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秦汉史的人应该知道,汉朝在建国以后施行和制定的大部分规章制度都沿用了秦朝的法规,此即所谓“汉承秦制”,毕竟现成的东西就摆在那里,那是不拿白不拿,不用白不用啊。
比如像皇帝制度,郡县制度,丞相制度,这些制度汉朝是一个不剩,全都照单全收,但难能可贵的是,汉朝虽然沿袭秦制,但是却没有完全照抄,而是在秦朝的基础之上加以完善,最后创造出了一套适合汉朝和汉朝人的独特制度,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
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的老朋友陈胜吴广为什么要起义吗?
哦,原来是戍边迟到,按照秦法,立斩无赦。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始末我们已经很详细的了解过了,所以我们不说陈胜,也不说起义,我们来说说隐藏在这起事件背后那个不为人所知的制度-秦朝的戍边制度。
传统
戍边的意思就是替国家守卫边疆,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戍边一事,大家的印象可能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其实不然,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在那个时候,每个人戍边的时长仅仅只有三天。
是的,你没看错,每一个到了服役年龄的男丁,只需要为国家戍边三日,便可交差回家,这似乎是有点不可思议的,别急,我们往下看。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当时的中国尚未统一,所以偌大的一个中国实际上是由一个一个小的国家组成的,这也就导致了当时的国家面积非常小,一个方圆上百平方公里的国家在那个时期已经算是大国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戍边三日的确有他的可行性。
反正就那么大一点地方,真没必要搞那么多人日日夜夜的杵在那浪费粮食,不如早点站完岗,回家种田种粮食去。
并且各位也不需要担心在路程上耗费太多的精力,因为国土面积小的缘故,即使没有车子和马匹这种高效的交通工具,仅凭双腿,算上戍边的三天和来回的时间,满打满算,最多一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为国效力一次了。
可以看出来,在秦朝以前的时期,戍边不算一个苦差事,只要没碰上打仗或者天灾啥的,充其量这也就是一次自费旅游(以前戍边需要自费),抽空领略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顺道买点土特产,等到回去以后和老乡吹吹牛,毕竟自己是村里唯一一个出去见过世面的人,排面,这可太有排面了。
这么利国利民的制度,秦始皇没有理由不去沿用,于是秦朝的戍边制度与春秋战国时期如出一辙,每个百姓还是只需要为国戍边三日即可,可问题是,嬴政似乎忘记了统一以后的中国有多大。
秦朝时期的中国版图虽然远没有现在的大,但是也足以称得上是幅员辽阔了,别的不说,单就从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大泽乡到他们戍边的目的地北京密云,这一段的直线距离就有七百多公里,各位乡亲们呐,这可是直线距离啊。
根据我粗略的计算,这一段距离仅靠双腿最少也要走上一个月,还是单程,还是一路顺风的情况下,还是走现代化高速公路的情况下。
如果条件是两千年前的中国,算上山路,沼泽,大湖以及各种不确定因素,比如陈胜吴广他们碰上的那场百年难得一见的大雨,走上个一年半载也是有可能的。
戍边三日,这时间的确不长,可是算上来回的时间,还得自备干粮和盘缠,这就非常不人性化了,最要命的是,秦法中还有这么一条规定-失期,法皆斩。
这不是不讲道理吗,怎么着,又要我们自费,又要规定抵达的时间期限,如果迟到了还有杀头,岂有此理嘛!
各位发现了问题没有,嬴政统一了天下以后,虽然创造了很多实用且先进的制度,但却在这些粗枝细节的小问题上出了岔子,所以说,大泽乡起义的幕后真凶,实乃秦始皇嬴政所制定的秦法。
革命
在汉朝建立以后,虽然大部分制定都是照搬的秦制,但是只有一样东西,汉朝自始至终没有去沿袭,秦法。
法是什么?
