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夸张的族谱
穿越前的陈策是东北人,所以印象中只是听说过南方人会做生意,比北方人更加精明,但是生活在接触的并不多,所以一直没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如今穿越后来到泉州,这陈氏宗祠能玩出这些花样,倒是真让陈策体验了一把南方人的经商本事。
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过火的事情,反倒是从陈策的角度来说,这算是陈氏家族的一个善举。
毕竟大家族总会有流散四处的可能,这个年月通讯也不发达,很多流散出去的宗亲就会彻底失联,将来想要寻亲祭祖就会非常麻烦。
大宗主家也不可能一一去寻找四散的宗亲,这不仅开销巨大,人力物力方面也不符合这个时代的能力。
所以直接在主家宗祠这边设立这样一个招待的机构,本质上算是给族人方便。
至于陈策这种浑水摸鱼的人和收费的问题,其实对陈家也没有什么影响。
首先就是宗族族谱中多少都会有些各家分支的记载,一般情况下不是真的寻亲问祖的人轻易不会来这里找自己的祖宗。
其次就是陈家在福建和广州的影响力很大,这种大家族还真就不怕被下面的族人牵连诛灭九族之类的事情发生。
古代犯罪诛灭九族也不是彻底赶尽杀绝,一般情况下都是限制在近亲范围之内,宗亲不是血脉关系特别近的,基本上就不会被牵连,毕竟那样只会导致全族造反,哪个王朝也犯不上干这种事。
其次就是陈家干于把这种事情商业化,本质上也是有着后手的。无非就是找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帮忙落户,除非还有留在本地的族人能够给证明,否则一律都挂到远亲或者已经彻底消失的一脉名头上。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不会牵连陈家,还能有额外的收入,更是能间接壮大陈氏宗族的实力,算起来还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带着莱尔和几个护卫走进陈氏宗祠,陈策按照门外那个小厮的说辞直接去了右手边的第三间房,本以为还需要一些大明时代的礼仪流程才能办事,没想到那房门大开,里面竟然和后世的办事处一般无二。
一张长条桌后面坐力量两个中年人,抬眼看了进门的陈策一眼便很自然的对着陈策说了一句:“会写字吗?会写字的话自己在这边填表,不会写字的话你来口述,代笔2钱银。”
陈策有些诧异的扫了一眼那人桌前的表格,一时间有些恍惚的差点以为自己回到了21世纪的某个办事处一般。
姓名、籍贯、祖上信息、生辰、现居地等等信息罗列的非常清楚,除了是竖排书写格式之外,真就跟后世表格没有什么区别。
陈策拱手间赶忙从兜里摸出一块碎银子递了过去,这是刚刚下船时通过李家管事帮忙兑换的。
铜钱使用广泛但是并不方便,所以陈策只兑换了一些碎银子并没有兑换铜钱。
那人接过碎银子随手垫了一下道:“收银2钱,说吧!”
陈策没有在乎那块碎银子是多了还是少了,这种最基本的潜规则他还是懂的,索性就笑呵呵的把自己记忆中母亲的名字和外祖的名字告诉了对方。
事实上陈策原身根本就不知道自家母亲的名字,毕竟这个时代女性一般也没有名字。至于外祖父的名字还是特立尼达告诉陈策的,也是特立尼达认识马尼拉造船厂里的一个大明船工,那位老船工与陈策外祖父相识,这才算是打听到了名字。
那人没有多余的废话,很快便帮着陈策写好了相应的信息,随即指了指长桌另一边那个人说道:“去那边买祭品之后就可以进入宗祠祭拜先祖了,祭拜完了先祖之后会有人带你去后院,到了后院按规矩把今年宗祠的供奉钱交了,会有人帮你查询你家先祖信息。”
陈策入乡随俗的又去隔壁桌交了祭品钱,都是些烧制和祭品,倒是没有卖的太贵,和外面的价格差不少,就是看起来除了烧制之外都是用过的东西,很明显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反复利用的。
流程清晰,办事效率很高,这也算是让陈策这个穿越者体验了一次后世常见的办事流程。
稀里糊涂的按照人家的规矩在宗祠里给传说中的祖宗牌位磕了头,等陈策跟着引路人去了后院之后,这才发现宗祠后院居然有着三栋小楼的‘图书馆’。
好吧,那里面放着的并不是图书,而是各分支的族谱备份,说起来也算是陈氏宗族有心,无论是福建陈氏还是广州陈氏,甚至一些开枝散叶到大明内陆其他省份的陈氏族谱,这里面都能查到。
