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新朋友和对隐麟会设想
从九月初三何后被董卓派人鸠杀后,天子公卿大臣着白衣为其守丧三日、出殡到合葬,拢共历时五日。
这五日里,或许因为公卿大臣文武百官,与董卓等人,都在为何后丧事而劳碌,倒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一切都比较平静。
蔡邕和韩馥二人因身居要职,这五日里,一直不曾回府一次。
而蔡琰也一直待在自己闺房里,韩茂没怎么见过。
第五日,也就是初八这日。
韩茂入城一次,他前往城南的太学,他得把那日设宴借用王定的钱给还了。
顺带他还认识了王定和郑浑两人,近来又在太学中,新结识的几个朋友。
而王定和郑浑之所以介绍这些新朋友,给韩茂认识。
自然是想让他这个会首,来帮忙把把关,以便后续吸纳到隐麟会来。
韩茂心知肚明,他遍寻记忆文献记载,没有找到关于这些新朋友的,一星半点的记载。
待韩茂与之交谈后,他发现这些新朋友,虽然未在史书留名,倒也能跟他对答如流,算得上出类拔萃。
而未能在史书留名,在韩茂想来,要么如他前身一般默默无闻,要么就是被埋没的人才,后者可能性居多。
古往今来,历史埋没了多少人才?而能留名历史的又能有几何?
不说别的,就太学之中,除了他这样特例入学的,大多数能被州郡推荐来太学进学的学子。
他们大抵都是各个州郡中,相比较而言,颇为出色优秀的人才。
不然,州郡之中,也不会推荐他们,来雒阳帝都给家乡丢脸,推荐他们来就是为州郡争光。
一旦他们在太学崭露头角,也能间接告诉朝廷,看看他们州郡出众的人才众多,这皆归他们官吏的教化之功也。
而经过一番友好交谈,韩茂一如既往设宴款待新朋友。
这里不得不提,得亏了董卓不重视何后丧事,民众没有任何禁令,他们才能在酒肆聚在一起。
韩茂在酒宴上观察一番,倒觉得这些新朋友,各方面都还不错。
他便找个机会,大加赞赏了王定和郑浑二人慧眼识珠。
并告知二人,这些新朋友后续入会的事情,就让他们按照当初,四人制定的入会章程来办即可。
这教王定二人很开心,很激动,自己新结识的朋友,得到韩茂这个会首的认可,教他们更加动力十足,大有当做事业来做。
这让韩茂在心里也将隐麟会发展看重起来,他打定主意,好好借助王定和郑浑二人在太学的机会。
尽可能调动二人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在太学多多活动,发展壮大隐麟会。
为此,他想了想,将这次带出来的钱,贡献了三千钱,作为隐麟会在太学中,吸纳新人,聚会和活动的基金。
他并跟二人交代,这钱该怎么花?
每一笔支出,都要记账,一个人管钱,一人记账,确保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
王定和郑浑二人,也确实真心实意,想要发展壮大隐麟会,更是将他这个金主的话,都一一记录下来,拍着胸脯跟他保证严格执行。
对于这点,韩茂还是相信的。
不然,也不会短短几日时间,王定和郑浑就又结识了,这么多新朋友?
而这也是韩茂决定对隐麟会加大投入,并对王定和郑浑二人动了考验的念头。
若是二人能顺利通过考验。
以后,韩茂就会每隔一段时间,定期支持隐麟会一些钱财,作为发展基金。
当然了,他的每笔钱,可都不好得哦。
他得要让隐麟会内的成员,接取完成他交代下达的各种任务,才能得到对应等级对应积分,换取对应钱财乃至其他!
如此一来,慢慢的在他的引导下,使其逐渐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好让隐麟会内部,吸纳的各类人才,对积分形成渴望。
这样一来隐麟会,不管吸纳天南地北的多少人才,都能真正,尽皆为他所用!
而这才是他对隐麟会真正操控的手段,利益同盟,而非纯粹的靠热情,互相帮助。
那样纯粹,靠开始的小打小闹还好,但,想要真正发展壮大,很不现实!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韩茂还要看郑浑和王定能不能通过考验,这都需要时间才能知道。
说实话,他虽然添这个会首。
可若到了他父亲赴任冀州牧后,他跟随而去,还真没有过多时间,来为隐麟会的事情操心的。
这也是,他在组建隐麟会,拉上王定、郑浑、诸葛瑾三人的根本原因,想让三人为他打工!
何况,未来他和父亲在冀州站稳了,冀州需要大把人才。
他将来要以冀州作为根基争霸天下,同样,需要大把人才。
哪有可能将到手的人才,引荐出去的道理?
不过,这些事,除了他这个穿越者,别人又不会知道?
除了他,谁会知道董卓会引起群雄征讨?引起天下动荡,汉室势微,乃至群雄割据?
但不妨,他可以利用自己知道的,这些信息差,来布局谋划,获取想要的利益!
好在王定等人,也都志同道合,很给面子都加入了。
韩茂何尝不知道他们在加入隐麟会时,皆打着各自的小算盘、小想法?但不重要!
只要他和父亲能真正将冀州发展的够强,这些人心里会有杆秤,知道如何选择对自己有利!
明日,就是九月初九重阳节了。
韩茂建议王定二人可以利用这基金,组织个活动,增加感情。
比如:一起登高祈福,搞个诗会吟诗作赋之类的。
在韩茂记忆里,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
现在开始流行了,但有些人过重阳,有些人不过,而真正鼎盛全民都过这个节,还要在后世的唐代。
他的这建议,得到王定二人一致赞同。
三人越讨论越起劲,韩茂甚至还把自己在古装剧和小说中看过的诗会提出来。
眼下汉代流行“即席唱和”诗赋的,在此基础上,他建议增设晋代才有的如:“金谷酒数,如诗不成,罚酒三爵……”
乃至如唐代的“飞花令”“拈字流觞”,甚至如宋代的“诗言志”,“诗言情”应景之作,命题之作等等。
他将这历经数代在诗赋上,运用成熟无比的玩法和规则,一一描述出来,他讲的绘声绘色,让人仿佛身临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