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夹缝中的朝鲜
入侵朝鲜,完全是面子上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这场三国大战的名称,也不用记下来,就像苏轼、苏东坡、东坡居士一样的,反正都代表一个意思。有三个国家搅合进来,因此中国称为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为壬辰倭乱;而日方的名字为文禄庆长之役。
丰臣秀吉很早以前就有从朝鲜出发,啃掉中国,最后君临印度以达成“征服世界”的宏图大志。当初是准备在织田手下以大将的名义实现的,现在猴子做大王了,就基本上是别人帮他去做梦了,自己就在大阪老家里整理整理,打扮打扮;到时候像一个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去坐上北京的宝座就行了。
丰臣秀吉还是很给朝鲜国王面子的,写了一封言简意赅的劝降信,大致的意思是:我很能打,打谁谁服;如果你能弃暗投明让个道帮我打进中原,定有你吃香的喝辣的,岂不美哉?
朝鲜国王李昖一看不觉一惊:这是什么鬼玩意儿?然后顺手就把秀吉的信扔进了垃圾桶里。不难看出,如果朝鲜同意了请求才是真正的要灭国,只得把日方使者乖乖的送回国以回绝。
秀吉幼小的自尊心受到了踩踏和伤害,自从当上关白以后还没人敢这么欺负他。脑门一热,令小西行长进行总动员令动员了10万兵力,以德川家康的战术为参谋,因朝鲜拒绝攻明为由,1592年,开启了6年的文禄庆长之役。
战争理由,从古到今,一直是一个很搞笑的东西。
小西行长的速攻
也不用去管这些了,既然开打,让我们来看看战争开始双方的豪华阵容吧:
日方:宇喜多秀家为元帅,小西行长、加藤清正为先锋,九鬼嘉隆为水军指挥官,步兵14万,水军8250人,战舰700余艘。
朝方:?
中方;?????
也不难看出,朝鲜军队的问号是真实的,明朝军队的问号也是真实的。朝鲜因作为明朝藩属国久矣,基本丧失路上战斗能力。再加上朝廷犹如过家家似的朋党之争,可以说是个朝鲜人都没想过日本会侵略他们,只顾自己玩儿政治斗争,还贼带劲儿。
玩儿的结果就是战场上玩儿蛋。日军自从釜山登陆以来就势如破竹,简直比几十年前武田信玄的风林火山的行军速度还要快。1592年4月中旬登陆,4月下旬破朝鲜王都汉城,5月8日国王李昖仓皇出逃,日军占领平壤城,朝鲜除了个别义军以外政府军基本无抗击能力。
由此事可以看出丰臣秀吉的军事能力是数一数二的,朝鲜举国上下的逃跑能力也是数一数二的。国王李昖来到了中朝边境的义州很憋屈,只能请求明军支援。(甚至一段时间明朝还因陷落速度快的难以置信而怀疑朝鲜是帮日军让明军入朝落网的)
最后大明帝国还是将信将疑地派出了副总兵祖承训为指挥入朝作战。按道理来说,面对来势汹汹的日军,好歹明朝也要派出旗鼓相当的队伍吧。明朝皇帝神宗全派辽东骑兵,最后连祖大帅算一块儿一共2349个人。两千对十四万?搞笑呢?
