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整个京城里各处都在谈论突然兴起的报纸,百姓当做茶余饭后的闲话,可一些官员则在私底下商议着,没有人在这个时候主动提起这事,因为朱棣现在对于掌控大明还是有决定的话语权,要是谁在这上面捣鼓事情那可真的就是找死了。
不少人都在等待这件事的发酵,等到一定程度再来逼宫。
早朝上,本就平淡的时刻,被朱棣拿了一张破旧的报纸丢在了朝上,质问这各地的官员。
“你们看看,这是谁做的这事,这是要反了天嘛?”
底下百官战战兢兢,都不想自己先带头,知道的人都明白这是底下士绅搞的鬼,也符合这些人的利益。
“上面一派胡言,就靠着捕风捉影的事,就敢来质问朝廷的政策,好大的胆子。”
朱棣发着大火在高座上斥责这事。
“传陈瑛,让他带锦衣卫下去查出到底是谁在编排朝廷之事。”
百官看到朱棣派出了自己的爪牙陈瑛这就坐不住了,这事要是顺利的进行,日后就有了案例,朝堂上解决不了的事,用明间的声音也能堵住朱棣的嘴。
“陛下,此事是民间百姓寻常之事,没必要让锦衣卫去查。”
底下几个江浙一带的官员摆明了要阻拦此事。
朱棣转头瞪了这几人两眼,也没说什么,也没阻止,就等着方平出招,这是他和方平早就补下的一个陷阱就等着这些人来跳。
“几位这么说可能不太适宜吧,这上边大多的事都是无迹可寻或是捕风捉影没有一点根据的,更何况上面还有对一些人构陷,说轻了这是忽悠人,说重了这是造谣生事,不知道几位怎么看?”
这时候正是方平要站出来的时候,要打掉这些人的气焰。
“也不尽然吧,这些都是广开言路的功绩,让天下人都可以畅谈天下事,有什么不对?”
“哦,可是上面的不实之处也不少,这到像是颠倒黑白,适意摸黑,臣请陛下设立新闻署,监督天下报刊的发行和审查。”
几个没有准备的官员,没想到方平会这么处理这事,要是这事真要这么做了,以后这些报刊的发行就又新闻署监督,尤其是这审查,如果不过关可就再也不能发出去了。
“陛下,这事不可行,这报刊是百姓自发的怎么可让官府监督?”
方平冷笑,现在还想着要摆脱朝廷的掣肘晚了,真以为我这段时间忍着这事就只是干看着的吗?
“陛下,臣请锦衣卫指挥使陈瑛上殿,奏报这期间所调查的事。”
“准”
底下的人都不明白方平要干什么,可是心里都有点慌。
陈瑛上来,直接就奏报了这段时间朱棣给他安排的事。
“陛下,这是臣这段时间查到江浙一带报刊之事,其中十有八九是虚假编造的,没有任何证据和案例证明报刊上所写的东西是真的,臣还对着报刊上所报的案例进行过实地走访,这里有走访的记录。”
随后陈瑛递上了一本厚厚的小本子,朱棣也是装模作样的看了一下。
“这就是所谓的广开言路吗?这分明就是恶意造谣中伤,此事必须由朝廷监督和审查,这事方平你来办。”
百官看着上面一唱一和的朱棣和方平两人,现在才清楚,这一切都在这两人的算计之中,就等着自己自投罗网,主要的还是锦衣卫拿出了证据,而自己这边可没有稳妥的证据能证明这些是真的。
事情就只能按照朱棣的安排定了下来,可是还有些人不愿放弃这一个重要的机会。
“陛下,这新闻署可归六部哪一部管理?”