这也得益于大明的驿站体系和商业体系还没有断绝,所以陈氏宗族无论移居到了大明哪一个地方,每三年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将更新后的族谱送到这里来,这才形成了如今的规模。
陈策只觉得陈氏家族有点夸张,可真的跟着引路人进了其中一间小楼之后,陈策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小看了古人的本事。
族谱和人物生平都有存档不说,这里面甚至还有一些陈氏家族混出名堂的族人画像,从两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延续到如今,也不知道陈氏花费了多少代价才能收集到这么多的东西。
以陈策的记忆来说,眼前这三间小楼一定是在后世的战乱中被毁了,不然这么夸张的传承信息绝对会在后世成为文物,而且还是国宝级的文物。
可惜陈策穿越之前并没有听说过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因此陈策到是很向花钱把这里的资料都复制一份出去,将来要是能给到带到其他国家或者自己在海外开辟领地。
就这么一份恐怖的传承资料都足以让自己获取一份巨大的认可,至少数万陈氏族人在大明灭亡之后肯定会有人愿意投靠自己。
胡思乱想间宗祠里的工作人员已经找到了陈策外祖父一家的记录,而且记录信息比陈策预想中的还要好,并不是只记录到了陈策外祖父那一支,而是上面清晰的记录了陈策母亲那一辈所有人,乃至陈策自己的名字也在上面。
一开始听说自己的名字也在上面的时候陈策还有点不敢相信,毕竟外祖父一家都在1603年的那场事故中死去,这种意外导致的全家死亡可是没有人能够传承有效信息的。
更何况自己本就是外姓人,还是在事故之后的1604年出生的,除非母亲提前联系上了陈家,否则根本就不存在自己的名字也在族谱上的事情。
花了几枚银比索,宗祠里的办事人员这才查阅了详细信息,陈策这才知道陈家对于宗族记录的问题究竟有多么夸张。
首先陈家在记录宗族成员的时候并不会排除族内女性,这种习惯源自于南北朝时期,因为大量人口死亡,所以老祖宗们才定下了这个规矩。
主要原因还是血脉损失太大,老祖宗在那个时期把不少外嫁女子的后代也接纳到了陈氏,这算是一种快速吸纳宗族实力的手段。
而众所周知华夏人对于祖宗规矩非常看重,除非是损害到了全族利益,否则基本上不会有人敢于去更改老祖宗们制定的规矩。
按照这个规矩引申开来,也就是说陈氏所有外嫁女子的嫡出后代都会出现在族谱上,只不过这种记录只会记录到出生为止,也不会记录在正式宗族册上,而是保存相关记录确保分支传承序列和时间。
其次就是族中外嫁女子的嫡出后代可以在任何时候选择改换陈姓,通过获得族老认可的方式彻底成为陈氏族人。
陈策一开始还觉得这是陈家人吃饱了撑的要玩与众不同,可是听了人家办事员的解释之后,陈策倒是有点佩服陈家老祖宗的远见了。
其实道理很简单,陈氏家族一直都很抱团,所以非必要的情况下陈氏族人聚居的密度很大,这就导致了同姓婚配的比例在早期非常高。
从上古时期华夏就已经认识到了近亲结婚的威海,所以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仿制近亲结婚的手段。
虽然麻烦,耗费也非常高,但是靠着宗族每年不断的投入,倒是也把这一套流程保留了下来。
千万不要以为古代都像红楼梦里那般近亲也会成亲,事实上真正传承有序的大家族都不会干这种事。而且也都会把这种事当成秘密自己保存,反倒是他们喜欢坐看那些新兴家族和底层人不懂这些道理而玩近亲,所以这也是一些大家族能够确保千百年传承的一种手段。
根据宗族记载,陈策的名字的的确确是陈策母亲给录上去的,而且还是在陈策出生之后就直接录入了宗谱,不然陈策也不会有这个名字。
过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主要还是因为马尼拉在1603年那次事件之后并没有彻底封死与大明的通道。
表面上看是西班牙人指使原住民对大明人进行劫掠和屠杀,但实际上其他国家的商贸并没有断绝,陈策母亲在生下陈策之后花了一点钱,借助一位南洋明人海商的渠道把消息传回了陈氏。
陈氏家族很自然就把这份信息记录在册,并且也因此没有把陈策母亲这一支算作消亡而封存。
这其实也有着一定的运作逻辑存在,无非是陈策这个混血后代有可能会回来寻亲问祖,后续要是有人需要过继成陈氏身份,陈策这个身份和母亲这一支的族谱也可以卖个好价钱,总之留着是有用的,自然就没有立刻封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