当时小西行长也很懵逼,虽然为名震天下的辽东铁骑,但是两千人不要命的就往日军大本营冲刺,是每个人都是练过刀枪不入的耶稣神功么?结果冲进日军包围网被各路武士啃了一圈后,事实他们大多数人并没有练过神功,第一次援朝计划彻底破产。(祖大帅都差点回不来了)
明军第一次溃退后,明朝才明白日军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于是派出了辽东总督李如松与他的名门将家与小西行长在平壤城决一死战。在平壤以祖承训乔装朝鲜军民引日军出城后,李如松对小西行长守军发起了总攻势。未几,平壤城四面全破,小西行长一溃千里。之后,在进行了碧蹄馆之战与日军的决定性胜利后,明军成功收复了几乎除釜山外的所有朝鲜领土,让日军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庆州附近,文禄路上战役结束。
水上的状态怎么样呢?用一个史实就足以形容:
廿九日露梁会师,遇敌1艘,击毁.又遇敌战船12艘,悉数击毁。
六月初二日唐浦,遇敌舰20艘,中卫将权俊撞破敌指挥舰。
六月初四日唐浦,全罗右水使李亿祺领战舰25艘会师。
六月初五日出外洋,后移泊固城唐项浦中洋,派三艘船侦查,一出海口即遇敌舰26艘,会战,焚敌舰10余艘。
六月初六日追敌外洋,焚一船。
七月初八日舟船至中洋,敌退我追,敌舰70余艘列阵内洋不出,以佯退引出至闲山洋前,以鹤翼阵,先破3艘,焚1艘,400余日军弃舟上陆潜逃。
这是来自朝鲜方面的实录,很明显,在日军传奇海军领袖藤堂高虎的带领下,无论是正面刚还是偷袭,日本在海上几乎没有赢过几次,因此这段历史在日本战国史内可谓闭口不提。
不是因为丰臣不注重发展水军,而是朝鲜那时虽然陆军不堪一击,但水军却可以主动出击,而却还发明了一种叫龟船的次时代高科技海上大规模杀伤性魔法武器,其关船的威力也是一个顶两个日本船只,还有一位日军水军的天生克星,朝鲜屈指可数的名将——李舜臣。在叫苦不迭的路上战场与水上战场双双失败后,第一次征朝就以日军惨败作为了收场。
这仗打下去太过于神经,而明朝国内又出了一点儿问题(宁夏未平),因此中日决定停战一段时间。虽然丰臣这边接待了神宗派往大阪的使臣,但是由于双方语言不通,两国的希望就留在了由石星(时任兵部尚书)委托的乡间混混沈淮敬(会日语)与小西行长的交涉上来了。
沈淮敬会不会外交不清楚,但如果排一个明朝十大忽悠之榜,我相信他的能力排上一号人物肯定是绰绰有余的。为什么?因为他与小西行长达成了这样一个协议(以神宗的名义):
大明·日本和平条件七条:
1.迎大明公主为日本天皇皇后;
2.发展勘合贸易;
3.明、日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4.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日本;
5.朝鲜送一王子至日作为人质;
6.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7.朝鲜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这些别说神宗看了,就是北京城路边的乞丐看了都会觉得这谈的是什么鬼玩意儿,恨不得将沈淮敬拿去喂鲨鱼,直让人血压升高,面红心跳。所以到最后事情还是败露了:神宗知道丰臣秀吉想要自己的女儿以后很受伤;丰臣知道明朝只给自己封了一个日本王(这个搞笑的封王文书还留在大阪博物馆里被保存了下来,据说丰臣秀吉曾经对着文书大骂:老子想封王就封王,要你这个多管闲事的来封吗?(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且吾而为王,何以对天皇!)),最初的承诺都是肉包子打狗以后也很受伤。既然双方都很受伤的话,那继续打吧,还谈个屁呀,没谈的!(沈淮敬、石星被革职回家种玉米了,小西行长也被丰臣秀吉大骂了一顿)
在打之前有个小插曲:辽东总督李如松在追击鞑靼时不幸挂掉了,李舜臣也因为在朝鲜越斗越开心的政治斗争中轻松被自己人搞下台了,祖承训什么的一号人都回老家了。在中朝人才双双流失的情况下,日本1597年1月在釜山抢先发动了第二次朝鲜战争。(庆长之役)
的确现在对日本来说是好得让人怀疑的时机,但是日军忽略了两个重要的问题:
一:明军搞定内部以后还会回来的,这次不会手下留情了。
二:李舜臣只是暂时的下台而已,他终会葬送掉丰臣秀吉最后的希望。
就此开始吧!
