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尊严
匈奴部落的从上到下的每个人都是非常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奉行着一条直至今日都非常流行的标语: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眼看韩王信吃瘪,匈奴没有过多逗留,而是选择和韩王信一起逃跑,由于匈奴人的军事编制和小偷扒手是比较类似的,秉持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不二原则,有得赚我就捞一把,没得赚我再跑也不迟。
不过“跑”这个词我用的不太严谨,正确的说,匈奴不是逃跑,而是战略性后撤,大家还别不信,后面我会一一道来。
其实到这个地方,刘邦已经算是大体平定了韩王信的谋反和匈奴入侵,汉军这也算在匈奴人面前狠狠风光了一把,按理说,刘邦年纪也不小了,赶快就此打道回府,回长安颐养天年吧,嘿,刘邦还不高兴回去了,本着来都来了的精神,刘邦决定做一次大胆的尝试,反击匈奴!
大臣们十分不理解皇帝陛下为何要这么做,主动越过长城,深入匈奴的领地,能不能打得过暂且不论,茫茫草原,何止千里万里,能不能找到他们都是个问题,刘邦不是不知道这些问题,事实上,他比所有人都清楚,可向来从谏如流的刘邦此刻却拒绝了大臣的好意,他只是站在焦土之上,默默望向北方。
昨天还是热闹的街道,今天就成冷清的坟场,鲜血掩盖了农田,断臂和残垣交织在了一起,妇孺孩子成了战利品,行动不便的老人则是铁蹄下唯一的活物。
不杀倒不是因为他们仁慈,留下这群老人的原因,为的是让他们讲述一下自己的英雄事迹,没什么比口耳相传更能击碎人心的了。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代表所有死在马蹄的臣民对匈奴部落发动了汉王朝历史上的第一次进攻。
目标;不惜一切手段,直至匈奴亡国!
钓鱼执法
从晋阳到离石,再从离石到楼烦,沿着匈奴撤退的痕迹,汉军是一路是猛杀猛打,落水的狗,不打白不打,打了不打白,伴随着汉军的一路高歌猛进,刘邦相信,自己已经一定一举击垮这个匈奴部落,即使无法彻底消灭他们,至少也要将他们赶出河套地区,还汉帝国北部衣柜安稳。
然而就在匈奴一路溃逃,汉军一路追击的时候,却有一双眼睛死死地盯着汉军的动向,这双主人的眼睛坚信,对面的那个汉朝皇帝马上就要死在自己的手上了。
不久之后,刘邦得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情报,匈奴部落的首领,也就是那个弑父自立的冒顿单于就驻扎在前面不远的代谷,刘邦心动了。根据与项羽长久战斗中得出的经验,刘邦很清楚,如果想用步兵战胜骑兵,那是非常困难的,彭城之战就是最好的例子,当初项羽能用三万骑兵横扫自己五十多万人,足可见在冷兵器时代,骑兵的战斗力是何等强悍。
此次出征,汉军最重要的就是速战速决,一旦和匈奴骑兵在草原上展开拉锯战,那么不管人数上有没有优势,只要匈奴人发挥出骑兵机动力这一长处,此仗最后的结果应该是不难预料的,另外,粮食就这么多,士兵不是马匹,吃草是吃不饱肚子的。
当务之急,找到匈奴主力,然后尽全力消灭他们,但刘邦不是一个傻子,这么多年大大小小的仗,自己打了不下百个,从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发现匈奴的主力实在是出奇顺利,突然,一种不好的预感开始萦绕在刘邦的心头,但粮食已经见底,难到就这么无功而返,放他们一马吗?
