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改土归流
朱允熥目光放在了东南亚群岛上,想着该如何把他们一个人接着一个纳入统治,在这片群岛之上建立起大明的海外版图。
他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口,可是朱元璋他目前手上的人口也并不多,因为北方边境也需要有庞大的人口才能守住那些地区。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甘肃地区荒芜,那么西域可以暂时不要,但是甘肃作为传统的汉地十八省地区,要不要?
肯定要啊!!!
北宋地区因为缺少了燕云十六州,都不被承认为一个大一统王朝,朱元璋怎么会可能给人留下这样的把柄。
那么从江淮地区移民的工作势在必得,前些年国内的流民基本上都已经有了去处,能够给朱允熥送去五万人,已经可以说差不多是极限了。
在这一种情况之下,朱允熥把自己的目光放在了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上。
朱允熥接下来的重心都放在了这个方面,以及琼州岛的开荒上,他原本掌控的琼州岛地区都在整个岛屿的外围一圈。
而位于岛屿中间的山脉,不管是朱允熥还是大明官方势力,都暂时没有深入其中探索,因为那里是当地土司掌控的地盘。
土司虽然在名义上臣服大明,可是他们的自治程度相当之高,除了每年拿出一部分税收上交以外,基本上就是他们自己说得算。
世代生活于此的土司,对于朱允熥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麻烦,在山林之中,他们熟悉当地的地形,可以说是打游击战的好苗子。
朱允熥他们想要把影响力的扩张进去,这其中将会付出相当惨烈的代价。
既然来硬的不行,那就只能来软的入侵,让土司下面的百姓们好好的感受一下工业化时代带来的便利,让他们走向更加富足的生活。
朱允熥他就不信了,在他这一招下去,那些土人还会听命于土司。
毕竟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只想要好好地活下去,如果可以的话自然是想要活得更加幸福一些,至于头上的人是谁,不重要。
朱允熥他想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土归流,就是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
哪怕到了现在大明统治时期,祖国的西南地区一直都处于土司当道的状态,只有彻底改土归流,才能更好的统治这一片地区。
朱允熥不仅仅是对琼州岛实施改土归流,他还把其中的一些具体的办法书写成文章,递交给了朱元璋。
相信朱元璋能够看出这个办法的利弊,趁着他现在还能处理政务的时间开始实施下去,彻底把西南少数民族统治的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的实际控制。
其中的范围便是西南地区滇、黔、桂、川、湘、鄂6省的地方。
相信朱元璋开始推动改土归流的政策,在浩浩荡荡的大势之下,那些当地的土司,闹不起多大的浪花。
朱允熥的目标就是打破原有土司制度“蛮不出峒,汉不入境”的民族禁锢,推动了民族融合以及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朱允熥看来,元朝在西南地区设立的土司制度,必须要尽早尽快的废除它。
在原有的历史轨迹上,明朝在一部分程度上继承了土司制度,按照世袭土司管辖区域的大小,明朝先是设立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愚蠢的办法,因为当地的自治权还是在那些土司手上。
只要这些土司手中掌握司法、财政、行政、兵事等权力,那么他们就是绝对的土皇帝。
一个个的土司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于当地人民予求予取,掌握一切生杀大权,除了不能登基称帝,其他一切甚至比照皇帝。
正是因为这种土司制度,让明朝中期西南边疆动乱频发,当地土司动不动地就发生叛乱,让朝廷中央消耗大量的精力。
土司制度在明初期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那是明朝的大军能够镇住他们,等到王朝衰落到中晚期,再看看这些土司,也就是各地的土皇帝,他们根本不会鸟中央朝廷一眼。
朱允熥就是希望能够尽早开始改土归流,不给这些土司留下任何一点的情面。
等到朱元璋收到自己这个好孙子朱允熥的信件之后,脸上也不禁浮现出了一抹惊叹的神色。
这天下,果然终究还是属于年轻人的,改土归流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能够加强中央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更好的应对麓川王国的威胁。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明朝主要的军队都在北方,并且正在谋划着第八次北伐,现在吊在枪口跑去打西南,前期做的准备工作不都浪费了嘛。
改土归流的政策实行下去,肯定会有一部土司不愿意,如果他们在这个时候造反,朱元璋手中并没有多余的兵马可以去剿灭他们。
朱元璋在仔细思考之后,只能是暂时把这个议题搁置,等待北伐结束之后再行商议。
朱允熥看朱元璋没有回信,他的内心基本上已经知道了朱元璋的想法,北伐在即,他不想在这个时候平添一些变故。
朱允熥再一次上奏朱元璋,朱允熥这一次明确地表示只需要朱元璋全权授权给他,他一定能够把事情漂漂亮亮地完成。
朱元璋在看到他的奏折之后,内心思索了许久的时间,最终选择了同意朱允熥的办法。
在他看来,朱允熥改土归流能够顺利推行下去,那么在朝中也一定会拥有不少的名望,正好趁着这一波时间,更换储君的人选。
哪怕朱允熥最后失败了,云南沐家,沐英的三个儿子也不是吃干饭长大的。
朱元璋很快下定了最后的决心,由朱允熥全权负责改土归流的推行,西平侯沐春在旁协助。
滇、黔、桂、川、湘、鄂6省的地方全权协作,务必要把这一项政策给推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