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帝国时代之明末

第四十二章 即将爆发的大战

  在孔有德的催促下,所有士兵全部登上了船上。

  这时耿仲明找了上来。

  “孔兄,这里带不走的东西怎么办?”耿仲明询问孔有德。

  孔有德看着那些堆积如山的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物资说了一句“烧了。”

  耿仲明一听也同意了,毕竟他们带不走最后也是留给了明军,所以不如直接烧了一了百了。

  耿仲明派人去放火。

  最后在火光的照射下,孔有德的船队渐渐地离开了海岸。

  很快李战也发现了,海岸似乎在焚烧什么东西,马上派人去查看情况。

  此时朱大典和祖大寿也带领着军队来到了登州府,看着登州府上飘扬的日月大旗,两人感到十分奇怪。

  “难到是他们投降了?”祖大寿没有搞懂,就算投降也不用挂上明军大旗吧。

  就在他们疑惑时,李战带着手下来到了朱大典和祖大寿前“威海卫参将李战,参见两位大人。”

  此时朱大典和祖大寿脸色极为难看,他们在前面拼死拼活,最后没想到被人摘了果子。

  李战看两人脸色也立刻反应过来了,“李战奉两位大人之命,先行接管登州府,两位大人,这是知府大印。”

  李战立刻将准备好知府大印递了上去。

  朱大典身后的一名亲兵上前接了过来。

  “不错,李战我记住了。”朱大典十分满意李战的表现。

  祖大寿的脸色也好了许多。

  等朱大典进城后,李战将自己之前得知的消息告诉了朱大典。

  得知孔有德叛军将粮食全部搜刮了的朱大典现在十分糟心,并且各地都将缺粮食的消息传了过来。

  一时间大半个山东似乎爆发了一场饥荒一样。

  朱大典无奈只好写了一封奏折,派人快马加鞭送回京师去了。

  在明军无比糟心时,张勇则开始放粮救济百姓,一时间连远在宁海州的百姓都拖家带口来复兴城找口饭吃。

  当然他们来了复兴城也并不是免费吃的,张勇给他们安排了工作,修路。

  张勇打算修一条直达文莱县城的路。

  此时张勇正带着一万名大军,一百门大炮,还有三千农民开赴文莱,当然其中只有二十门铁甲一氏,其余的全是虎蹲炮,这一次张勇打算直接将文莱打下,并把孙元化拉入自己这方来。

  孙元化是是西洋火炮专家,从末另一位名人徐光启学西洋火器法。

  孙元化短短一生,有两事影响历史。一以炮术报效国家,近则有功辽防,远则有利西学传播。二开教嘉定。两事均与教士东来、西学东渐相关。

  当然张勇并不是因为他西洋火器的才能才像招降于他,而是因为他的政治才能,也因为这是张勇穿越到明末来遇到的第一个名人。

  文莱县城出现在了张勇的面前,看着那并不高大然而且沾满了铁甲军鲜血的文莱,张勇充满着斗志。

  张二狗也跟随张勇重新来到了文莱,原本张勇不打算带他来的,不过在张二狗强烈的要求下就一起来了。

  此时张二狗指挥着炮兵开始建造临时炮台。

  明军也发现了,那一面熟悉又无比害怕的旗帜,张字大旗。

  明军士兵立刻向张可大与孙元化禀报了此事。

  刚刚得知朱大典和祖大寿将孔有德叛军给击败的二人瞬间脸色直变。

  上一次铁甲军八千人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可不小,这次对方直接来了一万人,现在张可大与孙元化压力倍增。

  “这一次就不出城作战了,我们就守城吧。”苏元化开始劝张可大,生怕他直接出城与城外的铁甲军来个正面交锋。

  “嗯嗯,我马上派人去登州求援。”张可大也很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如果城外的那一万名铁甲军如果战力和上次那八千铁甲军一样都话,自己出城作战怕是死的连渣都不剩。

  孙元化原本以为张可大会拒绝自己,没想到这一次他这么配合,还主动派人去求援。

  “孙大人,我去安排人守城了。”张可大向孙元化拱手告辞,带着亲兵直奔城楼,他这一次很清楚自己不能再跑了,再跑那怕有孙元化这个高个子顶着自己怕也难逃一死。

  所以他打算直接凭借着城墙与铁甲军来个守城战,他想下面一万铁甲军无论怎样都不可能攻破自己六千人守的文莱,更何况自己还可以征调民夫来帮忙守城。

  就在张勇打算直接攻城,快速打下文莱时,张勇从小地图发现明军向登州方向派出了七人,看样子应该是去请援兵了,这让张勇打算先按兵不动,等明军援兵来了再打。

  “勇哥,咱们什么时候打。”将大炮安置好后,张二狗兴冲冲的找他张勇。

  “等。”

  “等什么。”

  “等明军的援兵。”

  “啊,为什么不先打下文莱再跟明军援兵打啊,如果明军援兵来了,那我们岂不是危险了。”张二狗明显无法理解张勇的做法。

  “现在就打进文莱,你觉得那些普通百姓会在明朝援兵来临之际,会站在我们这边嘛,不仅不会,反而还会拖我们后退。”张勇向张二狗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打下文莱。

  “厉害。”张二狗直接被张勇折服了,原来这里面门路这么多啊。

  “你带着农民去建造营地,给我建坚固一点,未来几天这个可是我们的生命保障。”张勇打算在文莱县城外修建一个小城堡,用来与明军周旋。

  “是。”张二狗立刻去农民集中的地方,开始带着人建设起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