制度。
每一个朝代的兴盛与衰亡和制度是分不开的,好的制度可以让国家昌盛,差的制度会导致国家灭亡,而制度的制定和更改又是和人分不开的。
人,终究还是要回归到人身上!
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秦法的严苛在稳固政权和统治百姓上,的确是非常好用,可是秦法疏忽了一点,构筑起国家的不是贵族,不是皇帝,而是人民,同理,毁灭一个国家的,也是人民,也只能是人民。
如果你不信,秦朝享国十五年就是最好的证据。
那么相比秦法,汉法有什么进步吗?
有,而且还很大,而且还很好!
什么是好法?
有人情味的法才是好法。
汉法就是有人情味的法。
每名到了服役年龄的男丁需自费前往目的地戍边三日------汉法
乍看之下,好像这套制度和秦朝的一模一样,可是汉法却在后面加了一条:如果有不愿意去的,可以向政府缴纳一定费用,便可免戍。
原来交钱就可以不去啊,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又不解了,如果人人都这样花钱买名额,那么谁来保护祖国的边疆呢?
别急,汉朝统治者们自然有配套的政策。
第一,汉法中戍边制度较秦朝而言,不再是硬性规定,就算不去也没关系,不是让你戍边三日吗,不去,行啊。一个人一天一百个钱,三天也就是三百个钱,如果有一百个人不愿意去,也就是三百天,三万个钱,只要把这些钱交给政府,就可以正大光明的留在家里孝顺爹娘,陪老婆孩子。
第二,汉政府也不怕没有人去,因为这三万个钱可不是进了统治者的腰包,而是变成一份赏金,政府会用这份免戍金雇佣一个愿意去戍边的人,当然了,一去也就是三百天,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踊跃报名的自然是不在少数,因为得到了这笔巨款以后,你不仅可以留给家里作安家用,也可以用作戍边时的吃穿用度,两全其美。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汉法,真是再合适不过了,不仅仅是戍边制度,综合日后的四百年历史,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整个汉王朝的法律中,只要是涉及到了百姓的法律,大到兵役,小到田税,这些统统都和秦法不一样。
为之奈何
跟咱们印象中的那个“虽远必诛”的盛汉不同,在经历了秦王朝的昏庸统治以及数年的战火洗礼以后,如今的中华大地上,早已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不要说反击匈奴和开疆扩土了,刘邦光是能守住现在已有的胜利果实就已经很不错了,何来反击一说?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治理战后的国家以及灾后重建就成了刘邦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幸好,一个叫陆贾的读书人走进了刘邦的视线。
陆贾,楚国人,早些年以幕僚的身份加入了刘邦阵营,此人虽身无一寸战功,但却十分受刘邦信任,原因无他,陆贾之口才,独步于秦汉之间。
咱们都知道,刘邦是一个不爱读书的人,他自己不爱读书也就算了,还不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读书,如果碰上哪个不开眼的在自己面前坐而论道,那么下一秒你老子如何如何,你爹如何如何这种话就会招呼到你的头上,你还不好还嘴,因为刘邦是皇帝,而且还是最会骂人的那个皇帝。
陆贾偏偏不信这个邪。
一日,陆贾又在刘邦面前谈论《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刘邦一听,这火噌的一下就上来了,指着陆贾的脸,刘邦就开始骂:
“你老子的天下是你老子骑在马上南征北战打出来的,老子什么时候看过尚书这种东西!”
不愧为最会骂人的皇帝,服!
可陆贾却不急不慢地说:“陛下,您可以马上夺天下,难道您还可以在马上治天下吗?”
嗯?此话怎讲?
“陛下,秦王朝只知一味的使用严酷刑法而不知变通,最后才导致了自己的灭亡,假使秦朝统一天下之后,施仁义之道,那么陛下您又怎么能取得天下呢?”
