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祖大寿的决心
吴襄、张春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朝中,一些大臣以修复旧城、作战失利为由弹劾孙承宗。
孙承宗迫于压力,提出辞官,这次崇祯没有再挽留他。走之前还给崇祯上了最后一道疏,里面是治理边关的十六道计策,崇祯没有采纳。
从平凡的教书先生,到皇帝的老师,到内阁大臣,再到边关重将。从起用,到罢官,再被起用,最后退休。孙承宗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也做了很多事。九年前,孙承宗第一次到辽东,与一个叫王在晋的人发生了争执。事实证明,孙承宗是对的,他把后半生都献给了边关的建设,九年后,他构建的防线依然坚固,一直到他死,都没被攻破。他提拔了很多人——袁崇焕、满桂、赵率教、祖大寿、吴襄、张春……现在很多人都不在了,他把剩下的工作交给了剩下的人。他尽力了,忙活了一辈子,也该休息了。
崇祯四年十月,孙承宗回高阳养老,一代名将正式退休。
七年后,河北高阳。
此时的高阳已经被八旗军包围,带头的是多尔衮。多尔衮给予这名老将足够的尊重,亲自前来招降,但孙承宗拒绝了。如今的高阳除了孙承宗这个退休干部以外,无兵无将。但孙承宗没有放弃,率全家老小与清军作战,其中包括自己的儿子、侄子、孙子、家丁……城破,全家四十余口全部遇难,他向着北京叩头后自杀。伟大的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孙承宗,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享年七十六岁。
孙承宗一生为国,真正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
孙老师退休了,祖同学的日子还得继续,马吃完了,人吃完了,援军也被击溃了,怎么办?
投降吧。
就在孙承宗退休的同一个月,祖大寿召开军事会议,宣布投降的决定。此时的大凌河已经被围了十个月,将士早已无战心,听到投降的消息,都松了一口气,纷纷表示赞同。
但有一人神情凝重——何可纲。
何可纲,辽东人,行伍出身,袁崇焕到辽东后,何可纲开始崭露头角,到崇祯元年已任中军副将,与祖大寿、赵率教二人一起成为袁崇焕最倚重的将领,三人对袁崇焕也是忠心耿耿。后来随孙承宗收复四城,受封一品左都督,此时任祖大寿的副将。
见何可纲迟迟不表态,祖大寿询问道:“何副将意下如何?”
何可纲答道:“人各有志,众将为保存性命,我不阻拦。只是今日投降逆奴,如何对得起朝廷?如何对得起孙阁部、袁督师?我誓死不降!”
祖大寿盯着何可纲解释道:“你我征战多年,一死何惧,只是现在弹尽粮绝,何忍数万将士一同丧命?”
何可纲表明了态度:“尔等尽降,我誓死不降!”
此时的军中已经开始躁动起来,不少人斥责何可纲自私,不顾大家死活。更有甚者一拥而上,将何可纲绑了起来,拔出刀剑,颇有要杀掉他的意思。将士已失去理智,城中已乱作一团,何可纲只是死死地盯着祖大寿。
“可速杀我,献于奴酋!”何可纲吼道。
祖大寿望着何可纲,他明白,如要投降皇太极,若没有表示,皇太极是不会相信的。
这位袍泽多年的战友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在以他的方式保全众将士。
最终,祖大寿杀副将何可纲表明诚意(可纲含笑而死),投降皇太极。
何可纲被杀后,城中军民因为太饿,纷纷上前来割他的肉拿回去煮,个别饿得不行的直接割下就往嘴里塞,场面惨不忍睹,十分血腥。
祖大寿买一送一,把养子祖可法送去后金作人质,态度十分诚恳。又是杀爱将,又是送儿子的,一般人也就不会多想了,但皇太极不是一般人,他必须得多想一点儿。
之前怎么劝,宁愿吃马、吃人都不投降,现在怎么突然改变心意了呢?皇太极与诸贝勒见到祖可法后,开始了一段对话。
“你们为什么死守空城?”(尔等守空城何意?)
“因为之前阿敏屠了永平,指不定还有这类人,我们怕死。”(因前屠戮辽东、永平降民,是以畏死耳。)
“辽东的事情我也很后悔,但永平是阿敏干的,现在已经被我处罚了。”(辽东之事我等不胜追悔,永平乃二贝勒阿敏所为,已论罪幽禁矣。)
搞了半天原来是误会,事情做到这地步,皇太极没理由不信。
投降后祖大寿对皇太极说,我只是个工地负责人,我老婆和孩子还在锦州。皇太极很耿直,去接,全部接过来。
就这样,祖大寿回到锦州,下一步就是整顿军备,和皇太极翻脸。皇太极现在才知道,自己被忽悠了。
坚持原则的何可纲是值得尊敬的,同样,顾全大局的祖大寿也是值得肯定的。
此时祖可法还在皇太极军中,皇太极很明白,祖大寿既然敢翻脸,就不缺这一个干儿子,况且以后有事还可以卖祖大寿一个人情(后来还真有事)。祖可法就这样被皇太极养了起来,包吃包住。
皇太极继续坚持给祖大寿写信(招降),要祖大寿也一起过来。祖大寿两个字打发——不去。
崇祯听说了祖大寿的事迹很是感动,给祖大寿升了官。据说崇祯还三次召祖大寿进京议事,祖大寿都不去,老领导袁崇焕的事儿就摆在前面,谁爱去谁去。
祖大寿不愧为名将,一直死死守着锦州,从天聪五年十一月到天聪九年八月,守了四年,皇太极便安分了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