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布反了。
据说当朝廷把盛着彭越肉糜的食盒送到淮南国的时候,正在打猎的英布就下定决心要反了。
当初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大军冲散后到下邑时,下邑画谋中的三个人韩信、彭越和英布,现在已经有两个因为谋反的罪名被诛杀了。
如果说韩信被诛还有点自作自受的因素在里面,可彭越之死却是的的确确的冤枉,饶是当时的英布再是赳赳莽夫的脾性,此时也该反应过来了,下一个会被诛杀的就是他。
恰巧这时,一个叫贲赫的的人逃到长安向刘邦告了状,说是英布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造反。
贲赫的话像是一记闷雷一样在刘邦的耳边炸响,此时的刘邦才觉得自己身边的将才之缺乏。
要平息这场战事,就必须找到与英布同一层次的将才。
本来是有两个的,可惜韩信和彭越都被刘邦以谋反的罪名给诛杀了。现在大汉朝的将领中,周勃正在北方平定陈豨占领的代国土地,忙得不可开交,不能分神,且他也不一定斗得过英布。
张良虽然是个好谋臣,可也就是嘴皮子厉害,要带兵打仗可就歇火得很,当初他收复个韩国都得靠刘邦帮忙,现在更是病得一塌糊涂。
灌婴呢,是个执行命令的好手,但不具统帅之才。
樊哙冲锋陷阵厉害,但是和英布不在同一个级别上,充其量算是一个将才而已。况且,他也还在负责群里来陈豨余党的工作,和周勃一样,也不能分神。
萧何是一个管家,搞搞后勤还可以,让他去打仗不如说让他去送死。
刘邦想到这就头疼,他看着身旁的陈平,极是嫌弃地埋怨道,
“平时看你主意一堆一堆的,净是些上不得台面的妇人之高见。带不得兵,更谈不上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平时还行,一遇到点紧急之事,就显出你的无用来。”
陈平被怼得无言以对,只得建议刘邦听从萧何的意见,抓捕贲赫进行审问,然后再派人去淮南国调查,以便给朝廷以缓冲时间。
这期间,戚姬好几次都带着温养之物来侍侯刘邦,都被刘邦砸了出去。
陈平还看见,戚姬暗地里抹泪的样子,很是楚楚动人。但一想到她对刘邦后嗣极其毒辣地下过手,又硬起了心肠,不作半点劝解之语。
刘邦的身体本就抱恙,遇到如此的难题,除了陈平和戚姬之外,吕雉和太子也没少受他的磋磨。
那天,吕后奉了汤药到刘邦的榻前,刘邦皱着眉头喝下去了之后,指着卧榻不远处案几上的竹简对吕雉骂道,
“你看看你,这都是你干的好事。
如果不是你那么莽撞地把彭越的肉糜送到英布跟前,他会那么这么快就反了?
有的人用威势能镇住,有的人用强会适得其反。
什么都不懂,也不来跟我商量一下,就擅自把那些个肉糜送出去了。
你说说你,除了闯祸,还能干什么?”
那吕后不言语,只是默默地听着,收拾着近前的东西。
就在这时,最近不得志的戚姬进来了,她对刘邦说道,
“朝中还有一人可用,陛下忘了。”
吕雉不想理她,连侧眼都没看她一下。就要往外走。
戚姬伸出一只胳膊拦住吕后,
“姐姐别介啊,贱妾的话还没说完呢。”
吕雉笑着退到了一边。
戚姬对刘邦说道,“妾觉得,太子是最好的人选。
太子是储君,迟早得统驭君臣和诸将的。
且太子于社稷,总得有此功绩将来才好服众,治得了大汉天下。”
陈平很是紧张,生怕吕雉会在刘邦的面前沉不住气。不过事情远远比他想象中的好,吕后不但没有生气,还说了句,“大汉社稷为重。”
刘邦的脸色缓和了一些。
陈平有些吃不准吕雉的心思,待她出门后,就跟了出去,在大殿外的僻静之处时,问道,
“皇后娘娘,戚夫人此举是想要太子殿下的命,你怎么可以同意呢?”
吕雉脸色灰暗地反问道,“如果当时我反抗了,会比现在更好些吗?
戚姬好谋算,都直接算到我孩儿的性命上来了。
曲逆侯可有对策?”
陈平虽然心里对戚姬反感,也明白个中的是非曲直,叵耐还是捋不清刘邦肚子里的那些个弯弯绕绕。
且刘邦现在病中遇到了如此糟心的事,陈平自然知道他的话份量不够,所以只得对吕雉说道,
“皇后娘娘忘了一个人。
记得当初太子废立之时,有人出了个主意,硬是把太子殿下的位置给稳了下来。
娘娘不如再次请那个人一味良策?”
吕雉的脸上慢慢地有了血色,她孤独地朝皇后宫中走去。
陈平回到刘邦处时,戚姬已不在了。
刘邦看着陈平,问道,“你给皇后出啥主意了?”
陈平情知瞒不过,只得实话实说了,
“臣觉得太子殿下带兵恐怕会适得其反。”
刘邦没有表态。
陈平继续说道,“太子殿下仁慈。慈不掌兵,这是自古以来的教训。
现在朝中的那引起个将领们,无不是跟随殿下东征西讨身经百战之人。且不说太子统领得了他们不。就算着人心逐利这一点,怕就怕引起更大的哗变,祸起萧墙。”
刘邦的眉头紧锁,叹了一口气,对陈平说道,
“朕自觉现在精神头不如往常。生死大限本是稀松平常之事,你看看现在朝中宫中,是个啥状况,朕能放心得下吗?”
陈平被唬得不敢言。
他知道,早在萧何在长安城北营建未央宫时,刘邦就开始修建自己的陵墓了。
而且刘邦时不时地在陈平跟前表示过他对六国残余势力的担忧,陈平觉察得到,那种担忧,比对英布的担忧更甚。
陈平硬着头皮道,“陛下还有一桩。那六国豪族之事。强秦以他们千年的祖业根基强压过,最后反被六国铲除了干净。
陛下还是早做打算的好。臣觉得不宜只用强,最好是恩威并济。宜缓不宜急。让他们有了安生之念可能更稳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