了不起读书人啊,不仅当面顶撞刘邦,而且还敢于当面指出刘邦的不足,我们除了嘲笑读书人的迂腐外,也不得不佩服他们这种不畏权势,敢于直言的胆量。
陆贾一席话说完,只见刘邦是面红耳赤,面有愧色,是啊,刘邦自己虽然不懂诗书也不懂治国之道,但是秦王朝的惨案就摆在那里,没有哪个开国皇帝希望自己开创的王朝重蹈秦朝的覆辙,刘邦肯定也不想。
“请先生为我指点一二。”
好咧,陆贾等的就是这句话,后陆贾奉刘邦之命,共著书十二篇,是为《新语》。
陆贾在此书中,结合了三皇五帝之长处,嬴政胡亥之短处,引经据典,分析了历朝历代兴盛与衰亡的经验教训以及秦朝灭亡的前因后果,最后,陆贾在书中向刘邦阐述了应当如何治理天下。
仁道
新语一书共有十二篇,我们也不可能每一篇都说,每个字都讲,所以,我们就来看看最精华的“无为篇”中的第一段。
道莫大于无为,行莫大于谨敬。何以言之?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周公制作礼乐,郊天地,望山川,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译来朝。故无为者乃有为也------新语·无为
无为,整篇文章陆贾多次强调,治国需无为,只有无为方可大治。
这就很奇怪了,无为是什么意思,无所作为,难道什么都不做也可以治理国家?
无为一说又称为黄老之学,顾名思义,也就是黄帝和老子的学说,然后在道家的学说中,没错,就是太上老君的那个道家,无为说也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究竟何为无为呢?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天地是最不仁慈的,他把万物当成刍狗一样,任由其自生自灭,所以最好的君主也应该和天地一样,把众生当成刍狗一样。
老子认为统治者应取道于天地之间,效法天地,为政不应对百姓施加任何干预,无政,无法,无令,乃至不争,不争则无为,至无为则有为。
你什么都没做,其实你什么都做了,因为老百姓从来就不需要你做什么,甚至于百姓根本就不需要你。
这是一个很浅显易懂的道理,可是秦始皇却不懂,他认为在秦法的统治下,老百姓就应该和一个机器人一样,无情且高效去执行自己的指令,可是嬴政有没有想过,他统治下的我们其实不是机器人,而是和他一样的人,我们也要吃饭,我们也有家庭,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欲望。
按理说道德经可以流传至今,那说明秦朝时期此书应该保存完好,既然如此,秦始皇和李斯真是应该找个机会拜读一下老子的大作,要是这样的话,秦朝也许就不会亡在公元前206年。
人道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陆贾是一定读过道德经的,并且还深得太上老君真传。
面对刘邦如何治国的提问,陆贾多次强调,一定要行无为之治,陆贾认为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的战争,社会秩序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如果这个时候统治者还肆意妄为的大兴土木,效仿秦始皇,那最后的下场也只能是和秦始皇一样,与鲍鱼一同共枕长眠。
况且中原地区的百姓已经供养不起大规模的国家工程了,由于之前秦始皇嬴政用力实在过猛,今天修长城,明天打匈奴,到处耀武扬威,十几年下来,已经把天下的百姓吸的是一干二净,如果汉朝想要长治久安,就一定要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但是说来惭愧,此时的汉朝由于刚刚接过秦朝的班,所以比起秦朝也好不到哪里去,对于汉初的社会状况,汉书中曾经有这么一条记载。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汉书·食货志
一石米买五千个钱,买不起,没事啊,吃人呗!
这天下还有比这更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吗?