说话的是刑部尚书吕震,这新建一个官署,就要有一定的职权管理,当然也要有一定的律法管理,刑部当仁不让的要问个明白。
“这新闻署当隶属于陛下。”
方平早就准备好了让这新闻署让朱棣直接管理,不然谁管理都会出问题。
“这不合法吧。”
“有什么不合法的,这天下之有陛下才能管理这新闻署,不然以后陛下说出去的话还没有一篇文章好用。”
话糙理不糙,明摆着就是告诉大家,以后朱棣要在这报刊上发表一些重要的事情,要是没有一定程度的让百姓信服,那可就要看了。
大家都是明白人,在这上面不可能驳朱棣的面子,也不能夺朱棣的位子和权利,不然自己也就到头了,想到这里下面的官员只能认了。
很快,新闻署就出来了,直接由朱棣管理,接踵而来的就是一部厚厚的新闻法,上面严格的记载了各种报刊和书籍出版的要求和惩罚。
连作为刑部尚书的吕震都感到震惊,原来这是朱棣和方平两人早就准备好的,现在只是顺势拿出来而已。
消息传的很快,可还是没有锦衣卫的动作快,江浙一带的一些非法报刊直接被查封,理由很简单,按照新闻法的规定,这些都是非法的出版商必须取缔,若有再开着直接去诏狱吧,若是要想再开报社就必须去新闻署等级和审查。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让江浙一带的士绅连牙带血都吞了下去。
有了这新闻署的建立,朱棣和方平就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来对付一些迂腐的老古板。
为此朝廷的邸报就彻底的改为大明月报了,开始发行第一期的报纸。
京城里突然就出现了许多卖报的小童,走街串巷的卖着报纸。
一开始百姓都不愿意买,可当有人试探着买了,了解到上面的信息以后,就有人开始关注这事了。
第一期就详细的描写了这次北伐鞑靼的一切经过,有专业的文人把北伐叙述的绘声绘色,一点都不亚于说书人的本子。
连不少在茶楼的说书人都买了月报在看,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后边有一则招聘告示才是最吸引人的。
那就是现在北方鞑靼已灭,土地纳入了大明土地,人烟稀少,为了让大明百姓过去,方平放出了大招,那就是设立北方牧场,开始招募懂得饲养和放牧的百姓过去,分发牛羊和草场,在那里开始畜牧,为此那边的赋税也比南边的少很多。
很多贫农在南方没有活计又不想去琼州和交趾的人都抱着试试的态度去了北方。
这是朱棣也没想到的,一份小小的报纸竟然能有如此的神妙,以前倒是小看了这报纸的威力。
不管怎么说事情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朱棣自己以后还是要迁都的北京的,现在就当做提前迁徙一些百姓过去。
然而事情却没有因此而结束,北伐结束,兵部又开始了要钱换装了。
打仗有战损,战损就要有补给,这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兵部合理的请求,户部也是准备了钱粮交给兵部。
可奇怪的是这次兵部拒绝了工部的装备,理由是兵仗局的更好,这就让工部不能忍了。
朝堂上,工部尚书在这里据理力争,可当兵部拿出兵仗局的军械时,工部傻眼了,里面除了一些日常用的东西以外,还有一些工部都没用过的东西。
比如望远镜,比如燧发枪,比如新式火炮等等,让工部知道自己在新的事务上落后了兵仗局一大截。
户部则是稳如泰山的看着两遍扯皮,这钱给谁都一样,只要兵部认账就好。
工部还想力挽狂澜,找回最后的面子,而兵部给出的理由是这次北伐,兵仗局的东西比以前工部的好使多了,尤其是那望远镜和燧发枪,在战场上出色的发挥让很多人都羡慕。
没办法最后工部只能忍下这苦果,回头就让自己的工匠去模仿兵仗局的军械制造。
方平也只是嘿嘿一笑,玻璃这东西现在只有兵仗局独家一份,你想要还没有多的,至于燧发枪,就算你模仿出来了也难以批量的生产,你们可没有蒸汽机这种日夜不停的工具,而且这期间,兵仗局已经做出了一定量的简单车床效率提升了不少。
看着朝堂上发生的一切,众人心里都清楚世道要变了,这改变是由方平带来的,至于好坏现在还不可得知,也要一段时间的检验才行。
方府里,于谦配合着方平在设计新的图纸,徐妙锦现在也快生产了,就不在两人眼前晃悠。
“老师,你说的这些东西真的能给大明带来巨大的改变吗?”
“当然了,你又不是没看到现在的改变吗?”
于谦摸了摸脑袋想了一下最近发生的事,的确有一点改变,只是哪里好像有点不对。
对于于谦,方平还是按照自己散漫的方式在教导,等过个几年再教他其他的。
其实是方平自己也不会那么多,要不是自己手上还有点动手的能力,可能这些机械制造都教不了于谦。
大明的改变是缓慢的,也是明显的,这是要时间的沉淀,技术的积累才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在最缺的还是人手,可这教育问题一直是方平难以介入的地方,儒家老顽固在这方面把手的很严实,让方平至今都没找到很好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