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底线
“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国灭韩国,魏国恐惧,向秦国献地。如今秦国发兵灭赵国,魏国更是连个态度都没有。当初魏、赵、韩三家分晋,三国结成同盟,西可控秦国,南遏强楚,东抗齐国,进可以对外扩张,退足以联手自保,游刃有余,那时是何等的风光。由此也可以看出当年的晋国是何等的强大,分裂出三个国家,都是战国七雄中的角色,如果晋国不分裂,说不定一统天下的就是它了,但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假设。
个人以为,魏、赵、韩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场,就在于他们没有坚守住底线。三晋的底线就在于团结,这是个大方向,不管怎么发展,这个是不能变的。一旦变了,灭亡只是迟早的事情。三晋处在当时中国的中部,西边有发展潜力巨大的秦国,南边有在周朝强盛的时候就一直不服气,敢于与周天子叫板的楚国,东边有老牌强国齐国,北边还有个虽然不是太强,但却可以在关键时候在背后插一刀的燕国。可以说是四面都是对手,处在四战之地。任何一方的国家,强盛了,想要对外扩张,都得对他们下手,这是必然的事情。所以三晋必须团结,这就是底线。守住底线有时候确实很难,因为三晋,魏、赵、韩是三个国家,他们都有各自的利益,有利益就必然有冲突,有冲突就会影响团结。但这正是考验政治家智慧的时候,经受得住考验就没问题,经受不住考验那就是守不住底线。
“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秦王还,从太原、上郡归。”
秦王真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有仇必报的性格我很喜欢。虽然手段毒辣了一些,可是历史问题得历史分析。作为一个王,秦王有做王的底线,作为一个人,嬴政有自己做人的底线,触碰了底线,那你就得给我个交代,我也得给自己一个交代。
“始皇帝母太后崩。”
嬴政的母亲去世了,我想他一定非常难过,因为我一直觉得嬴政既是一个政治家又是一个性情中人。
“赵公子嘉率其宗数百人之代,自立为代王,东与燕合兵,军上谷。”
大多数丧家之犬,最终是成不了事的,咱们这位代王,也不例外。人倒霉了,想要再翻盘很难,大多数都是因为没心气了。但是少数人挺过来了,所以他们就变成了很不一般的人。虽然未必可以名垂青史,但是也可以做到圆满自己的人生。
“二十年,燕太子丹患秦兵至国,恐,使荆轲刺秦王。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太子丹用刺客,这个计谋到底管不管用。如果荆轲成功了,会怎么样。首先荆轲肯定是活不了了,不管成功与否,荆轲都会死。这就是死士的命运。估计荆轲早就知道这点,也早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秦始皇如果没了,对天下形势会不会产生影响,我以为会。我在前文就说过,秦国有两个弱点,一个是天下诸侯联合起来突然发难,一个是秦国内部出现内乱。如果秦始皇真的没了,那么秦国很可能就会发生内乱,说不定被灭掉的赵国,甚至是韩国,都能够复国。天下再动乱个几百年,也不一定。但是历史没有假设,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我觉得太子丹是把刀插在了对手的软肋上,可问题是,这把刀子不够硬。
“二十一年,王贲攻荆。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
敢买凶杀人,还失败了,那就必然得付出些代价。记得有部电视剧里的台词是这么说的,要想杀人,就得做好被杀的准备,要想打人就得做好被打的准备,天下的道理有些时候就是这么简单,可惜这么浅显的道理很多人却不知道。可是我觉得太子丹与荆轲一样,都应该算是明白人。
“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又是一个苟延残喘的,这个就不用多说了。既然要跑,为什么不跑远点,真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