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愤怒的群臣
八月二十三日,北京。
土木堡惨败的消息早已被京师众人所知,连走堂的小二,青楼的妓女都在谈论大明是不是要完了,有能力的上层官员虽然自己不能走,但还是托关系让自己的妻儿父母早早离京,这也是人之常情,辅政大臣朱祁钰的目光不在这里,于谦更是如此。
今天依旧还像之前几天一样,众大臣早早的来到了大殿,不过今天的气氛有点不对劲。
朱祁钰照往常一样问道:“众大臣有事可奏”?
话音刚落,便有一人站了出来。
“臣,有本可奏!”
这位大臣叫陈镒,吴县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镇守陕西十余年,为官清廉,早就痛恨了王振的所作所为。
他愤怒的说道;“王振祸国殃民,作恶多端,当权十余年,天下乌烟瘴气,就因为于尚书没有向王振行贿而被下狱,自己无任何军事能力,鼓动皇上亲征,最后害的皇上身陷敌营,如此恶行,不灭族不足以平民愤,不足以安人心!”
朝堂一片寂静,初登大位的朱祁钰被吓了一跳,他原来本是个逍遥王爷,对于官场上的是是非非,自己也不关注,今天才知道原来王振已经如此肆无忌惮,群臣对王振的愤怒竟然已经让他们将瓦剌大军随时会南下的危机抛在脑后!今天的群臣就是要彻底剪除王振余党!
陈镒竟然激动的哭了!
一石惊起千层浪,底下其他大臣在陈镒的感染下,开始一个接一个的弹劾王振同党,到后来竟连礼仪都不顾了,好几个声音混杂在一起要求诛灭王振九族,朝堂混乱程度堪比乌克兰议会,大明的这些高官此时就像变成了菜市场中抢菜的大妈,还是要打起来那种。
朱祁钰也懵了,他那里见过这么大场面,没有土木堡之变,估计朱祁钰连这大殿都来不了几次。
吵也吵了,骂也骂了,这些大臣的力气差不多也用完了,臣子的目光都汇聚在这位代理皇帝朱祁钰身上,朱祁钰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本想着就先拖过去,就对大臣们说
:“百官暂且出宫待命,此事今后再议”。
群臣要炸了,我今天鼻涕一把泪一把的,连高级知识分子的脸都不要了就差动手了,你跟我说今后再议?
朱祁钰的皇帝毕竟是代理的,大臣们还是没有把他当皇帝看,朱祁钰的传令太监已经喊了好多遍退朝了,可这些大臣没有一个走的,依然站在大殿上。朱祁钰只好对大臣说出了他的解决办法
:“令锦衣卫使马顺抄王振的家,其余同党今后再议。”
郕王殿下的办法按说不错了吧,对百官也算有个交代吧,就是有一处漏洞!
马顺!
这马顺是什么东西呢!马顺,在锦衣卫使在这个官位已经数十年了,为了能坐稳锦衣卫使,他主动的投靠了王振,为王振剪除了许多反对他的大臣。朱祁钰不知道马顺是王振同党?还是故意让马顺去抄家!
所以群臣更加不满,有的激动的老臣甚至用手指着朱祁钰,完全不顾君臣之礼。
马顺要是识相,应该立马和王振划清界限,表示自己是站在群臣的一边,是站在正义的一方。可他并没有,他望向众臣,大声呵斥:
“你们想要造反不成?郕王让你们退出去,你们难道不顾君臣之礼了吗!”
群臣突然就静了下来,众人面色复杂的看着马顺,有愤怒,有惊讶,还有同情?
但王竑的眼神不一样,他死死地盯着马顺,突然眼神变得无比坚定,好了,我忍不了了,这张脸不要也罢!
王竑,户部给事中,在这场全武行之前王竑并不算一个名人,这场乱剧改变了他的一生。
不过谁没被改变呢?如果没有土木堡之变,于谦可能还是一个清廉的大臣,最好的结局就是熬到兵部尚书,入阁可能不太现实,最后光荣退休;朱祁钰继续做他的王爷,逍遥自在的过完一生......
王竑生气了!他快步冲到马顺面前,今天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马顺还没说完话就被王竑‘打’断了,王竑先是把手中的朝笏丢了过去,然后手脚并用,向马顺身上招呼着,马顺是个特务头子,他手下的锦衣卫功夫当然了得。可他做官做久了那还有什么力气,打着打着王竑竟然咬下了马顺脸上一块肉,马顺痛苦的倒在地上,随后几乎所有朝臣都朝他的屁股揣上一脚……
他的锦衣卫手下就在旁边看着,就等皇上的命令或者这位锦衣卫使的求援,可能马顺也被打蒙了,连一声救命都没喊。
乱了,乱了,朱祁钰看着底下这群人,这还是我认识的臣子吗,那个是户部侍郎,平日喜好书法,他还曾赠我一幅;那个是我的老师;那个是……
他们究竟要什么!朱祁钰震惊了!
马顺死了!愤怒的群臣竟然手指这我要我交出王振其他同党,我上哪给你们找啊!
朱祁钰旁边的太监金英觉得不对,在这么下去这些大臣不会连郕王都敢打吧!赶忙吩咐人把毛贵和王长随找来,这两人就是王振同党。
好吧。这两人来到了大殿上,他们还没搞清楚发生什么事的时候就被打死了。
朱祁钰真的怕了,他向后退去,转身正准备走,于谦看到了,于谦是朝臣中少有的清醒者,他知道这是郕王若走,剩下这些锦衣卫必会为马顺报仇,他推开前面的众人,手把住了朱祁钰的衣袖,“殿下,马顺等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请殿下令百官无罪。”
朱祁钰这才清醒,朱祁钰按于谦的话发布了命令,还命人将王振的侄子王山处死,这场闹剧终于收场。
殿外,王直握着于谦的的手说道:今天幸好有你,不然文武百官肯定要为这些贼人陪葬几个,就算一百个王直也比上您啊!
这场闹剧先告一段落,也先蠢蠢欲动,由于拒绝南迁和挽救了朝臣的生命,于谦在当今朝堂拥有重大影响力,理所当然,保卫北京的重任落在了于谦的头上。
于谦急招各地速速勤王,于谦请郕王发檄调两京和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防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让他们急速赶赴京师,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于谦还命人加固北京城,修建外城,大战一触即发,于谦觉得准备做的差不多了,但好像还是差了点什么?
到底,还差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