他。就这样聪明的王继恩一步步升迁为入内都知,成为赵匡胤心腹中的心腹。
而赵匡胤也对王继恩信任有加,在他看来,王继恩能有今天的地位,全是受他的恩赐,自然会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
可惜他想错了,人心总是不满足的,人的欲望总是无穷的,就这个被他所宠信的心腹,亲手将他的江山送给了别人。
王继恩的的一句晋王至矣,彻底改变了历史,若非王继恩,也许即位的就是赵匡胤的儿子赵德芳了,宋朝的历史估计也会发生不小的改变。
而王继恩也凭借这个拥立之功成为宋太宗赵光义的头号心腹,毕竟赵光义的这个皇位可以说是王继恩一手替他夺来的。王继恩作为太监,不但成为内侍行首,负责整个皇宫的管理。
不久,王继恩还兼任了河北刺史,掌管一个国家的军械,王成为两宋宦官出任朝廷军职的第一人。
雍熙北伐时期,王继恩是后勤负责人,负责各路大军的补给,还兼着天雄军的监军,可谓是位高权重十分受重用了。
如今川蜀叛乱,大宋朝堂震惊,派遣王继恩为两川招安使,统帅二十余万大军入蜀镇压。
这种镇压叛乱的战役,朝廷派遣的主帅,一般是以为忠诚为第一条件。这也说明宋太宗对武将并不信任对宦官反而信任有加。
虽然王继恩挂帅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为其对宋太宗的忠诚度高,但这并不表示此人是个庸才,恰恰相反此人的战略战术水平相当不错。
王继恩先是兵分两路,一路五万人马从水路进川,剩余十余万人马则由他自己亲率准备从陆路攻打剑门栈道,直奔叛军都城成都。
历史上的王继恩的确成功了,他乘农民军全力攻打梓州,剑门守军不足的情况,快速攻下剑门关,打通了四川和陕西的通道,保证宋军后勤补给,立于不败之地。
其后,王继恩率领禁军与农民军是连战连捷,第二年,王继恩就包围成都,通过五个月的围城之战,成都最终被攻破,三万多起义军被杀,起义军领袖李顺不知所终,起义被全部镇压下去。
立下大功的王继恩开始嚣张跋扈,横行霸道,他的军队也有样学样,在成都府内横征暴敛,滥杀无辜,眼看着局面又要失控。
幸好宋太宗赵光义还派了名臣张咏入川为知州,张咏入川后惩治骄兵,直接将滥杀无辜的士兵处死,释放了大量被牵连的民众,虽逐渐平息了事态,并直接上书弹劾王继恩军纪太差,滥杀无辜。
此时四川各地基本平定,宋太宗趁机将王继恩调回中央去。王继恩这一回平定蜀中算是立了大功,因为王继恩终究是个太监,不能干预政事,但是又得对他进行表彰,于是宋太宗专门设了个“宣政使”官职给王继恩,也能由此看出王继恩多么受宠。
只是如今一切终将改变,王小波知晓历史,历史上李顺所犯知错他肯定不会再犯。
如今才三月中旬,王小波不但让李顺抢占了剑门栈道,更是直接抢占了大散关这个蜀道源头。
看着大散关上严阵以待的叛军,马步军都军头王杲眉头一皱,有些急不可耐的问道:“王大官,现在我们该怎么办?这大散关易守难攻,我们想要攻下恐怕不易,是不是换一条路走?”
宋代宦官不称太监,总称为内侍、内臣、宦者、中官,宋人不称他们为“公公”,一般称他们的官职,“中贵人”是宫外人对宦官的尊称,高等宦官要尊称大官,中等宦官可以称呼为阁长。
王继恩本就愁眉不展,此刻听到王杲的话,顿时没好气的说道:“叛军既然在这里布置了重兵防守,难道会忽略其他几条道路吗?”
“再者。”说着,王继恩摇了摇头后接着道:“其他路可没那么好走啊,到时叛军只需在半路伏击,一个不慎咱们可就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当下之计,只能强攻大散关。”
说是这么说,但王继恩知道,原本以为手到擒来的平乱,这次恐怕要横生波折了,就算能一路强攻下去,等进入川蜀,大军恐怕也所剩无几了,到时拿什么来平乱?
关墙上,李顺看着对面一眼望不到头的宋军,此刻的他虽然据险以守,但心里并没有觉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