为了一解心中疑惑,刘邦决定,继续派出斥候侦查匈奴,另外,为了调查匈奴的虚实,刘邦任命了一个随从的文官出使匈奴。
可悲的是,携带着正确情报的文官还没回来,斥候就将错误的情报告诉了刘邦,整个匈奴境内,只有老弱的残兵和瘦弱的牲畜,根本看不到匈奴的精兵,随后,这群斥候告诉刘邦两个字:可击。
刘邦等的就是这两个字。
匈奴必须结束在我的手里,即使是为子孙后代考虑,也决不能放过他们,拔掉匈奴这根掌中钉,肉中刺,势在必行,于是刘邦集结了汉军全部主力,共三十二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翻过了句注山,然后一步一步向着鬼门关迈进。。
我们说过,冒顿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领导,他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汉朝的国土上和刘邦拼命。
从晋阳到离石再到楼烦,匈奴的每次撤退其实都是有组织有预谋的,为的就是诱敌深入,当汉军进入匈奴地界以后,冒顿下令,把所有精壮的士兵和牲畜都隐藏起来,然后做出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为的就是坐等着刘邦来送人头而已。
可惜啊,那个了解匈奴真正意图的人来的稍晚了一些。
就在汉军下山以后,有一个人挡在刘邦身前,他就是之前出使匈奴未归的汉朝使者,刘敬,说起刘敬大家伙可能不太认识,但大家是否还记得建议刘邦迁都的娄敬,因迁都有功,所以娄敬被刘邦赐姓刘。
娄敬告诉了刘邦自己的亲眼所见,和那些斥候一样,满眼都是瘦弱不看的匈奴人,但问题是,如果匈奴真的如此不堪,他们是如何统一草原的呢?
“陛下,匈奴比我们想象中强大的多,但如今却处处示弱,其中必是有诈啊,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前进一步了!”
而求胜心切的刘邦早已走火入魔,他自然不会同意此刻撤兵,况且三十二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此时在大军阵前高唱反动言论,刘敬自然是不会有好果子吃的,刘邦下令,先将刘敬押赴广武,待凯旋归来再问罪定刑。
且不说刘敬的建议是否正确,刘邦在出发前至少是做错了一件事的,那就是忘记看天气预报了,蒙古的冬天和莫斯科的冬天一样,都止住了闪电战的脚步。
刘邦出兵的时候已经是公元前201年的深秋了,等到发兵攻打韩王信到现在又是几个月过去了,此时已经是公元前200年的寒冬时节,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早已是寒风凛冽。
很多南方的同学可能不太了解北方和南方冬天的区别,没关系,我来为大家形象的解释下,南北冬季的最大的区别就是,北方的冬天是可以把人的手指头给冻下来的,汉军阵营中,有十分之三的士兵被冻掉了手指!
刘邦是个急性子,没等后续部队全部到位,他就率领着先锋部队赶到了平城,然而推开城门后,城里面别说是匈奴人了,就连匈奴的马都没见到一个,此时刘邦意识到,正如刘敬所说的那样,这一切都是全套,而自己就是那只嗷嗷待宰的肥羊,刘敬猜的不错,就在刘邦进入平城的那一刻起,一支由四十万骑兵组成的包围圈开始慢慢收拢了。
由于刘邦走的实在太快,所以身边可用的部队实在太少,面对四十万匈奴骑兵的进攻,汉军根本无力抵抗,后被围困在白登山上,长达七天七夜之久,期间刘邦多次指挥军队突围,无奈,缺衣少粮的汉族士兵们,根本无法撼动匈奴骑兵组成的铜墙铁壁,更别说大部分的士兵连拿武器的手指都被冻掉了。
就在刘邦准备遗书的时候,一件刘邦自己都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汉军居然奇迹般的突破了四十万骑兵的重重围困,而原因则是冒顿主动打开了包围圈的一个缺口,放走了刘邦,于是,高祖一朝的第二大悬案登场了,白登之迷(第一以后再说)。
悬案
首先在解析此事之前,我们要肯定一点,冒顿绝对是个正常人,尽管此人行为野蛮,智商也没有到三位数,但至少是属于正常范围内的,至于这位心狠手辣的匈奴单于为什么要对刘邦网开一面,可能是出于对先帝的尊敬吧,此事在刘邦的本纪里被一笔带过,但是在史记匈奴列传里,却可以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我们都知道,刘邦手下最顶级的谋士一共有两个,他们分别是张良和陈平,但因为张良体弱多病的缘故,所以在谋士方面,此次随从刘邦征讨韩王信以及匈奴的人是谋士陈平。
陈平这个人,我们以前介绍过,这是一个处理男女感情问题非常老练的一个人,陈平深深坚信一句话:这天底下没有女人搞不定的男人!
既然吕雉可以搞定刘邦,那么阏氏也一定可以搞定单于,于是在陈平一番打点下,第七天晚上,席卷了整个蒙古草原的耳边风开始了。
“汉王可是受了神灵庇佑的人(汉王亦有神),咱可不能说杀就杀了!”