在这种情况下,稳定社会局面,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才是汉帝国的重中之重。
没说的了,只有老子的那套清净无为可胜此重任了。
刘邦,是时候开始经济建设,与民修养了。
民为国本
刘邦可能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好父亲,好儿子,好丈夫,但是对汉初所有吃不饱饭的百姓而言,他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好皇帝。
秦朝时期吃不起饭,田税太高,是吧,行啊,老子给你减。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曾经说过,百姓如果能够只向国家交十分之一的粮食,那就是可以比肩尧舜的仁政了,足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田赋高得多有多可怕,汉高祖刘邦可到好,大手一挥,什么十分之一,咱们大汉朝十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自刘邦起,整个汉朝的田赋标准被定为十五分之一,后世虽偶有增加,但大致上还是按照十五税一的标准来收取的。
不仅如此,刘邦还生怕百姓日子过的不好,竟然还拿自己的大臣和帝国的官员开刀。
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汉书·食货志
刘邦此举意为紧缩政府官员支出,然后根据政府的开支和官员数量,再向百姓收取赋税,此举大幅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不仅如此,就连收税的时间和金额,刘邦也是有明文规定,免得有些官员不自觉的去掏百姓的腰包。
欲省赋甚。今献未有程,吏或多赋以为献,而诸侯王尤多,民疾之。令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献,即郡各以其口数率,人岁六十三钱,以给献费------汉书·高帝纪
这是高祖十二年刘邦下达的一条诏令,意思是说我刘邦知道你们这些人不是什么好东西,经常多收滥收,所以从今天起,不允许各地官员与诸侯不定期的,胡乱的向百姓征收赋税,规定只准在每年的十月向百姓征收一次赋税,金额为六十三钱,不得多收。
对下节流,对上开源,刘邦真真切切的做到了开源节流。
反正我们这些当官的也吃不了太多,你们老百姓也别怕我们多收,你们只管种,种多少都是你们的,你们就给我可劲的种-------刘氏无为
家里人太少,是吧,行啊,老子帮你们生。
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包括现在)就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力的,而农业生产力的高低主要是由耕种者的数量来决定的,换言之,人口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了国家强盛与否。
据记载,在经过长久的战乱以后,等到刘邦时期,当时汉朝的人口仅仅只有可怜的1500万,这对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来说,这个数字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为了缓解因常年的战争而导致的人口凋敝,刘邦决定做一回计生办主任,他曾于公元前200年下达过这样的一条命令,以刺激百姓们生育的热情。
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汉书·高帝纪
意思是只要生下了孩子,就可以在两年内免除徭役与赋税。
这应该是历史上有明文记载的第一项孕产福利制度,刘邦确实厉害,但是光有产假是行不通的,因为放产假那是有前提条件的,你得先成亲。
说起来大家可能不信,我们今天社会碰到的男女比例不协调的问题,刘邦也碰到过,我们是僧多粥少,刘邦不同,他面临的难题是粥多僧少。
连年的战争已经带走了太多中原男儿的性命,这也导致了当时社会上男性的数量远远低于女性,所以如何充实社会人口,成了增强汉朝国力的关键。
刘邦决定双管齐下。
第一,刘邦在建国后开始大规模的裁军复员(兵皆罢归家),释放奴隶(奴婢者,皆免为庶人),赦免流民与逃役者,让为国家服务的军人和奴隶回归到社会与家庭当中。
第二,在充实人口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因人口过多而发生无田可种的情况,刘邦还颁布了很多配套的措施,比如勒令各郡县官员需赠予赦免人员田宅(复故爵田宅),不得有徇私枉法的行为出现(勿笞辱)。
生不出孩子怎么办,找刘主任啊!-------刘氏无为
秦朝的法律过于严苛,是吧,行啊,老子还给你减。
刘邦作为受秦法迫害的一份子,自然是能够理解“天下苦秦久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不然他当初也不会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只是三章太过片面,已经无法满足统一之后的汉帝国,自然的,汉帝国需要一本完善的,不同于秦法的汉法。
那由谁来编写呢?