战火续燃
8月,日本攻破泗川、南海、光州,最后进攻南原。明军副总兵杨元率领3千明军和3千余朝鲜军镇守南原,孤军坚守数日后被迫突围撤出,守城将士绝大部分阵亡,南原失守。这时驻全州的明将陈愚衷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这样加藤清正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后日军又分别攻陷黄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汉城的屏障尽失。如此简短的史料只表现了一个问题:明朝大部分将士都撤回了国内,凭朝鲜的戍卫军是不够小西行长一行人啃的。未几,朝鲜王城再宣告急。
正当小西行长摇着手中的折扇,满心期待的打开汉城的门户在欢天喜地的进去发一把战争财的时候。黑田长政和伊达政宗在稷山发来急报:有一位叫麻贵的猛人带领着几万的明军埋伏我方,死伤惨重,请求撤退重整阵型。
麻贵,生卒年不详,大同右卫人,回族人。他是第二位让日军感受到了征朝的绝望的人。在稷山重创小西行长的2个军团,让日军无法在朝鲜前进一步的传奇缔造者。
这条报道也令多疑的小西行长心生疑惑,加上麻贵的确人猛而黑田长政描述得像阎王下凡般的恐怖氛围后,将采取稳和的进攻策略,收缩战线,日军在朝鲜从此未再前进一步。
如今看来,日军的扯淡能力也的确令人敬佩,当时明史里明确记载明军人数为5000人,还加上了2000左右的朝鲜杂军。而日军这边黑田长政的军队人数就为1万5千人。也就是明军是在强于自己三倍的日军面前还击毙了6000人的日军。这样的数据如果小西行长当时知晓了,可能黑田长政就可以放心在战场上切腹安息了。
海上也几乎没什么新意的事情,前段时间李舜臣官复原职,带领着朝鲜初期被打残的船只12艘(注意这个字眼),与日军131艘舰队在鸣梁发生激战,击沉了32艘包括日军主力舰的倭船与指挥官以后,毫发无损的取得了海战胜利。
丰臣秀吉已经失去了在海上的所有耐心,他迫切表示要小西行长在陆上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小西行长表示去你的吧,这锅我不背。现在贸然进攻等于送菜上门。于是决定两路军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带,小西行长退守顺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长政退往梁山,岛津义弘退守泅川,建筑营垒工事,待机反扑。
糊里糊涂的胜利
在稷山大捷的奇迹创造后,明军发起了针对加藤清正的蔚山战役的总攻。进攻蔚山的中朝军队总计三万余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千人在此驻守。一开始联军在麻贵的带领下进攻十分顺利,加藤清正的老巢都被掀开了一大半。三万人打6千人,怎么说用手刨蔚山都能这座山刨平。
人生就是像电影一般充满着意想不到才精彩,如果说每一件事情都平平淡淡的发展的话,估计天上看戏的玉皇大帝、基督和如来佛祖也会无聊到哈欠连天。历史也是一个不安分的导演,也可能是觉得加藤清正命不该客死异乡,下面就发生了诡异的一幕,就是传说中的戏剧性变化——
明军在即将攻破城门之际,鸣金收兵,停了下来。
双方无论大将小将都是一头雾水,日军这边无论逃跑的、跳河的,还是准备做俘虏、宁死不屈切腹的都已经跃跃欲试了,接下来明军破城、清点一下战俘就是走个必要程序而已。但是明军撤走了攻城部队,在下面乖乖地挨日军的枪籽。这搞什么搞?
不是因为不想搞,而是因为明军指挥这边出了一个搞人曰杨镐。
明史对这时期奇特的收兵理由众说纷纭,《明史.李如梅传》说当时李如梅(逝世猛人李如松的弟弟,与杨镐交情很深)部尚未到达,杨镐不想让攻城指挥陈寅的功劳比李如梅大而鸣金收兵,也有说杨镐自己想抢功劳的,还有神人说他打来打去突然想进去找加藤清正喝茶聊感情的......反正这种异象的出现和这个搞人有关。
既然明军就这样呆呆的站着,那好客的日军也总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吧。子弹、石头招呼得明军溃成一片。丰臣大老爷听到这个消息大喜,立即派小西行长、黑田长政、岛津义弘率领援军五万陆续赶到。这下这位搞人可真的搞不下去了,随着明军在城下的减员越来越严重,粮食弹药也快见底了;再看城墙那边,尸体都快有城墙高了。他终于决定在增援日军的喊杀声中陆续撤军。
但历史屋中从来都是漏偏逢连夜雨,也不知道是哪位心理素质极差的兄弟叫了一声日军几十万大军来矣!我们完蛋啦!(有内奸嫌疑)明军的撤退就开始乱成一团,个个都毫无战意,互相奔逃。如李如梅的辽东骑兵部队,率先逃奔,致使各营溃散,兵败如山倒。骑兵步兵互相踩踏而亡者不计其数。
可悲,可叹矣!