“就算是咱们杀了他,我们又不可能搬到中原去住!(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
“我说话你听到了没啊!”
完喽!
冒顿的耳边似有百万雄兵呼啸而过,纵使是伟大的冒顿单于也无力招架,当即同意放松对刘邦的包围,白登之围就这样在陈平和阏氏的努力下和平解决了。
皆大欢喜,皆大欢喜,刘邦赢了里子,冒顿赚了面子,可是,这真的是历史的真相吗?
冒顿疼不疼老婆,这个不好说,毕竟此人素来有着爱江山不爱美人的江湖美名,杀妻的事情没少干,而换老婆比我换衣服还快,这样的一个人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绝不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无他,放走刘邦必然是政治的考虑,实际上,里面的刘邦日子不好过,外面的冒顿日子也不好过,至于原因,则是匈奴探子来报,汉军三十万主力正在赶往白登山,准备营救他们的皇帝。
对刘邦来说,这无疑是一则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好消息,但是对冒顿而言,就未必然了,在考量了全身而退和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并且有被做成肉夹馍的风险以后,冒顿决定借坡下驴,成全刘邦。
公元前200年,冒顿用自己的马刀,把刘邦牢牢地钉在了白登山这根耻辱柱上,纵使汉军收复了先前被匈奴所侵占的山西之地,但无论我们怎么替刘邦辩解,刘邦还是败给了冒顿,汉王朝也还是败给了匈奴部落,
冒顿,山水有相逢,咱们后会有期。
输就是输,赢就是赢
在大汉王朝建国后的头六十几年岁月里,只有两件事可以算得上是帝国的大事,一个是新老皇帝交替,另一个则是与匈奴和亲,不过并不是汉朝招匈奴的上门姑爷,而是将汉王朝的姑娘嫁到匈奴去。
还记得那个散步流言蜚语的刘敬吗,回到广武后,刘邦丝毫没有因为战败的缘故而为难刘敬,相反,刘邦意识到,这次白登大败本来是可以避免的,究其原因,只怪自己没有采纳刘敬之言。
刘邦恭恭敬敬的将刘敬从大牢中请了出来,为了表示自己的歉意,刘邦封他为建信侯,并向他咨询如何对抗匈奴。
刘敬是个很务实的人,他没有和刘邦扯什么大道理,在如何抵抗匈奴的问题上,刘敬直截了当的告诉刘邦,以目前咱们汉王朝的家底,只要能做到两点就可以了,即对内强大自己,巩固已有实力,对外削弱匈奴,分化匈奴。
一:移民关中
刘敬曾经出使过匈奴,在走遍了匈奴领地的东南西北以后,刘敬认为,在整个匈奴部落中,对汉王朝威胁最大的当属河套以南的白羊和楼烦两个部落,因为只要白羊王和楼烦王有这个心思,只需要让骑兵轻装上阵,疾驰一日一夜便可抵挡关中腹地,届时,就算无法改朝换代,退他们老刘家一层皮还是很有可能的,刘邦听后也是深以为然,毕竟前不久自己刚刚领略了匈奴骑兵的风采。
“那为之奈何呀?”
刘敬建议,关中土地众多,人口稀少,为了充实关中的实力,扩充关中的人口,应当使用移民的手段,将各地的豪门望族举家迁入关中,换句话说,送他们一个北京户口。
上曰:善。
二:嫁女和亲
刘敬是个不卑不亢的人,他没有顾忌皇帝陛下最看重的面子,大胆的告诉刘邦,以目前汉王朝的国力,压根无法真正做到彻底消灭匈奴(未可以武服也),显然,刘邦并不想承认这个事实,但事实总是胜于雄辩的。
刘敬是比较了解冒顿生平的,于是他告诉刘邦,冒顿这个人,弑父自立,不孝,而后又将父亲的妻妾收归己有,不伦,这样的人,想使用除武力外的手段征服他是不可能的。
这里我要提一句,冒顿“妻群母”的行为的确是有的,虽然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当中,这绝对是被伦理道德所不能接受的,但是在他们匈奴人的文化里,这却是一件很稀松平常的事情,既然是人家的风俗,那我们也不好多说什么,就当做是一次文化碰撞吧!