既然要编写法律,那就一定要找一个懂法的,然后还得是成熟稳重的,富有威望的,最好还是主张清静无为的人来操刀执笔,反正以刘邦的文化水平肯定是不行的。
综上所述,喜好无为而治的萧何无疑是最好的总纂官。
萧何本身就是县令秘书出身,常年接触秦法,对于秦法的好与坏,早已是烂熟于心,其为人持重本分,又为刘邦心腹重臣,声望极高,再加上萧何为刘邦治理关中,汉中多年,什么法律能用,什么法律不能用,萧何可是门清啊。
最重要的是,萧何本人极度推崇清静无为的治国理念。
萧何在刘邦授意下,取秦法之长,去秦法之短,本着去岢从简,约法省禁的原则,汉法《九章律》应运而生。
相比秦法,汉朝的九章律可谓是简之又减,像以前我们提到过的“偶语者弃市,谤者族”这种不可理喻的罪名自然不会被萧何采用,那些去胳膊断腿的肉刑以及灭族这种大刑,也随着汉帝国的成熟而慢慢取消,至于汉法好不好用,汉朝享国四百余年应该就是最好的答案了,而且自刘邦开始,汉朝的皇帝们好像就特别喜欢法外开恩,名曰“大赦天下”。
老婆怀孕了要大赦天下,老婆生了要大赦天下,儿子满月了要大赦天下,更过分的是,有一只好看的鸟飞进了皇宫,皇帝看见了一高兴,也要大赦天下。
据记载,仅在刘邦一朝,刘邦所下达的各种赦免令就高达十七次,同学们,刘邦做皇帝总共才十二年啊,平均下来,最少也是一年一次,反正就是变着法的不让你们坐牢,真可谓用心良苦啊。
同志们,在老子这里,人人都有重新做人的机会-------刘氏无为
兴亡百姓皆苦
说完了刘邦,接下来咱们就来说说刘邦的老婆,吕雉。
吕雉是刘邦的发妻,也可以说是汉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了解吕雉的人应该知道,此位巾帼女豪杰十分热衷于搞政治斗争和迫害,刘邦的子孙在她的手底下可以说是苦不堪言,然而这位心狠手辣的蛇蝎美人其实也有着不为我们所知的另一面。
吕雉崇尚黄老,深谙无为之道,在她为政的那一段时间里,汉政府不劳民,不伤民,不用民,以至于能不打的仗尽量不打,能不交的税尽量不交,真正做到了从民之欲。
就连史记的作者太史公都对这位争议女性有着“政不出户,天下晏然”的高度肯定。
宝贝老婆尚且如此,宝贝儿子们就更不用说了。
刘邦的嫡长子,汉惠帝刘盈,在他登基以后,为了进一步增加人口,刘盈同学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比如在惠帝六年的时候,朝廷曾经颁布过这样的一条法令:如果有女孩到了三十岁还待嫁闺中,则每年需要征缴的赋税按照正常的五倍来收取!
嗨呀,大概很多男同胞都和我一样,只恨没有生在那个时候,不然也不会打光棍这么多年。
另外像刘邦早些年定下十五税一的田租,等到了文帝时期,直接就被文帝给废除了。
因为刘恒同学觉得十五税一的标准实在是太过扯淡,不过倒不是文帝觉得收的太少,而是觉得收的太多。
汉文帝刘恒金口一开,别什么十五税一,统统给我改成三十税一,慢着,停,干脆就别收了吧,汉文帝下令,全国免除田税,前后共长达十一年之久!
此外,刘邦时期,汉朝已经开始征收算赋(人头税),征缴的数额规定为每人每年120钱,这在刘恒同学眼里当然是不可理喻的,没说的,减。
文帝时期,国民的算赋被削减至每人每年只需40钱,而一年一次的徭役也相应改成每三年一次。
这绝对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史,没有任何一位皇帝,任何一位统治者能像刘恒一样,舍得这笔财富,因为有了粮食就可以征集民夫和军队,可以让民夫帮自己盖皇宫,可以让军队帮自己开疆扩土,最重要的,可以把自己的名字留在史书上并且留下“比肩尧舜”的美名。
不管是雄才武略的唐宗宋祖,励精图治的太宗宋祖,还是昏庸如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书画双绝的宋徽宗,他们做的其实都一样,不论史官如何标榜他们的皇帝多么多么的圣明,多么多么的神武,到头来,还不是今天纳税,明天徭役,吃苦的还是百姓啊,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我曾经在一部非常伟大的影视作品中看到过一句非常伟大的台词:
努力地活完短短的一生,把成果留给后代继承,人类就是如此反复,慢慢成长,真的很了不起!
