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佟(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在乌拉部落过了年之后,正月十五日,乌拉朝拜团启程赴京受赏,预计路途在一个月左右。
海西四部都是作为明朝的属国存在,宗主国说要你朝贡了自然得屁颠屁颠的跑过去。
大明对来朝贡的国家一般都有相当丰厚的回赐,朝见明皇的使团可以再路上做点生意大赚一笔,加上路上的开销全部由明国报销,这些国主们自然是对朝见明皇求之不得。
乌拉部落掌握着东北地区最优质的牧场——完达山,特产就是高大威武的黑龙江战马。因此这次带去朝见的货物都是优质的战马,这些战马还能背负一些普通的商品卖给内地的明国商人。
乌拉部准备的贡品有虎皮十张,豹皮二十张,鹿皮五十张,人参二百斤,战马两百匹,珍珠五十斤,还有大量的榛子、松子、干蘑菇等。收拾好之后,使团便出发了。
乌拉城的队伍一路在辽东军的护送之下,沿着划定好的路线从开原进入辽东,在辽阳休息了之后,一路沿着广宁——锦州——宁远——山海关一线前进。
一路上繁荣的经济与民生风情让这些边墙外的女真人大开眼界。
辽东最具代表性的城市非辽阳莫属,辽阳的繁华阜盛是使团成员亲眼所见。在他们眼中,作为朝见南下首站的辽阳,“重城叠门”,光是城楼就有三层。
进城后到驿站的一路上,四处可见屋宇相连、商铺鳞次栉比,南北商品琳琅汇集;在辽阳的街道上车水马龙,人人衣着锦绣,以精容修面为时尚;人流往来不息,一派繁盛富甲的景象。
这些在当时明朝百姓看来,习以为常的生活图景,在女真人眼里,各个充满了美轮美奂的惊叹。
布占泰虽然已经朝见过两次万历,但是还是为沿途的繁华所动容,嘴里不住的叨叨:“美呀,好东西呀。”
众人一路奔波,贡队人马终于见到那巍峨高耸的城楼——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
绵延万里的长城,像一条巨龙,横卧在华夏大地上,这巨龙头便是那为世人瞩目的山海关。
过了山海关,不仅路好走,也很安全了。
使团抵达京师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之时,京师城门很快关闭,夜幕降临之后,就由官府安排着下榻,等待皇帝召见。
李思齐本来还想去逛一下京城,结果才知道按照规矩,朝贡使团面见皇帝之前是不能随意走动的,要等待皇帝召见之后才能自由活动,所以他们现在只能老老实实的住在驿馆,什么也不能做。
作为建州国的国主佟-努尔哈赤也参与了这次朝见,努尔哈赤起家之初是入赘佟佳家,因此改姓佟。后来发家了才改回觉罗的姓,为了表现和其他觉罗的不同,特意加上了爱新的前缀。
不过东北这旮沓的人从古至今都不太鸟儒家那一套,男女关系比较平等,入赘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努尔哈赤自己也从未避讳过入赘的经历。
两拨人被安排倒一家驿馆,乌拉和建州此时还是盟友,自然要走动走动。
李思齐也想看一看将来的对手,就和布占泰一起去拜访努尔哈赤。
一行人来到安置建州的驿馆,随行的武士们都留下外面,布占泰带着自己儿子和李思齐走进大堂。
推开房门,李思齐就闻到了一股混合着美酒和烤肉的香味。
有几名歌姬在大堂正中跳舞,白嫩的肌肤在轻薄的纱衣下若隐若现,旁边火盆里的火焰随着舞蹈的韵律忽明忽暗。
坐在上首位置的那个高鼻梁,长方脸,皮肤较黑的壮汉就是努尔哈赤了。
努尔哈赤今年已经40多了,常年的风霜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纹路,眼下还挂着两个明显的眼袋。
努尔哈赤也是个苦命人,小时候被后妈欺负,自己父亲又是一个耙耳朵,只能和自己弟弟以挖人参、采松子、摘榛子、拾蘑菇、捡木耳等方式为生。
最后被逼的不得不和自己亲弟弟投靠祖父觉昌安。
结果祖父在帮明军招降女真部落的时候被明军给卖了,明军深得俄式反恐精髓,直接把人质也拿来充战绩了。
年轻的努尔哈赤不得不忍下这口气,拿着明朝给的买命钱跑到建州拉人创业。
十来年下来,现在的建州有人口二十余万,地千余里。
看到是布占泰来了,努尔哈赤高兴的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亲自拉着布占泰的手坐到了自己的右侧。
“啊呀,你能过来看我真的是太让我开心了。”
此时的乌拉和建州正处于蜜月期,布占泰还娶了舒尔哈齐的女儿,双方见面气氛十分友好。
两人推杯换盏,喝的满脸通红。
即使是将来的敌人,李思齐也不得不承认努尔哈赤拥有着远超常人的才能和人格魅力。
这一套礼贤下士也就是对布占泰这样的老狐狸不起作用,换成那些平时天天被文官欺负,被皇帝苛待的武将,例如孔有德这样的铁憨憨,当场就恨不得把命卖给新老板,最后还真把自己的命卖了。
李思齐一边看着,一边学习努尔哈赤是如何拉拢人心的。
总结下来,努尔哈赤拉拢人的就是:礼贤下士——嫁个女儿/侄女(娶个女儿/侄女)——待遇给足三件套。
虽然李思齐没有女儿嫁出去,但是李思齐不介意以后牺牲自己的色相来拉拢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