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首行动”最早源于华夏古代,相关的兵法有如“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直捣黄龙“等等。著名的荆轲刺秦皇也算是典型的斩首行动,但没成功。就算成功了,统一六国是秦国的战略国策,不可能阻挡秦国统一的步伐,只是有可能缓一缓而已。
而近现代战争中的“斩首”概念是由英国的军事理论家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提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他提出攻击敌方指挥系统为首要目标的“瘫痪攻击”,亦称“斩首攻击”。
富勒提出的“斩首攻击”理论通过选择打击敌人指挥部这个作用点,可以时敌军的指挥陷入瘫痪,这样敌人就不能形成合力而变成一盘散沙,打击敌人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原时空的二战英国就实施过多次“斩首攻击”。比如1941年11月的北非战场,英军刚刚发动的“战斧”作战行动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损失了大部分的坦克和汽车。此时英军决心再次发动“十字军作战”,以求在北非取得决定性胜利。同时英军秘密派出了一支精锐的突击队执行对北非德军的总指挥隆美尔的刺杀行动。
英军的突击队突袭了他们所认为的德军兵团司令部-距离前线200英里的贝达托里亚,他们在回答德军哨兵的盘问时,尽管他们不知道口令,可是哨兵仍没有开枪,哨兵以为他们是迷路了的德国兵。足见突击队训练之逼真。他们打死了那个哨兵,冲上楼去,最终有两个德国军官和两个德国兵被打死,死的是德军的军需人员,并不是隆美尔和他的司令部成员。
隆美尔确实曾经用这个房子作为他的司令部,只不过当时已经撤离,英国情报人员得到的是过时了的情报。
这是一次经过精心策划以及大胆的突袭,如果不是情报的有误,它几乎可以取得成功。没有沙漠之狐隆美尔坐镇指挥的德军非洲军团会是英军的对手吗?至少他们会败的更快一些。
而另一起斩首行动获得圆满成功。
早在二战前德国就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地区,为了便于统治,德国把捷克斯洛伐克分成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斯洛伐克”两个傀儡国家。
其中捷克这个部分,也就是当时的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德国会直接派驻总督,实际统治该地区。1941年9月,莱因哈德.海德里希被派驻到了捷克的布拉格,担任这里的行政首长。
到任捷克地区之后,莱因哈德巧妙运用“糖果加鞭子”的政策,一边大规模清除反抗分子,一边又用各种手段拉拢平民,比如双倍工资、发放免费电影票等。为了营造亲民形象,甚至在出行时不带警卫人员。
莱因哈德的表演很快取得了成效,捷克的工业生产在1942后开始不断恢复,这让捷克流亡政府和盟军高层十分担忧。为了加快捷克人民反抗纳兹事业的步伐,削弱德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捷克流亡政府决定派出特种部队刺杀恶魔海德里希。代号“类人猿”的刺杀行动由此诞生。
为了实施“类人猿计划”,英国人不仅空降了两位刺客,还陆陆续续空降了十几名受过军事训练的捷克特工,有些人被德军打死了,也有些人成功与当地抵抗组织接上了头,与两名刺客汇合,这些人的作用都是为了掩护和执行刺杀行动。
1942年5月27日晚间的“类人猿”作战中,莱因哈德在布拉格郊外遭遇刺客伏击而身负重伤,延至6月4日不治身亡。
而这一次雅尼克不但动用了钻地核弹将美国高层一锅端掉,还突袭了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和佐治亚州,端掉了这三个州的司令部和政府机关。
突袭行动太过迅捷,导致附近的美军部队甚至都不知道己方的司令部被端了。
“联系上司令部没有?”在一处离哥伦比亚30多公里的防线上,守军师长正焦急的来回度步,不停的催问着通讯员。这里是通往哥伦比亚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德军随时可能对他们发起进攻,他们急需增援。
可偏偏这个时候却联系不上司令部,着实急死人。
通讯员无奈的摇摇头。“还是联系不上。”
指挥所内的一个参谋小声嘀咕了一句。“司令他们不会已经跑了吧?”平日里可没出现过这种情况,偏偏在这种紧急关头联系不上,着实蹊跷。
守军师长瞪了他一眼,没好气道。“跑?往哪跑?他不怕被送往军事法庭?!”
参谋耸耸肩。“说不定他已经跑到德国人那边去了。”
“……”师长微微皱了皱眉头,摇了摇头。“应该不会,威廉姆斯司令不是那种贪生怕死之人,更不会投敌叛国。”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急匆匆的跑了进来。“师长,发现一支机群从我军后方飞来!”
“我军后方?”师长不由一愣。“是友军的飞机吗?”
参谋长也是一脸诧异。“应该不是吧?我军飞机还能起飞?”德国人完全掌握了制空权,己方飞机即便是起飞也只有被击落的份。
不一会那支机群已经飞临这处防线上空,虽然飞的挺高,可地面上的人还是清晰的看到机翼下方印着的铁十字,不禁纷纷惊呼。“上帝啊,德国人的飞机怎么会从那个方向飞来?”
师长大吃一惊。“他们飞来的方向是司令部那边,难道他们去袭击了司令部?!”他不敢再耽搁,立刻叫来两个联络兵,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司令部一探究竟。
看着两个联络兵一溜烟跑出去,参谋长不无担心道。“要是司令部真的遭袭,那我们怎么办?”没有增援,他们恐怕连德国人第一波攻击都抵挡不住。
师长深深的叹了口气,却无比坚定道。“挡不住也得挡,除非德国人从我们的尸体上跨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