在汉初这几位统治者的辛苦工作下,汉帝国就像是一个大胖小子,一天天的壮实了起来,有太多的词语可以形容这种强大,但大多都是套话,我就不说了,这里我只引用一条史录来予以说明。
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汉书·食货志
汉景帝时期,国库里面的钱实在太多,以至于串钱的绳子都腐朽发烂了;粮食多到仓库都放不下,想吃都吃不完。
得君如此,百姓幸哉!
得君如此,国家幸哉!
暗流
用矫枉过正这个成语来形容秦汉国外局势交替,应该是十分合适的。
在经历了汉初的大力整改以后,此时的汉帝国已经是兵强马壮,国库充盈,就连之前捉襟见肘的人口也是成几何系数的上涨,既然口袋里有钱了,这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踏实,自然的,上头管事的皇上心里也就乐开了花,那叫一个高兴啊,另外,同时还有一个心里乐开了花的人-匈奴!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这个盘踞在中国北方大草原上的马上民族已经觊觎我们国家的财富太久太久了,从先秦到汉初,他们无时无刻不窥视着神州大地,尤其是现在的汉帝国已经国富民强,以至于这样的汉朝在匈奴人眼里,那简直就像是一块滴着肥油的猪头肉,没有理由不去咬他两口。
侵略开始了。
汉朝之前的我们就不提了,你们匈奴心里最清楚,光是从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开始说起,那匈奴也是血债累累,恶贯满盈啊。
在汉朝建国的头几十年里,匈奴人经常以民族团结之名,行打家劫舍之事,并且他们的骑兵战斗力也的确凶悍无比,来无影,去无踪,经常杀的汉军边防士兵是毫无招架之力。
其实说到底,匈奴的强大并不是因为他们有强壮的马匹和锋利的马刀,更多的,其实还是因为汉帝国内部的因素,由于汉初施行的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治,所以自刘邦时期开始,面对匈奴的侵略,汉帝国总是一味的忍让,并且经常通过和亲和赔款等手段来与匈奴谈判,尽量化干戈为玉帛,避免与匈奴的正面冲突。
也不知道是有内奸透风报信还是天性贪婪的缘故,匈奴人好像知道我们施行的是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他们吃准了汉帝国不愿意大动干戈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进攻汉帝国的北方驻地,最要命的是,汉朝越是通过谈判的方式来忍让,他们就越是来劲。
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匈奴把汉朝当成了取之不尽的自动取款机,总是不停的抬高谈判的筹码,金银珠宝是越要越多,但态度却越来越蛮狠,对汉帝国边陲各地的掠夺也是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甚至变本加厉。
在和汉帝国来来回回的几十年中,匈奴人好像尝到了甜头,他们认定,这个富庶且美丽的王朝就是个绣花枕头,别看人多,其实一点都不经打,只要自己的骑兵骑着战马,挥舞着马刀从他们面前耀武扬威的走一遍,然后不管自己提出什么条件,他们一定会点头哈腰,像个狗一样的同意自己的请求,为的只是求自己不要再去攻打他们。
匈奴其实也没说错,这点钱在庞大的汉帝国眼里,根本就不算什么,我们也十分愿意用金钱去换取双方的和平,可是忍耐是有限度的!
没错,我们的确是以清净无为来治理国家,而且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讲究礼节和文明的国家,我们崇尚和平,也愿意把和平带给其他的国家,所以我们从不会仗着人多势众去主动攻击别的国家,尽管我们的确人多势众。
和某些外国侵略者不同,我们不会以把国旗插在他国的土地上为荣,在中国人的信念里,我们相信所有的民族都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共同繁衍,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中国人好欺负!
