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建安五年

第一百七十九章 儒医本就是一家

建安五年 渔不笑 2364 2024-07-06 15:36

  要推行刘琦心目中的教育方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基础教育的严重缺失和不足。

  彼时能识字者百中无一,文化知识被门阀大族所垄断,平民家的少年根本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没办法走上刘琦所规划的蒙学、学堂、书院三级教育体系。

  要想改变这一点,打破时代的桎梏,就必须从上到下来推动,批量生产大量师资下沉到最基层去进行知识普及,将蒙学的星星之火点燃,才能有后续的学堂、书院逐次推进,而书院第一阶段的招生也正是围绕着这一点来展开。

  刘琦传令农场诸屯,每屯选取两到三名本就有文化功底、能识文断字的青年,送去书院参加蒙师培训班,内容以儒家入门经典为主,为期两个月。

  到期之后,除少量天资聪慧者会被留下继续研习外,大部分人将回到各自农屯担任蒙师,负责在本屯开设的蒙学任教,并从各屯公用经费中统一供给食宿、拨发月俸。

  用一年时间,开设四期蒙师培训班,当能获得一定的师资人才储备和社会传播效应,皆时便可再进一步,以农场为单位开设学堂,并从蒙师中择优选拔,到农场学堂任教习。

  按方案设计,农场学堂入学年龄为十二岁,学制为三年,学成后年满十五岁,如顺利毕业便可算学有所成,在野能闻达,入仕可为官,届时书院才可真正发挥他的作用,从中择取才华最为卓越者,进入书院进一步深造,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不过眼下这套宏伟的计划才刚启动第一阶段的蒙师培训,这第一批入学的蒙师班学员们年龄参差不齐,水平也各有高低,但出身卑微的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追求却是极为强烈,入学后个个奋发向上,日夜苦读,刘琦与张仲景步入震字坞堡时所听到的阵阵读书声正是来源于他们。

  张仲景在教室外旁听了半刻,便已是连连颌首,赞许曰:“皆为真心好学之人也。”

  怕打扰学员们苦读,张仲景并未多做停留,而是在刘琦的陪同下继续游览书院各处,督学祢衡闻讯亦赶来相陪。

  祢衡虽对人严苛,有狂生之称,但面对悬壶济世多年、名满天下的张圣人,亦是满心倾佩,甘愿为之领路,并主动介绍书院各处屋舍房宇的功用。

  一行人边走边聊,一路看去,来到了位于书院深处的文渊阁前,在祢衡的大力推荐下,张仲景缓步登梯上楼,去到顶层观景台,一览大溪城盛景。

  文渊阁高达四层,是大溪书院乃至大溪城最高点所在,此时已近正午,恰逢万里无云,站在观景台上放眼望去,但见湛蓝如洗的碧空之下,巍峨的坞堡分门错落、拱卫八方,辽阔的农场良田万顷、环绕四周。

  往西眺望,波光粼粼的漳河水从北而来,迎头撞上大溪堰后一分为二,一半经沮河入江,一半汇入大溪泽。往东看去,视线穿过望泽台,隐约能见江陵城郭影影、屋宇绰绰。

  张仲景极目远望,眼前盛景如斯,让他不禁心旷神怡,神色间颇有激昂之意,良久方才收回目光,扭头看向刘琦,淡笑谓道:“少将军今日请老道来到底所谓何事,现在当可如实道来矣!”

  刘琦被窥破心思,却毫不在意,嬉笑谓道:“早知瞒不过圣人!”

  这才将心意向张仲景细细道来。

  按刘琦的想法,大溪书院虽然以儒立本,但绝非只有儒学一家独秀,而是要打造知识圣殿般的非凡存在,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蓄、各取所长才是。

  所以书院已拟开设算术、兵学、民政、诗赋等多门或实用、或浪漫的课程,连机械工程课都一度在刘琦的计划表之中,只是碍于时人对匠作的极度蔑视而暂且搁置。

  同理,向来以仁爱之术自居、与儒学有精神上共鸣的医学当然不可或缺,而著作等身、开万世医宗的张仲景张圣人便是刘琦心目中医学教授的不二人选,而这更是开启另一项雄伟计划的关键所在。

  张仲景听罢,却颇有些犹豫,迟疑谓道:““这......学医毕竟非上品,岂可登堂入室,莫要误了人家前程......”

  原来彼时虽然读书人大多爱读医书、会些医术,但专业的医者社会地位并不算高,只能排在士农工商之后,与巫卜之流并列,压根上不得台面,像张仲景这种能被以圣人相称的毕竟只有一个。纵使是华佗这般神医,那些门阀士族们也丝毫不放在眼里,遇到曹操这种一怒之下说杀就杀。

  刘琦却是笑而劝慰道:“此等迂腐之言,圣人怎可为之介怀?医者救死扶伤、仁心仁术,乃积善积德之所在也,之所以世人有所误读,正是因为缺乏专门的医术学习体系和场所,所以医师水平大多参差不齐,以致有欺世盗名之徒鱼龙混杂,这才会屡屡有庸医误人之事出现。不仅害人害己,更使得天下医者为之背上骂名。”

  张仲景闻言,不禁扬眉谓道:“此言见识不凡,颇有几分道理,不过听少将军所言,似乎已然胸有成竹?还望不吝赐教,老道愿洗耳恭听。”

  刘琦这方正色谓道:“这便是请圣人来当这医学教授的原因所在了。”

  按照刘琦心目中对大溪城的规划,当仿照基础教育体系,构建农屯、农场与大溪城的三级医疗体系,在各屯设驻屯医工,处理一些常见的小病和紧急救治;在农场场部建立医馆,有医师坐堂,望闻问切,开方抓药;而在大溪城内则将专建医院,延请海内外名医坐诊,并设屋宇多间,以便重症病人常住诊疗。

  但彼时宫廷内虽有专设御医,但地方各州郡都还是靠散落各处的药铺和游走四方的方式来诊疗治病,医学传承也都是靠师徒相传的传统模式。各地医师往往自成一家、各有所长,并无成系统的医学体系,互相之间谁也不服谁,故所谓的水平高低也根本无从评价。

  所以想要将这三级医疗体系搭建起来,必要要有张仲景这般德高望重、天下公认的医圣亲自坐镇,一可编撰教材、系统培养年轻学员;二能鉴别高低、分级评判医师等次,如此则人心拜服,方可观后效也。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