“那为之奈何呀?”
“如今的确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匈奴,但是就怕陛下舍不得!”
嘿,刘邦乐了,只要能把匈奴搞定,哪有什么舍得舍不得的呀,你只管说,刘敬看着刘邦,有些犹豫,但还是一股脑的说了出来:
“只要陛下能把自己和皇后(重点)所生的大公主贡献出来,让她远嫁到匈奴去做冒顿的妻子,同时再送上大量的礼物以及财宝,那么冒顿就一定会把尊贵的大公主封为阏氏!”
你继续说!
“到了那个时候,大公主和冒顿所生的孩子就是未来的单于,陛下,这天底下,难道还有外孙和外公打仗的道理吗?”
娄敬设想的十分不错,既然无法灭掉匈奴,那么就把匈奴变成我们的女婿,只可惜啊,他忘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匈奴那边不归孔夫子管。
在咱们中原地区,女婿和老丈人之间是讲究血缘关系的,但是出了中原往北,到了匈奴那里,他们可不讲究什么老丈人,丈母娘,他们就认一个字,利!
显然,弑父杀妻霸母的冒顿单于没有读过四书五经,更不太会在乎什么伦理道德!
但是刘邦不这么想啊,他听完了刘敬的建议以后,已经开始幻想抱着自己的外孙,骑着马一统草原的美梦了!
上曰:善
刘邦确实是一个很贴心的老丈人,他不仅为冒顿准备了大量的嫁妆,比如丝织品,酒,米,食物以及匈奴梦寐以求的大量生活日用品,就连洗脸盆和洗脚盆都备好了,就差把冒顿接过来做上门女婿了。
在一切置办妥当以后,刘邦将这个意义非凡的送亲任务交给了刘敬,带上公主和嫁妆,远赴蒙古草原,拜见冒顿单于,然后,签署议和以及联姻的盟约,刘邦似乎已经可以看到光明的未来了,但刘敬却说了一句让刘邦始料未及的话:
“陛下,咱们是不是问问夫人?”
“完了!”
刘邦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一个人,吕雉。
汉高祖的小棉袄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简直是堪比圣人之言的东西,刘邦要鲁元公主远嫁匈奴,她自然是不敢反抗父皇的意思,但吕雉可不管这么多,她也不讲什么国家道理,反正当着刘邦的面,吕雉往地上一座,然后就开始哭。
我们都知道,刘邦这个人,啥都不怕,唯独一件,就怕吕阿姨哭,吕雉是白天哭,晚上哭,睡着了哭,睡不着也哭,有时候还一边哭,一边对刘邦说:“哎呦,我就这么一个女儿,你怎么忍心让她下嫁匈奴呢?”
做抉择的时候到了,现在摆在刘邦面前的无非只有两条路:
送女儿,老婆和自己拼命。
不送女儿,冒顿和自己拼命。
刘邦躺在床上是翻来覆去,彻夜难眠,一边是老婆,一边是匈奴,最终,在家事和国事孰轻孰重之间,刘邦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算了,算了,不送女儿了!”