和平是有一个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国家统一的是必须维护的,这是原则,亘古不变的原则。
福报
为了施行对百姓的无为,就必须对你们有为了,不好意思啊,住在青青草原上的朋友们。
接下来,我有两个好消息要告诉在座的各位同胞。
首先,由于汉初的经济和人口等综合国力问题,当时的汉帝国百姓已经供养不起大规模的军队与战争,但是在休养生息了几十年以后,此时的汉帝国已经今非昔比,不仅钱和粮食不缺了,就连人口也是爆炸性的增长了,甚至于在西汉初年已经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马也是随处可见。
本来呢,按照古礼,天子的座驾必须得是用四匹同样颜色的马来拉的,可是说来惭愧,在高祖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导致马匹极度短缺,所以连四匹同色的马都找不到,天子都这样,那手底下的大臣们就更别说了,像萧何,曹参这些大臣,平时都是坐着牛车上下班的。
真是磕碜啊。
帝国的统治者们发现了这个问题,马乃甲兵之本,没马怎么行,就算不是用来打仗也,总不能让大臣们天天骑头牛上班吧,于是,汉初轰轰烈烈的“全民养马活动”开始了。
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论贵粟疏·晁错
文帝时期,当时的名士晁错曾经建议汉文帝刘恒下达复马令,鼓励民间百姓养马,并且只要百姓能向朝廷上交一匹马,便可以免除三人的兵役。
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开始养马吧,大家伙!
其次,第二个好消息就是汉初生下来的那批壮劳力以及那些个马匹,将在十几年后成长为壮年,此外,今天我还有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要告诉大家,有一个叫刘彻的年轻帅小伙接过了他父亲的班,成为了新一任汉帝国的统治者。
嘿,你说巧不巧。
各位擅长骑马的朋友,我要给你们一个忠告,赶快的,有多远跑多远吧,别去贝加尔湖,哪里可能都不够远,西伯利亚或者东欧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这位新上台的仁兄可就没他爸爸,他爷爷这么好说话了!
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这是发生在武帝元狩四年(前119)的一场战争,此战的起因大家都很清楚了,至于战况和战果,我们先按下不表,日后再说。
无为
说了这么多,看了这么多,究竟什么是无为呢?
其实什么是无为,非常的简单,不是道家思想,不是黄老学说,不是玄学,更不是真的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让统治者站在百姓的角度上,站在一个人的角度来,一个普通人角度上,来治理国家,此即是无为。
有些人可能还是没有听懂,那么我再说的简单点,你想要什么?
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从此乐无忧。
就这个?这就是无为?这么简单吗?
是的。
那无为和你之前说的道有联系吗?
有,无为就是道。
那道又是什么意思呢?
道有很多种解释,无为一说虽出自于道家,但却和道家没有多大的关系,道家也有道家的道,法家有法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道,而各家各派亦有他们自己的道,国家也有国家的道。
究其根本,道就是一条人走的路而已。
----------------------------------------------------------------------------------------
愚见
我道德经读的不是很好,因为根本就不爱读,也看不懂,所以我应该算不上是太上老君的门生,孔孟朱王这些圣人的大作虽然看过,但是看不了两眼就扔掉了,我常说,这写的都是些啥玩意?
何谓道呢?
肚子饿了要吃饭,那么饭就是道,嘴巴渴了要喝水,那水就是道,放的屁,撒的尿,拉的屎都是道,就连打喷嚏飞出去的鼻涕也可以算是道(三清在上,罪过,罪过)。
我认为道就是人性。
我们是人,而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动物,亲情,信任,善良,友情还有爱这些都是我们人性中最美好的事物,所以这些都是道。
用自己的双手去捍卫这些美好,即是无为也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