就因为杨镐这么一个搞人。
但是因为他在后面的命运决斗中又做了一次更罪恶的搞人,因此这次惨败也就被淡化了,正史中也不经常提起这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从中可以看出虽然杨镐占了大多数惨败的责任,但是全责也不一定由他来负责。有时候拿几个胆小士兵的天灵盖来磨磨刀还是很有必要的,都是领工资的打工仔嘛,何必计较呐?如是而已。
蔚山之战的结果显而易见,明军莫名其妙的惨败,伏尸两万;日军迷迷糊糊的惨胜,玉碎一万。明军失去了提前结束战争的机会,双方在半年年内都像泄了气的气球一般无力再战了。
如梦似幻
接下来的一年,鉴于海上被李舜臣的无敌舰队(临时工)封锁的严严实实的,随时有被赶下水去喂鳄鱼的危险,日军只能在兵粮寸断的打几下逐渐退守至釜山一线,顺便发生了一件大事,令日军不得不进行撤退了。
什么事?
枭雄丰臣秀吉庆长三年(1598年)8月18日卒于伏见城内。享年60岁。
丰臣秀吉从一个提鞋小足轻开始当家,直到得到了织田信长的慧眼后愈发光彩,在日本战国时期无论上洛之战、中国地方战役还是尼崎之战都战果丰硕,成功用他的实力与不怕死的实干精神证明了只要肯运筹帷幄,即使为无名之辈也能称霸乱世,给百姓们安居乐业的生活与安宁的环境。他的上位历程,只能用武运昌盛来形容了,有着广泛的人脉(礼待商人)和出奇的智谋,加上丰臣秀吉虽贵为关白,却总是一副慈祥的模样,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日本的天下,非汝与谁?
但后期晚年因为野心的膨胀,以及对解决国内矛盾矛盾的错误认识。他发动举国之力入侵朝鲜,迫使日本与明朝联军对敌。无尽的欲望只能导致自己郁郁寡欢,终得与人世不欢而散。侵朝战役,用白话来说就是:丰臣秀吉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是也。(子孙后代那扩张蓝本就是他的作品)
相信如果他老老实实发展经济的话,一定是一位令所有人人心臣服,稳定万世的君主,奈何人生如此!
他在临死前留下了一手辞世歌:朝露般降临,朝露般消散,此即吾生。大阪的往事,宛如梦中的梦。也成为了日本戏剧的佳话,一直被流传至今。
是啊,藤吉郎,你的梦,也应该结束了。谁的一生不似幻梦,又缥缈如蜉蝣,一触即逝呢?成王败寇,自古而来;但你的壮举,却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代代相传,成为一段励志的不朽佳话。
我对他的看法是:你为历史埋下浪漫的佳话,历史将成长敬佩你的伟大!
朝露虽短,人间奇景;此即吾生,无付年华!谢幕吧!秀吉,你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值得铭记。
逆转的命运
日军终于在联军的步步紧逼下撤退至了釜山的最后一个据点,在联军方(老将邓子龙、李舜臣不幸牺牲)的猛烈攻势下,他们终于在付出了日本舰队基本上全军覆灭的惨重代价下(露梁海战,东亚近古代规模最大的海战),由岛津义弘(记住这个跑步冠军的名字)接出小西行长逃出了朝鲜撤退回日本国内,李氏朝鲜的日本势力也基本被肃清。不久,大明成功班师回国,去迎接他们来自东北的新挑战。
现在我们可以把目光重新投回日本了,因为丰臣秀吉的溘然长逝,而其子丰臣秀赖还未成年,于是丰臣秀吉挑选了5位他信得过(挺有自信),实力不俗(还真是),绝无二心(“真准”)的贤臣辅佐秀赖,这就是丰臣的五大老和五奉行制度。
其中,我们的老朋友、老无赖要登场了,他将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让秀吉的美梦变成一张废纸,让整个日本真正的臣服于他的龙袍之下,左右逢源这么多年,就为今日!
你会做什么呢?战国终结者,最初的二五仔——德川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