各位也别吃惊,毕竟啊,在汉高祖刘邦的心中,吕雉生气的后果,那可比那四十万匈奴铁骑南下严重多了,至于为什么说这个选择是正确的,请往后看。
虽说宝贝女儿是保住了,可是匈奴那边也不是可以随便忽悠的,于是乎,刘邦想到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刘敬不是要我嫁女儿吗,行啊,没问题啊,我可以把女儿嫁过去,但又没说一定得是我的女儿。
反正姑爷冒顿又没来长安下过聘礼,他也没有见过鲁元长啥样,自己随便从老刘家找一个年龄合适的,打扮打扮,然后送到冒顿那里,兴许就忽悠过去了呢,其实啊,刘邦这纯粹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别说送个老刘家的闺女了,你刘邦就是送个老刘家的小伙子过去,伟大的冒顿单于也是照单全收啊。
我们根据日后的经验可以得出,刘邦留下鲁元公主是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匈奴那边根本就不在乎你送过来女子是谁,甚至于汉王朝送过去的新娘不是人都无所谓,匈奴只在乎一件事,就是公主后面那一箱箱沉甸甸的嫁妆。
刘敬的和亲建议并不是最优解,不管是从古至今,也无论是从中到外,在处理两国关系上,实力永远是维护正义的基础,国防才是外交真正的后盾,除了大炮以外的所有外交手段,都是软弱无力的,但是结合西汉初年自身的国力问题,和亲的确是当时唯一的选择了。
有道是不看僧面看佛面,事实上,自从汉王朝开始和匈奴互通婚姻以后,再往后的六十余年时间里,匈奴方面的的确确是减少了大规模(重点)入侵的次数,但是仍然对汉王朝北方各地边陲的骚扰,却从来没停止过。
为了维护这虚假的和平,汉王朝也是竭尽所能,每逢公主出嫁的时候,帝国的统治者们都会把嫁妆给塞的满满当当的,可就算是这样,这女婿还经常不满意呢。
关键词:河套之地,河西走廊
在和汉朝军队的战斗中,冒顿单于慢慢发现,自己的这点人马和汉王朝一比那无异于蚍蜉撼树。
论起原因,还是因为在汉朝军队的背后,有着广阔无垠的土地,数量众多的人民以及无穷无尽的粮食,冒顿非常肯定,这是一台恐怖的战争机器,如果想要和这头猛兽开战,匈奴这边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如若不然,要是贸然大军进攻的话,那么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两败俱伤,对于刚刚统一蒙古草原的冒顿来说,这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另外,在和汉朝打交道的过程中,冒顿还发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这个庞大的帝国竟然没有像样的骑兵部队,对于匈奴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只要汉帝国一天没有强大的骑兵部队,那么他们就一天不是匈奴骑兵的对手。
匈奴:没关系,以后咱们慢慢玩!
关键词:舰炮外交,睚眦必报
虽然汉帝国和匈奴的第一此交锋是已刘邦失败而告终,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的。
从白登山逃回来的刘邦,已经是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匈奴和匈奴骑兵的可怕之处,所以刘邦深知,以目前汉王朝的国力,击败匈奴根本就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情。
其实刘邦心里很清楚匈奴是什么货色,和亲不过只是一种手段,而自己的目的,无非是给这个刚刚建立的新王朝一些喘息的时间罢了。
既然自己已经从秦始皇的手里接过了消灭匈奴的接力棒,那么刘邦也可以把这个接力棒再传下去,刘邦相信,只要自己的子孙们不忘国耻,同心协力,假以时日之后,定可以洗刷掉这耻辱柱的耻辱,然后再把匈奴的尸体钉上去,至于最后汉朝能否复仇匈奴,六十年后,我们再见分晓吧。
汉朝:没关系,以后咱们慢慢玩!
不争朝日,争千秋
好了,我们差不多把刘邦一朝和匈奴有关的事情说完了,最后再来说说这次事件的始作俑者,韩王信,说起这个韩王信,可真是不得了,这么不起眼的一个小人物竟然能迸发出这么巨大的能量,又是反击匈奴,又是和亲的,真是应了那句古话“人不可貌相”啊!
不过此时的韩王信并没有因为汉匈之间的停火而消停,恰恰相反,韩王信蹦跶的更快乐了,当然了,这是韩王信的最后一蹦跶了,因为韩王信马上就会自己愚蠢的投敌行为付出代价。
而由韩王信牵扯出的这一系列事件,就如同一针强心剂一样,扎在了刘邦的心头上,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剪灭异姓诸侯王的决心。
谁会是下一个被刘邦盯上的诸侯王呢?
--------------------------------------------------------------------------------
灼见
其实很多人在看待汉初的和亲赔款政策上,是持双赢的观点,乍看之下,这似乎挺有道理,你拿了钱,我得了安稳。
其实不然,做生意可以双赢,炒股票可以双赢,但是战争是没有双赢这一说法的,因为死在马刀和铁蹄下的百姓不会同意的。
如果一个王朝只是为了割地赔款而割地赔款,那么等待这个王朝的,只有在屈辱中走向灭亡,就像一百多年前一样,但是很显然,刘邦并不是什么心怀仁慈的道学先生,仁慈简直就是刘邦不共戴天的仇人。
大部分中国人一样,秦始皇也好,刘邦也好,刘彻也好,他们都对老祖宗留下的一句话深信不疑,名曰: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