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孙可望反叛
此时南明的地盘包括广西、贵州、湖广(部分)、云南,准确来说,永历能控制的地盘只有云南一块。
能控制的兵马包括两支,晋王李定国、蜀王刘文秀。不能控制的也包括两支,反叛分子孙可望、独立分子郑成功。
对于清朝来说,孙李的内讧为他们提供了机会,更重要的是,他们最怕听到的那个名字去了云南。仅凭一个孙可望,是无法挡住清军的。
清军分为两队进攻广西,一队由湖南的洪承畴发兵,一队由广东的尚可喜发兵。贵阳的孙可望似乎并不准备抵抗,直接将广西送了出去,清军重新占领桂林、南宁,广西再次沦陷。李定国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历史的天平再一次倾向清朝,南明已经无力回天。
从广东失陷,到李成栋反正送来广东,最后广东再次失陷。从广西失陷,到李定国两蹶名王收复广西,最后广西再次失陷。即将败亡之际,总有那么一两个人站出来,支撑着这个破碎的王朝。
貌似,这一次这个王朝终于走到了终点。
广西再次沦陷的消息传到永历的耳朵里,永历第一次认真回顾了自己的一生,除了窝囊还是窝囊。但是对于接二连三出现的救命稻草,永历不止一次地紧紧握在手中,李成栋的反正,李定国的出山,都曾让永历看到了希望。
最后,希望破灭了。
尽管有这么一批忠心的大臣,但还是无法阻挡历史的脚步,阻挡那个可以概括所有失败理由的东西。
——气数。
明朝的气数尽了。
很多人信,很多人不信。信的是后来的人,不信的是当时的人。永历就是不信的人之一,但他没有时间去思考人生,也没有时间去感叹命运。
现在摆在永历面前的,就两个选择:投降或战斗。
他选择了后者。他不信气数,活得窝囊却依旧不屈服,究其原因,只有一个——他姓朱。
姓朱,是要有骨气的;姓朱,是要尽责任的。
广西失陷后,永历没有急着收复,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熟悉中国地图的肯定知道,云南与广西距离也不是很远,但中间隔了一个省——贵州。
孙可望就在贵州!
不能收复广西,那就收复四川吧。这是个明智的决定,除了四川毗邻云南外,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打下四川,就可以联合川东、湖广的夔东十三家,那时候形势又将改变。
夔东十三家前面只介绍了一点儿,这儿有必要隆重介绍一下。当年何腾蛟收编了李自成的残军在湖广布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支农民军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坚持抗清,长期活跃在川东、湖广地区。
包括堵胤锡与大顺军达成联盟,组建忠贞营。当时农民军的头头是李过,李自成的侄儿。李过打仗很猛,跟李定国混过,不过运气不好,顺治六年(1649)就病死了。李过死后,军队归高一功(李自成妻弟)。高一功刚刚走马上任,还没怎么表现,也死了。
当然,高一功不是病死的,是被打死的。
打败高一功的,是孙可望。
不必惊奇,孙可望的地盘在贵州,自然和旁边川东的农民军有矛盾,而对于连首辅都敢杀的孙可望来说,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
说来也可笑,正是这些为王公大臣所不屑的农民军为南明撑起了一片天。不论是李定国、刘文秀,还是李过、高一功。
高一功死后,军队又留给了一个人,而这个人将用行动证明,南明需要这支军队!
李来亨,李过的干儿子,跟李过一样,打仗很勇猛。李来亨很勇猛,但也不是有勇无谋,实际上此人不仅会打仗,还很有战略眼光,是农民军里的翘楚。时人称“小闯王”。高一功死后,李来亨重整了军队,他没有投靠南明,因为他知道,这群人看不起自己,他不会再热脸去贴冷屁股。他也没有去找孙可望复仇,因为他知道,现在最大的敌人只有一个——清。
何腾蛟战败后,他属下的农民军依然坚持抗清,以郝摇旗为首。李来亨率领的是堵胤锡的忠贞营,他打算会合郝摇旗。大顺军的余部和残部几经波折,再次会合,他们将焕然一新,活跃在川东,坚持抗清。从此,这支军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夔东十三家。这支军队是南明的最后一支军队,直到南明亡了,这支军队还在,他们将大放光彩,永远载入史册。
永历现在的打算是拿下四川,会合夔东十三家。打四川的任务,落到了蜀王刘文秀的头上。上一次,他在四川败给吴三桂,这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但他没有后退,他选择了站起来,在同一个地方。
他满怀信心,对于一个武将而言,最失败的莫过于在同一个地方栽两次跟头。而最光荣的莫过于征服那个曾栽过跟头的地方。同许多电视剧一样,刘文秀在出征前也喊了那个前人后人百喊不厌的口号:此战,只许胜,不许败。
永历十年春,刘文秀派部将高承恩领兵五千,由滇入川。战斗正式打响。
由于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刘文秀打得小心翼翼。就这样,一路势如破竹、顺风顺水,来到了雅安。
在历史上,这场战役称不上什么大战役,就同大多数历史人物一样,概括这场战役的也就一句话。
大概就是刘文秀率军入川,打到雅安,就没了。雅安在什么地方,我给大家说一下。雅安向东是眉山,名人苏东坡老家,眉山向北,就是成都。也就是说,雅安已经十分接近四川中部,可以这样说,刘文秀打下了三分之一的四川。
眼看刘文秀在前线打得顺风顺水,即将收复四川全境的时候,他接到一个消息——退兵。这道令是永历发的。
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这是胡扯,受不受?肯定要受,姜维要受,岳飞要受,刘文秀也要受。
接下来大家肯定会问:打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撤军呢?
撤军实在是逼不得已,因为孙可望要来了,不是以大哥的身份,是以敌人的身份。
永历十一年(1657),刘文秀奉诏返回昆明,攻打四川的计划半途而废。
孙可望在经历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了那个决定——造反。以前阴着造宫殿、制龙袍也就算了,现在,他将要真正地踏上这条路。就在刘文秀回军的同一年同一个月,孙可望行动了。
目标——昆明。
纵观整个永历朝廷,能和孙可望抗衡的也只有李定国了。曾经的兄弟变成了现在的敌人。这个结局,对于孙可望来说无关紧要,但对于李定国来说,仍不忍面对,但还是要面对。
开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